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初中生化学微粒观的策略分析

2020-09-10海滔

学习与科普 2020年11期
关键词:建构策略初中生

海滔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化学学科的初始阶段,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观念。微粒观是化学观念中一项基本观念,也是其重要组成内容,学生具备一定的微粒观可以促使其更好的开展化学学习。本文围绕建构初中生化学微粒观的策略展开,主要提出立足教材、联系实际、借助模型和实验手段开展直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化学微粒观;建构策略

引言

化学可以带领学生认识世界万物,使得他们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形态。微粒观知识对于刚刚接触化学学习的初中生来说是抽象的存在,他们会被化学中有趣的现象所吸引,但是对于深层次的知识完全不能掌握。因此,针对初中生化学微粒观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在初中阶段促使学生形成微粒观,是化学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初中生化学微粒观培养的作用

(一)微粒观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解释宏观事实和现象。化学体系中,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密不可分。宏观变化由微观结构决定,微观结构的变化由宏观现象体现,通过微粒观可以科学的解释很多宏观现象。例如,敞口容器中的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较少,如果学生具备微粒观,就可以意识到水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温度对水分子运动的速度产生影响,从而解释水减少的原因。

(二)微粒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符号,深化化学知识[1]。化学符号是化学中重要的内容,如元素符号、化学式等,不同的化学符号在微观意义上存在差异,例如,二氧化碳的化学式是“CO2”,它表示二氧化碳的组成成分包括碳和氧两种元素,还明确了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的数量,这样在学习化学符号的过程中,理解了其中的规律就在无形中掌握到更多知识。

二、初中生化学微粒观的的建构策略

(一)立足教材,认知并建立微粒观

教材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也是了解和掌握化学内容的必要途径。微粒观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化学教师应该明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立足教材,制定明确的培养计划,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引导学生养成化学思维,并在教材中认识微粒观。微粒观所涉及的知识较为抽象,其包含的内容复杂,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微粒观有效结合,开展渗透教学,从教材中涉及的化学元素、符合、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基础内容开始,从基础认识到深入了解,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运用,在长期的学习中促进学生从微观认识到宏观理解,逐渐掌握“微观-宏观-符号”之间的关系,建立出明确的微粒观,更好的学习化学内容[2]。

(二)联系实际,结合生活现象

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化学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将其与化学教学内容相结合,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质,通过对一些细小的化学现象分析来建构学生的微粒观。比如,将少量的盐加在水里,盐消失了,水却变咸了;八月的桂花气味格外香甜……这些日常现象,学生总是能够发现,却不做深层次的思考,没有发现其本质,不探究其中包含的化学知识。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结合这些日常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本质:物质由分子等微观粒子构成,这些粒子始终在运动。而且,粒子之间有一定间隔,将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经过这样的分析讲解,学生能够对微粒观产生初步认识,但是这时候的认识还不全面,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情况,进行更深入的引导,帮助其逐渐形成微粒观。

(三)应用模型,直观感知教学

在化學教学中,教师通常为了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化学内容,培养出微粒观年,在教学使用模型教学的方法辅助教学开展。微观粒子是肉眼不能发现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利用微粒模型促使学生认识物质,并通过不同的化学物质模型进行对比,直观发现物质之间的不同[3]。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平台,向学生展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模型,组织学生观察其中构成元素的不同之处。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但是因为其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以物理性质差异较大。C60是一种新型的碳单质,与金刚石和石墨又具有一定区别。以此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化学物质模型,建立起微粒观念。

(四)借助实验,开展对比分析

为了培养学生的微观认识,了解微观粒子的相关性质,教师可以安排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从颜色、形态的变化认识微观粒子。例如,教学“生活中的常见的盐”时,需要借助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和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化学性质。以盐与酸(HCL)的反应为例进行实验:

Na2CO3+2HCl=H2CO3+2NaCl

H2CO3=H2O+CO2↑

NaHCO3+HCl=H2CO3+NaCl

H2CO3=H2O+CO2↑

CaCO3+2HCl=H2CO3+CaCl2

H2CO3=H2O+CO2↑

从实验结论可以得出:组成里含有CO32-(或HCO3-)离子的盐,都能跟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即盐+酸→新盐+新酸。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从颜色变化和其生成的物质形态不同来区分各种盐之间的不同,进而利用此反应可以检验盐的组成中是否含有CO32-(或HCO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粒观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全方位、多渠道来实现,初中生要实现从宏观认识到微观认识的转变,教师应该以教材为本,将关键内容作为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透过现象看本质,借助模型和实验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直观呈现微观知识,通过以上这些有效的策略来完成教学实践,推动初中生化学微粒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陈俊芳.通过“写”“做”“画”建构微粒观[J].化学教学,2019,08:38-41.

[2]沈芳.促进初中生建构物质微粒观的教学设计——以“见著知微、见微知著”复习课为例[J].云南化工,2018,45S1:29-31.

[3]赵剑晓.从化学元素看初中化学微粒观的思维培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6:55-57.

湖南省邵阳市四中 422000

猜你喜欢

建构策略初中生
巧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论叙事视角下的新闻编译
小学体育高效课堂建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构策略
拒绝“花哨”,重拾“得体”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模式建构的实践探索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