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和包容”理念的博物馆线上教育模式研究探索
2020-09-10刘明星
摘 要: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博物馆线上教育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以观众需求为导向应运而生。进入新时代,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加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各大博物馆相继临时闭馆,催生了一批线上教育产品,但普遍方式单一、内容片面,缺乏多元化与包容性。中国园林博物馆作为专题类行业博物馆,具有全国唯一性和行业专业性,其线上教育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和观众需求度。因此,其线上教育研究起步较早,并坚持以更加多元的方式、更具包容性的服务,不断满足更多观众群体对博物馆的教育需求,形成了整体化、系统化、多元化和差异化兼具的线上教育体系,对建立“多元和包容”的博物馆线上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新媒体传播;观众需求;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9-0120-03
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Museums for equal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1]这一主题反映了当今博物馆对自身定位和功能的新思考和新认识。在公民层面上,博物馆应探索创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的新途径和新方法。[2]
从博物馆线上教育的发展来看,其正是基于“多元和包容”理念,以观众需求为导向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的。在线教育的概念最早是国外研究人员提出的,即“E-Learning”(在线学习),也就是基于网络的学习行为。[3]线上教育方式早年运用于博物馆,主要在于满足观众的导览需求,提供参观前信息。到2000年之后,英国有研究表明,70%的参观者喜欢在参观后上网进一步了解展品信息。博物馆逐步创造条件,发挥参观后阶段网站和智能移动应用的功能,为观众提供深度信息和虚拟参观。随着移动智能应用设备的风靡,博物馆移动端观众激增,博物馆网络公共平台日趋活跃。对机构来说会有闭馆时间,而通过传媒工具有助于馆方及时地与观众保持沟通交流,并给他们带来新体验。[4]
如此,基于“多元和包容”理念的博物馆线上教育,就是要以更加多元的方式、更具包容性的服务,不断满足更多观众群体对博物馆的教育需求。
一、基于“多元和包容”的博物馆线上教育的意义
(一)“多元和包容”是新时代对博物馆线上教育提出的重要课题
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线上教育”成为了新时代的高频词汇和主题。2020年以来,国家文物局出台系列重磅文件,《国家文物局2020年工作要点》强调,要“做好文物宣传”工作,切实推进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国家文物局公布施行了新版《博物馆定级评估办法》(文物博发〔2020〕2号),突出强调了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其中的《评分细则计分表》进行了调整、细化,明确了一批体现新时代要求的指标,这里就包括新媒体传播内容,强调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国家文物局还针对2020年“5·18国际博物馆日” ,围绕“多元和包容”主题,提出要针对人民群众的精神、物质、社交等多层次、多元化的美好生活需要,优化服务供给,策划推出个性化、高品质服务。加强网上展示,依托互联网、新媒体客户端,积极打造永不落幕的博物馆。[2]
综上,新时代文博系统为推动博物馆线上教育提供了重要政策导向,也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博物馆线上教育工作要切实以观众需求为导向的工作要求。
(二)“多元和包容”的博物馆线上教育是满足观众需求的重要体现
观众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了解、熟悉、争取、组织观众,为观众服务,满足观众需求,是博物馆的根本宗旨。[5]当前,参与博物馆线上教育的观众群体大致有以下几类:错过博物馆现场展览展期和社教活动的观众;观看过现场展览、参与过现场社教活动,需要多角度再次回味和更深层次体验的观众;提前了解掌握博物馆校外教育情况的观众,如学校、家长、学生;对某一领域专业知识和文化背景感興趣的观众,如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爱好者、志愿者等。
中国园林博物馆属于专题博物馆,也称行业博物馆。近年来,行业博物馆的观众关注度不断攀升。国家文物局公布施行的新版《博物馆定级评估办法》中的《评分细则计分表》专为行业博物馆新设定了专属加分项,这是行业博物馆受重视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现。[2]同时我们也进行了统计,中国园林博物馆2019年与2014年开馆之初相比,观众量翻了一倍。观众对中国园林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关注度也非常高。国家文物局公布《2018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显示,全国共5354家博物馆,其中中国园林博物馆教育活动位列第20名。关注度的增加必然带来观众需求的提升。而中国园林博物馆作为我国唯一一座以园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其全国的唯一性和行业的专业性,决定了观众对其专业知识深度的理解仅靠现场参与是不够的,需要一个反复观看、多角度思考的过程,以深刻理解中国园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而线上教育有利于这种深入思考和领会,这就使其线上教育的观众需求更为迫切,这也促进了中国园林博物馆更早关注、研究和探索线上教育模式。
除此之外,当出现新冠肺炎疫情这样无法预计的事件导致临时闭馆等特殊情况时,线上教育就成为了博物馆满足广大观众精神文化需求、丰富广大观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唯一途径,这也催生了一批博物馆线上教育品牌。据统计,中国园林博物馆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临时关闭博物馆以来,仅官方网站这一线上教育渠道的日均访问量就达到了20000人次,比临时闭馆之前日均访问量增长了20%。但是目前,博物馆线上教育更多停留在“有没有”的层面,一些博物馆尚存空白,一些博物馆或多或少存在方式单一、内容片面、手段生硬、深度不足、通俗性不强以及与现场教育的差异不明显等问题,与线上教育的观众群体需求还有很大差距,需要进一步打造“多元和包容”的博物馆线上教育模式。
二、基于“多元和包容”的博物馆线上教育路径探索——中国园林博物馆线上教育实践分析
中国园林博物馆作为一座行业博物馆,随着园林绿化行业的蓬勃发展应运而生,与中国(北京)第九届世界园林博览会同期开放。近年来,随着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的不断提升,中国园林博物馆把线上教育作为自身社会教育体系的重点内容,着重强调整体化、系统化、多元化、差异化,即建馆理念整体化概念的灌输、系统化模块的梳理、多元化方式的运用以及与现场教育差异化的服务。
(一)打造整体化概念
博物馆现场教育更多是围绕一个点展开,比如一个展览、一场社教活动、一堂科普课程等。因此,打造整体化概念是中国园林博物馆线上教育的一个重点,使观众从整体理念上更加理解博物馆,更好地感知其文化内涵。中国园林博物馆的建馆理念是“中国园林——我们的理想家园”。而“有生命的博物馆”就是其最大的特色。博物馆里一共有200余种园林植物、10余种动物,建有3座代表北方园林的室外展区以及3座代表南方园林的室内展园,这些植物和动物就生活在其中。“有生命的博物馆”体现在民族生命力上,中国园林博物馆展厅中的文物展品都讲述着园林的故事,背后都折射出中国园林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些都能使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生命力。基于此,中国园林博物馆推出了“云园林”线上教育品牌,以3D虚拟漫游的形式,对博物馆全部展示空间进行场景建模,并精选8个VR展,渲染合成25个场景漫游,点位式实现四季变化展示。值得一提的是,虚拟漫游精确到每一棵树、每一株花、每一块赏石,用步入式漫游这种最直接的方式,使博物馆的“生命”在“云端”绽放。
(二)依据系统化模块
经过多年的社会教育实践,中国园林博物馆建立了一套符合自身实际和运行规律的特色社会教育体系。该体系包括传统文化教育、自然科普教育、园林历史教育共3个支系、6个类别、28个分支、50余门课程的体系框架。基于此,中国园林博物馆专门推出了“园林线上课堂”线上教育品牌,包括赏景、听苑、微课、观展、品珍5个板块。赏景以欣赏博物馆的四季美景为主,分别推出了“深藏在苏州园林中的亭”等园林景观科普知识主题。还特别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临时闭馆,推出了春分、春雨、清明等季节类主题,把关在馆内的满园春色以线上教育的形式推送给广大观众。听苑以讲解员的语音讲解为主线,以电台播报的形式开展园林历史教育。观展和品珍通过对线上虚拟展览和馆藏藏品的欣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微课则主要是讲授校外园林精品课程,科普园林专业知识。通过“园林线上课堂”这一教育方式,把博物馆主要功能带上了“云端”。
(三)实行多元化输送方式
中国园林博物馆线上教育实行多元化方式,使观众可以选择他们喜欢而易于接受的方式来享受博物馆的教育。一是中国园林博物馆以“云园林”和“园林线上课堂”为代表的线上教育品牌,分别在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导览小程序以及主流移动端媒体北京号、今日头条号等上面同步发布。二是积极参与文博系统各类平台活动,输送线上教育资源。参与了国家文物局在线观展平台推介活动,并参加了北京市文物局与新浪微博联合组织的“云游博物馆”微博直播活动——“博物馆与你在一起”。通过40分钟的微博在线直播讲解,带领线上观众参观博物馆主景观、古代园林发展历史、室内实景园林等,当天累计收看量达到了13.5万人次。积极投稿北京文博、宣宣说吧、首都科普等官方微信公众号,传播园林文化和科普知识。三是注重线上教育的互动性。由博物馆工作人员自编自导、自拍自演的带入式、提问式视频微课,激发游客参与课程的兴趣。同时以互动答题方式,引导移动端游客在导览小程序中参与教育活动。
(四)注重差异化服务
精彩的线上教育不能照搬现场教育,不是简单地复制展览和活动,而是要对展览和活动进行挖掘、拓展、延伸,甚至再创作。[6]中国园林博物馆注重打造线上教育与现场教育的差异化,弥补现场教育的局限性:线上观展永不闭展,观众可随时随地欣赏喜爱的园林主题特色展览,并可选择多角度观看。线上社教活动更具知识性,现场宣教的活动氛围固然重要,但各类活动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底蕴也是观众的重要需求,通过微视频、微课、图文释义等形式,可以使观众体验更深层次的知识解读。线上馆藏品珍使保藏于文物库中的藏品不再神秘,观众可以通过线上藏品精美的图片赏析和详细的文字、语音解读,欣赏到展厅中看不到的珍品,了解藏品的文化内涵。线上讲解服务也有别于现场讲解的“路线化”模式,着力通过对展厅内重点展品的解读,带领观众梳理园林历史发展脉络。线上赏景更具魅力,无论何种时节,都能通过线上新技术手段带观众领略中国园林博物馆四季美景的季相变幻。
三、基于“多元和包容”的博物馆线上教育模式思考
基于实践,在当今“多元和包容”理念下建立完善的博物馆线上教育模式,需要处理好3种关系。一是整体化与差别化的关系。既要把博物馆的整体概念、核心功能带上“云端”,又要避免简单的复制,要把线上教育作为博物馆现场教育的延伸、拓展、补充、创意,以全新的视角、前沿的技术、突破传统的手段,提升博物馆教育的包容度,为更广泛的观众群体提供别具一格的线上文化“大餐”。二是多元化与品牌化的关系。既要通过多元的内容、形式、技术展现丰富的博物馆线上教育,又要强化精品意识,打造符合自身运行规律和资源优势的线上教育品牌,提升品牌的吸引力,提高观众对线上教育的文化感知度。三是教学度与参与度的关系。线上教育虽然更偏重于“教育”的概念,但观众需求始终是工作导向,如何引导观众参与、互动,是线上教育永恒的课题。因此,要想实现教学的既定目标,就要在提升观众参与度上下功夫,这必将成为评估参与式博物馆的另一个指标。[7]
四、结语
博物馆线上教育是按照观众需求导向,在不断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应运而生的。进入新时代,随着信息化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加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各大博物馆纷纷采取临时闭馆措施,催生了一批博物馆线上教育产品。但这些产品普遍存在方式单一、内容片面、服务生硬等问题。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提出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基于这一理念,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园林博物馆的线上教育案例,从整体化、系统化、多元化和差异化4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探索研究博物馆线上教育的有效模式,并提出未来打造完善的博物馆线上教育,要着重处理好整体化与差别化、多元化与品牌化、教学度与参与度的关系。如此一来,博物馆线上教育必将以更加多元的方式、更具包容性服务,不断满足更多觀众群体对博物馆的教育需求,推动博物馆线上教育成为打造“永不落幕的博物馆”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中国博物馆协会官网[DB/OL]. http://www.chinamuseum.org.cn/,2020.
[2] 国家文物局官网[DB/OL]. http://www.sach.gov.cn/,2020.
[3] 刘哲,林翘.对博物馆发展在线教育的思考[D].上海自然博物馆,2018.
[4] 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310-311.
[5]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国家文物局文博教材)[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304.
[6] 李吉光.线上展览靠什么“圈粉”[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03-17.
[7] 妮娜·西蒙.参与式博物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22-25.
作者简介:刘明星(1980—),女,北京人,研究生,硕士,园林绿化工程师,研究方向:科学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