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流动、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
2020-09-10涂强
摘要:本文着重研究了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通过对实现乡村振兴的阻力、动力和潜力的三重理性思考,得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主要有要素流动和产业发展两条,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对于要素流动路径,主要在于土地经营权流转、劳动和资本要素的城乡双向流动。对于产业发展路径,主要在于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形成产销一体化产业经营方式。通过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以期为实现乡村产业发展以及农民富裕提供一定的政策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要素流动;农业现代化;产销一体化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为适应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所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主要现实背景可以总结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说,乡村现实矛盾日益突出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需要说[1]。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互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源,可以形成乡村发展新动能,也可以引发乡村创新创业热潮[2]。城乡差距、农民进城导致了农村的空心化,而市民下乡、资本下乡能实现乡村振兴,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制度性障碍主要来源于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3]。
1.实现乡村振兴的三重理性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性思考应该从阻力、动力、潜力三重角度进行分析,基于三重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其中,阻力主要是指当前乡村实现振兴的限制因素,动力是指推动乡村实现振兴的驱动力,潜力是指实现乡村振兴存在的潜在效益。
1.1乡村振兴关于阻力的理性思考
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一重理性思考,首先应深刻的认识到当今实现乡村振兴的限制因素。中国现代化的起点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限制因素主要集中在三农问题。第一,农业不强。农业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的附加值低。第二,农村落后,农村的教育、医疗、交通条件远低于城市,环境卫生也占劣势。第三,农民不富。农民的务农收入太低,农民的人力资本存量低。
1.2乡村振兴关于动力的理性思考
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二重理性思考,要明白可以促进乡村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本、劳动要素的投入以及农业技术的进步。土地要素投入主要表现为经营权流转和承包权入股等,土地集中规模化经营。资本要素投入主要表现为社会资本对农地进行投资或者经营权,和对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投资。劳动要素投入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管理人员和企业家等城市或非农业部门的创新创业人才回到农业和农村。
1.3乡村振兴关于潜力的理性思考
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三重理性思考,要认识乡村振兴能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潜在效益。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三期叠加”的经济新常态,即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通过扩大投资给制造业增量扩能,将加剧重复生产和产能过剩。为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有效投资,一方面要转向生产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要从投资城市向投资乡村转变,从投资金山银山向投资绿水青山转变。再者,土地从分散经营走向规模经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提高,都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上有很大的潜力。
2.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应紧密建立在三重理性思考之上,合理克服阻力,最大发挥动力,充分挖掘潜力。其中,阻力的和动力的发挥都要围绕实现潜在效益的核心目标展开。阻力主要来源于现存的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动力主要来源于土地、资本、劳动和技术的要素问题。农业现代化、农民致富和农业技术进步都依赖于农村的产业发展。土地集中、资本投入、人力积累和农村条件改善都可以通过促进要素流动来解决。
3.基于要素流动的乡村振兴路径
通过促进要素流动的方式实现乡村振兴,主要包括促进农村土地要素的经营权流转,促进劳动要素的城乡双向流动,促进资本要素的城乡双向流动。其中,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劳动和资本要素城乡双向流动的重要保障。
3.1“三权分置”下的土地要素流动
农村土地制度的“三权分置”改革,在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中分离出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并允许经营权流转,可以推动土地的集中规模化经营。农户可利用农地承包权作为抵押品来融资,使潜在法权收益变为资本流入农村。农户还可以将承包权资本化来合伙制入股,将农地物权投入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三权分置”来流转经营权、放活承包权是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必要前提,也是盘活农村资源资产优势的必要途径。
3.2城乡双向的劳动要素流动
城乡双向的劳动要素流动不仅包括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还包括城市劳动力进入农村,而城市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劳动力进入农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投入。一方面,要激励农村的大学生回乡创业,已经走出农村的劳动力在回到农业。另一方面,要激励城市的科研技术人员、企业家等创新创业人才深入农村、扎根农村发展。在此基础上,也要培养职业农民,培训一批具有专业务农技能和农业素养的职业农民。
3.3城乡双向的资本要素流动
农村要发展,必须要有政府资本、社会资本和私人资本流入。要促进经营权流转招商引资,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对农地技术改进投资获得经营权,主要包括生态条件改善以及农业技术含量提高。也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产品销售,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方式,以及驻入电商平台的方式,投资于农产品生产,助力于乡村振兴。
3.4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要素流动的制度障碍表面上是户籍制度问题,实际上是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一系列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所以,要保障资本和勞动在城乡之间的充分流动,尤其是促进从城市流向农村,要想方设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在卫生、教育、医疗和与养老等方面的短板。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资。另一方面,也要引导社会资本如非盈利社会组织,以及私人资本如私营企业等进入农村公共服务领域。
4.基于产业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径
通过促进产业发展的方式实现乡村振兴,主要包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形成产销一体化产业经营方式。产业发展能提升农业效率,提高农民收入,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4.1农业规模化经营
要实现农业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农业的规模化经营问题,只有规模经营才能获得规模效益。同时,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前提。农业的经营规模化,一方面,农户可以将土地权益中分离出来的经营权让渡,以招商引资规模化运营。另一方面,农户也可以通过成立家庭农场或者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农业生产的运营管理和公共服务。既包括土地的集中机械化生产经营,也包括将运营研发、技术检测、专业培训、防灾免疫等服务集中。
4.2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发展的短板,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农业现代化既包括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现代化,也包括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现代化包括产品要素和人力要素,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包括机械化和科技化。要注重新兴优质产品的研发,如改良农作物品种,使用现代农药和现代培育技术等。要提高农业新技术的产品化使用率,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业优势,不断向农民推广新产品、新技术。
4.3形成产销一体化产业经营方式
延伸产业链,发展产销一体化增长方式。乡村地区生产的农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农产品在生产环节周期长,利润增值主要在后期的加工和销售环节。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或者以县城为单位延伸产业链下游,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把农产品的初级产品加工成消费产品,直接从生产端对接销售端以获取中间的较大附加值利润。
缩短从生产到销售的中间环节。农户通过传统采购获得的生产利润相对较低,在产业发展中的增收有限。目前电子商务已经在新零售产业中占据较大的比例和优势,而电商直采也更加注重消费者体验,乡村地区农产品可以发挥本土优势发展电商直采,减少中间商环节获取更多的利润。国家商务部也有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综合示范县补贴项目,可通过借助精准扶贫的相关平台减少从贫困户到城市端的中间环节,提升农产品的利润空间。
5.本文结论
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主要有要素流动和产业发展两条,可以充分解决农业不强、农民不富和农村落后的“三农问题”。土地要素通过经营权流转实现土地集中管理,可以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流动,可以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本和物质资金支持。同样,乡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乡村产业的发展,也可以为要素城乡双向流动,尤其是从城市流向乡村提供保障。所以,要素流转和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两条重要路径,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杨章文.十九大以来国内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文献回顾与未来展望[J].当代经济管理,2020,42(07):9-16.
[2]郭素芳.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框架下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保障机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8,20(03):33-39.
[3]李增刚.农民进城、市民下鄉与乡村振兴[J].学习与探索,2018(05):100-107.
作者简介:涂强,女,兰州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贸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