APP下载

《红色中华》(1931-1937)音乐资料的辑录及特征

2020-09-10翟雅琳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红色中华苏区

翟雅琳

摘要:《红色中华》创刊于江西瑞金,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文章从歌曲、音乐报道、音乐评论诸方面,对《红色中华》所载音乐资料的辑录及特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红色中华》;音乐资料;苏区

《红色中华》(1931.12.11-1937.1.25)是中華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是中央苏区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大的报刊。《红色中华》共出版了 324 期, 前247期在苏区出版,后248至324期在陕北出版,其中的一些文艺宣传为苏区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注入了活力。报中关于音乐的资料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视角去管窥1931至1937年苏区的音乐发展面貌。

目前对于《红色中华》的音乐研究,大多是作为文艺资料的研究部分,其中涉及到一定数量的音乐资料,但没有深入探讨,这是目前对于《红色中华》的音乐研究所缺失的地方。因此笔者以《红色中华》为研究对象,就音乐资料的分类和特征方面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歌曲

《红色中华》报中共计12首歌曲,探究内容包括题材内容、创作方式和音乐特点三个方面。

(一)题材内容

苏区群众歌曲的题材内容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再现出革命斗争场景、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以及精神需求。《红色中华》作为苏区重要的机关报,对歌曲的题材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从报上的歌曲刊登情况上看, 首先对群众的思想动员的题材内容最为主要,如:

“我们少年先锋队应用武装上前线,用我们的刺刀炮枪头颅和热血,嘿!用我们的刺刀枪炮头颅和热血,坚决与敌决死战。”

再者是对于纪念日、节日的纪念。报中歌曲提到的节日有“八一”建军节、“五一”劳动节,提到的纪念日有“一·二八”事变纪念日,还有回应苏区经济生产政策的歌曲,同样通过歌曲进行了宣传动员以及红军家属在后方支持红军抗战的呼吁等内容。

(二)创作方式

《红色中华》的歌曲类音乐资料的创作方式主要有两种:依曲填词以及少量的创作曲调。依曲填词曲调多是来自苏联的革命歌曲或是当地的民歌小调。以《上前线曲》为例,该曲调原是前苏联红军歌曲,由《布琼尼骑兵队歌》(达维坚科作曲)的曲调填配。更改过的曲调与原曲调相比音调并无改变,但减少了两小节八分音符的附点,以及延长了每句结尾的长音,让整个乐曲变得更加简洁易唱,这也是为了普及群众歌曲做出的必要改变。

汶托作的革命歌曲《儿童春耕歌(仿送大哥调)》的曲调直接模仿陕西民歌《送大哥》,报中直接标注为“仿送大哥调”。其后的《优红调(仿送大哥调)》也是同一曲调。

创作曲调的来源一般是模仿苏联革命歌曲的曲调创作而成。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彼此之间交流活动很多,因而不少的苏联革命歌曲在苏区广为传唱,并对苏区群众的音乐审美产生影响。《G调“五一”斗争曲》作为为数不多的创作歌曲,曲风依然沿袭了苏联革命歌曲,十分的慷慨激昂,可见苏区音乐深受苏联革命歌曲的影响。

(三)音乐特点

根据歌曲调式、拍号、曲体结构、音乐风格来看,《红色中华》上的歌曲创作调式涉及广泛,节拍的选择仍以2/4拍为主,曲体结构更偏向于容易记忆的一段体二段体,音乐风格表现也相对丰富。

二、音乐报道

《红色中华》报中共计音乐报道25篇,报道类音乐资料在整个《红色中华》音乐资料中占有最大的比重。其内容包括晚会报道、节目演出、工作安排等方面。

(一)晚会报道

在苏区,大大小小的文艺晚会时常举行,为苏区的军民上演了一场场精彩的视听盛宴。报道的相关信息包括晚会时间地点、举办原因、形式以及举办的组织单位等。

(二)演出节目

无论是文艺晚会还是慰问演出,节目永远是一场演出的核心部分。苏区的节目类型采取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节目类型包括歌舞、活报、歌剧以及山歌小调等,报中提到的歌剧以沙可夫创作的《我——红军》为代表;报中提到的活报有《扩大红军,庆祝红军胜利》《“三八”活报》等;提到的唱歌表演有《革命山歌》《紧急动员》《兴国山歌》等。

(三)工作安排

苏区中的每一个音乐团体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安排,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的文艺运动。在报中刊出的工作安排的有剧团、唱歌队以及各地方音乐团体和政府组织。例如其中李伯钊以第一视角记述了苏维埃剧团(蓝衫剧团)的春耕运动巡回演出,其中提到了剧团十分具体的工作有“帮助地方文化工作”、“帮助红军家属耕田”、“教群众唱春耕歌和革命的民歌”、“帮助红军家属做礼拜六”、“山下挑水”、“挑塘泥”、“引水淋菜”等。

可以看出,音乐报道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红色中华》用十分通俗简洁的语言报道出的内容不仅涉及苏区的音乐团体外,还有对群众音乐生活的报道,同时也反映出文艺运动的有效开展。

三、音乐评论

《红色中华》报中共计音乐评论资料5篇。其内容可分为批判旧剧、演员表演两个方面。

(一)批判旧剧

旧戏中的封建题材往往反映出落后、封建的思想,这与苏区所提倡的“反封建及资产阶级意识的斗争”背道而驰。报中不乏对封建旧戏《龙凤配》《大田园》题材的批判,对封建戏剧《龙凤配》的评论,说道其是“散布封建阶级意识”。

(二)演员表演

同时也不乏对演员表演的评论。报中对三大赤色跳舞明星李伯钊、刘月华、石联星的评价是“极为精采”“表演极为努力”;对赣南苏维埃剧团抗日活报的表演评价为表演是“错误”的,“赤手空拳送死”。

《红色中华》中的音乐评论呼应了文艺服务革命、宣传大众这一理念,体现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主要功能和特征。苏区的文艺运动以反帝反封为主要内容,巩固和扩大苏维埃政权、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为目标,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战斗性。

四、其他

除了前四种音乐资料的种类之外,还有一篇沙可夫刊出的未完成的活报《纪念“三八”》的剧本,以及一篇《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组织法(草案)》,其中提及苏区的青年俱乐部的唱歌小组。

结语

通过对《红色中华》中音乐资料的整理,从歌曲、报道、评论等方面可以见得苏区在1931-1937这个时期传播的歌曲类型以填词歌曲为主,在苏区上演的音乐类型以歌剧、歌曲表演最为常见。同时,对封建题材的抨击引领了文艺革命运动,音乐团体也在抗战中如火如荼地进行本职工作。

对于《红色中华》中音乐资料的特征,笔者共概括为两点:其一,明确的政治指向性,贯彻“文艺服务革命”这一理念;其二,贴合大众心理。报中所有刊出的歌曲的歌词以及报道、音乐评论等文字,考虑到战时群众文化发展水平较低,语言都是十分贴近群众、格外平易近人。

当然《红色中华》中音乐资料还有许多可以研究的空间,笔者在其中难免会有资料的遗漏,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学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张桂荣;蔺彦锋.江西地区红色歌曲的基本特征.黄河之声.2018.15;46-49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红色中华苏区
第五届全国原苏区振兴高峰论坛举行
广东5年新增210亿元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
在全省老促会会长座谈会上 的致辞(摘录)
想着政权哪里来 记得前人为初心
毛泽东在《红色中华》报的新闻实践与探索
《红色中华》对广州起义的纪念
《红色中华》革命话语内容及建构途径(1931—1934)
《红色中华》与中央苏区经济动员
《红色中华》救灾宣传研究
迎头痛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