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德育探索研究
2020-09-10许金龙
许金龙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是中学生德育的主阵地,发挥高中语文课堂在学生品德教育和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探索高中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方面的任务、实施方法和步骤。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德育;探索
高中语文课程体系涵盖了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文体,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可以努力挖掘各类文体在学生德育方面的作用,以便更好地渗透。
一、高中语文对学生德育的根本任务。素质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高中语文除了知识文化的传播,还应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高中语文课程本身已经具备了学科优势。高中语文课程在学生德育的作用主要包括人文素养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塑造。
(一)提高人文素养。文学即人学。文学最有价值的意义是带给人对审美的体悟、对生命体验和对生活的思考。在高中必修课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应不断地挖掘其人文价值,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不断地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高中必修课程资源中,有大量的诗词曲赋,这一部分课程的实施,可以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目标,进行设计。以必修五第二单元《滕王阁序》为例,可以就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让学生展开想象,领略其画面的美感,感受生活中的情景之美,引导学生将文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并不断地提升生活的审美情趣。以高中必修二《赤壁赋》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中把引导学生认识苏轼的生命观作为教学重点,并延伸阅读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让学生切身体悟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人生境界。必修五第二单元把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与庄子的《逍遥游》整合在一起,作为一个专题,教学目标主要设计成了解道家的人生境界的追求,认识陶渊明思想的积极意义与道家思想的渊源关系,使学生感悟到生命真正意义,引导学生提升人生思想的高度,让个性得以真正的释放和得以自由。陶渊明归田隐居并非是其消极避世之所为,而是人生在万般不得已下寻求生命最合理的生存方式。陶渊明思想是道家思想在世俗社会中的映射,把《归去来兮辞》和《逍遥游》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并对接了学生的品德教育,是高中课程与学生德育对接的范例探索。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教材为范本,不断地挖掘德育有效的资源并加以渗透。
(二)塑造健全人格。人格塑造,主要是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品德。在《先秦诸子选读》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在传播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尝试渗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总结归纳,主要体现为培养学生三种人格精神。
第一、培养学生君子的人格。什么是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叫君子。春秋时期孔子把君子作为最理想化的人格。君子应是内外兼修,文质彬彬的人。如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让学生具备君子的人格?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项核心素养。
“仁爱”的品質:“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这一思想的具体做法。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学目标设计中,有意识地渗透对学生进行仁爱品质的感化,又充分调动学生就如何成为“仁者”展开讨论。
诚信的品质: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一项内容,选修课程《论语·知之为知之》篇有语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把诚信教育纳入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教育学生为人处世应以诚信为重,待人以诚,不断地培养自身真诚的人格。
“道义”精神:《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鱼我所欲也”篇,都是重要的语篇,这些课程资源对培养学生道义精神,是极其有价值,如何有效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做好课程资源与人才培养的对接,就看教师的能否成为“有米”之“巧妇”了。
第二、培养学生大丈夫的人格。《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篇,教学设计中把培养学生大大夫的人格作为教学目标,并在课程实施加以认识和感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努力引导学生认识培养自身正气、浩然之气的重要性,不断地培养自己有正义感,在人生旅程中敢于面对困境,勇于挑战自我。这些优质的课程,应当成为熏陶学生美好情操的主阵地。
第三、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以《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为课堂实例。孔子生活于春秋时代,春秋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当时很多人选择了隐世,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入世思想与“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应成为本课的授课重点和教学目标,应当努力探索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二、高中语文在学生德育中,课程实施方法和步骤探索。
首先,要明确德育目标。要把学生培育成哪一类型的,要有整体和长远的目标追求。在高中课程体系中,对学生的德育是渗透性的,内容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因此必然对教师提出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中要体现德育的内容,必须对整个高中课程进行研究,筛选对学生德育有效的课程资源,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有步骤地进行渗透式实施。
二是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进行总结、修正,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形成比较可行的德育实施方案,以便以后具体教学中有章可循。
三是在同学科体系中,教师之间应展开多方研讨,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在学生德育方面的经验与做法。不同的学科之间,也应多交流。
四是具体实施方法可用渗透式和专题讲座式,或其它方式。渗透式教学,即是在具体学科授课中,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德育作为教学的重点。专题讲座式的教学,即让在德育方面比较有经验的教师定期开设专题讲座,这种课型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课程内容要生动详实吸引学生,并有一定的引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