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
2020-09-10陈方
陈方
摘要:作文教学是当今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載体,是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能力的综合考察。作文是学生心灵的窗口。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学生最看重作文水平的提高,教师最重视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分量,优美的作文指导可以让师生双方都获得美好的享受。
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很重要。要让学生喜欢作文,会写作文。教师首先要喜欢作文,会写作文。写作是一项综合性很高的艰辛劳动。只有教师先写好作文,才能体会到学生作文的艰辛,才能体会到学生作文的难点,也才能做出有效的指导,得到学生的信服。示范引领包括情感抒发,素材的采集,思维的角度,篇章的布局等等。
关键词: 作文核心素养;语言;思维;审美;文化
作文教学中如何渗透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呢?我从建构语言,学会抒发情感的角度;有效收集能表现自己心中美好形象的素材;就同一事物的不同体会,进而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和学会合理使用文章的叙事方式,根据需要谋篇布局的角度来浅谈写作课的教学体会。
一、凸显学段语言建构与运用,从身边事学习语言,提升文化素养的同时抒发情感
以“达芬奇画蛋”的那种追求完美的精神不断锤炼语言,能用老师教授的各种办法,恰到好处的精准表达感想,并随时充实自己的词语储备。
(一)合理调动多感官:张开自己的感官才能使想表达的内容活起来。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皮肤触到的,这些就是对对外面世界真实的体验。例如学习了鲁迅先生的《社戏》,其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的吹来;”这段话是作者用多感官让场景更充实。这就是给学生的一个写作启示:平淡的表达可以通过调动感官使其活跃生动。学生在写景物描写时这种方法尤为凸显:学生一句简单的:“春天来了”可以写成“一阵潮润的微风吹来,那浓郁的花粉青草气息,直向人心里钻。无论谁,都会把嘴张大,深深地向里呼吸,像痛饮甘露似得感到陶醉、清爽。”这样训练,可以使学生的习作的叙事效果增强真实感。
(二)恰到好处的动词让场景更真实:最经典的是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柜台上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一下子就写活了那死要面子的酸腐的旧时文人形象。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注重恰当的动词是描写人物的重要手段: “我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几乎就是猫和老鼠,不是追逐,就是打闹:我们的分合可以用秒作为时间单位的,前一秒温柔体贴的同桌下一秒会严肃暴力的对我说“狗带”;课上刚刚和我统一战线,下课会毫不留情的抛下一切加入对方的阵营;上午还称兄道弟,午饭过后,一瓣苹果,一块饼干,就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这段文字的本来面目是“我们这帮同学一下课就爱打闹”干瘪的文字明显缺乏准确的动词的使用,从而失去文字本身的魅力所在。而通过比较品味,可以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培养自己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感,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态度和观念,从而创造出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
(三)具体名词能使场景更真实:静态的场景需要具体的名词。例如:“怒吼声、撞击声、叹息声,声声入耳; 球故事、手故事、水故事,事事在目。”从字面上就可以得知文章写得是一场球赛。如果直接写“足球比赛快要开始了”就没趣味了。学生在读的时候通过比较分层赏析,体会到场景中使用具体名词的力量。
二、有效收集能表现自己心中美好形象的素材:
学习语言文字,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名族和地区文化,从而把文化自信落到实处,例如:“伏案雕刻的外婆是那样美丽,原本早已银丝千缕的老人,手一触碰到刻刀,拂过木板,就仿佛看见有力量自大地贯入老人,两只眼睛炯炯有神却也温柔万千,她注视着木板,就仿佛慈母看着新生的婴儿。”小作者的视野放在了原来红火的版画作坊,因为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是这门工匠艺术失去了市场,可是他却从外婆的身上又看到这门艺术的魅力。关注生活的广度和宽度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特视角。又如“都不用练手,直接打开了火,拿去一根玻璃棒便烧了起来,直到把它烫得通红后,便拿出事先做好的底座,开始勾勒起来,没有停顿一丝一毫,如行云流水般将那镂空的花纹画了出来,最后用绿色的玻璃棒,做出了叶子,一压,一拉,一个苹果就完成了。”作者被制作者纯熟的技艺折服,感受到“熟能生巧”的匠心独运。另外还可以从老一辈善意的规劝中获得精神的成长“爷爷这时缓缓的说:“你的心乱了,要来就明天再来吧。”。。爷爷看我这样子,到旁边拿出毛笔和纸墨,写下了几个大字,交给我说:“自己想想吧。”说完便走了出去,我看上面“平常心是道”,上面的字没有那种大书法家的美感,但有一种爷爷独有的沉稳气质,我慢慢的把自己沉浸在象棋的世界中,没有所谓的胜负,有的只是对象棋的喜爱。”只有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充分了解和学习,才能体会其价值,文化自信是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能吸收外来营养文化充实自己,这才是学生取之不尽的优秀素材库。
三、着重培养学生善思思维,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同一生活现象可以得到不同的收获,感知现象给自己的启示,做生活的有心人。 在学习杜牧的《题乌江亭》时“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言下之意明显指责项羽不敌压力,我把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读给学生听,他们的思路似乎被打开了:原来针对同一事物,可以有自己完全不同的看法。”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一位同学提出自己的母亲每天早晨为了节省时间用榨汁机榨果汁给自己喝的现象,并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生活如果是榨汁机,就失去了趣味性。语文阅读时用榨汁机,可以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关键句。辩证统一的看待问题,让青少年的思维变得更加成熟,考虑问题更加全面,在学习写作的同时学会生活,思维的角度灵活多变,上海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十分之中学生语文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作为老师,我也希望再记得课堂上迎来更多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学子,而针对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可以在训练学生思维上收到较好效果。
四、在篇章布局中集中体现学生逻辑能力
通过语文教学的层层递进叠加,综合年轻学子的语文素养。某知名作家曾说过,“一个逻辑清晰的人不一定是一位好作家,但是一位好作家一定是具有清晰的逻辑能力。”可见逻辑思维能力对写作的重要性。
(一)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写作构思记录下来,方便后期再反复地删改梳理;平时的点滴所见所闻所感及时地记录下来,有时候思想的火花是昙花一现,不待你多犹豫片刻。就是说写作的起始阶段,教师应以明确的学习任务作为启动和组织学生写作的操作把手,使学生明确“写什么”。动笔之前先要求学生进行构思(或打腹稿),围绕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安排详略主次,理清通篇思路。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补充写作的基础知识,或引导学生回顾、阅读教材中的范文,或传授有关写作知识,或介绍写作方法等,为写作教学寻找根基,为学生掌握技能奠定基础,让学生明白“怎么写”。在这个基础上,给学生适当的写作空间和时间,进行课内练笔。
(二)写作是一种倾诉,是信息吸收后转化为内在能力的表现。教师要指导学生模仿美、表达美、创造美,按照美的规律创作出美的文章。让学生读了写景状物的文章会试着用笔来歌颂伟大祖国的壮丽河山,读了记事寫人的文章会试着抒写生意盎然的生活情趣,讴歌高风亮节的人物形象,鞭挞身边的假恶丑。
(三)我学到了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接力作文”。操作起来很方便,但用于小作文较好。即把班级分成若干组,每组一本,小组成员每天轮流写作。一年的摸索和实践,呈现的面貌令人欣慰,学生的素养有所提升。这一方法,目前已推广到了全组,现在我们初二十二个班基本上养成了“接力作文”的习惯。不过,要做成功“接力作文”的关键在于每天批改,每天点评,否则会半途而废。
总之,教师要教会学生作文,先要教会学生生活,要提升学生的素养。用行动、语言去指给他方向,用思想、灵魂来引导他作文。教师要蹲下身子去,和学生一起学习生活,一起观察生活,一起说生活,一起写生活,一起创作生活。有米之炊总好做吧!然而所作之炊熟不熟,香不香,老师则应成为学生作文的火夫与调味师。指导学生用准确的字词、用恰当的手法,用合适的修辞,按一定的顺序,一定的形式,去煮、去调,去盛。我想语文老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倘能如此循循善诱,学生作文之功定能自成,素养自会提升。纵观中学语文必修教材,收录的全是文质兼美的名篇,这些文章无论从情感的真挚、思想的丰沛、文辞的华美、作者的品格修为上都堪称楷模。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尽可能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多的走进作品中的人物和作者本身,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日日进行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
激情、自主写作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作文教学,是快乐作文的起点,那么这种激情,这种对作文的热爱又该怎样去点燃呢?学生作文的激情首先是源于对生活的激情。叶圣陶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认识文字,练习写作,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既然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就有责任将生活的激情引向作文教学,让学生像热爱生活一样去热爱作文,内修素养。十几岁的孩子对生活的激情可以用大海来形容,如果生活的激情能成为他们作文的源头活水,那么作文的快乐是可以想见的。
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区民乐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