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2020-09-10黄玲
黄玲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脱离生活,学生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认识等,难以在语文的学习上得到体现和应用。老师要在立足在课文的基础上,以生活元素为契机切入,开放教学课堂,生活领域开拓延伸,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小学教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教育和生活本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着本质的天然联系。语文教学生活化,是让语文教学和实际生活实践紧密联合在一起,两者相辅相成,更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在傳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学目的过于注重在应试方面,对语文知识的灌溉过分偏重。小学生特别是低年段的孩子,正处于懵懂的阶段,学习上对内容知识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障碍,缺乏对学习的兴趣。
开展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好处:
1、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语文的知识。语文教学生活化是在一种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教学和学习,将语文的知识和生活中相关的生活现象融合在一起,能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从而更进一步去应用语文知识。
2、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理解更透彻、更感兴趣,从而上课学习的求知欲随之变强,愿意积极主动学习,真正热爱上学语文。
3、有助于促进老师教学效果的提升。语文教学生活化将语文中的知识难度降低了,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也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二、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分析
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段)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结合小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和小学阶段的特殊性,如何能做到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呢?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1、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教学回归生活的新思想。
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不能一味注重灌输语文知识,要增强以人为本的意识,用生活来指导教学,让教学能联系生活、回归生活,努力实现两者相结合。
2、创设生活化课堂情境,丰富教学活动的形式。
语文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老师若能在教学课堂中创设一种轻松、熟悉、愉快地生活情境,会使得课堂更具有灵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如学演课本剧。在学习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14课《小马过河》时,我根据课文中四个不同的形象弄了头饰,让学生分角色来扮演。我先提出要求,让学生说说牛伯伯、小松鼠、小马的身体特征、说话语气等。学生能根据平时生活中对动物的认知了解,讲出牛伯伯年纪大,体型很大,走路要慢悠悠,说话声音比较低沉,语速比较慢。而小松鼠个子很小,文里提到一下子从树上跳到小马的面前,所以知道动作很迅速,讲话也很急促,声调会尖些。小马很年轻,那走路或说话是比较轻快的。经过课堂上的表演,孩子们很快能把握重点:因小马没有牛伯伯那么高大,也没有小松鼠那么矮小,所以他觉得河水没有像牛伯伯说得那样浅,也没有像小松鼠说得那样深。从而水到渠成引出:做事情要自己先去尝试。表演中孩子们很认真将对动物的认知表现出来,弯着腰慢慢走路的老牛,跳上跳下的小松鼠,小心翼翼地小马,课堂精彩纷呈,令人难忘。
在学习二年级下册《中国美食》时候,我在班上以“美食节”的形式来开展,让每位孩子提前在家和爸爸妈妈准备一道美食,带来向大家介绍其用料做法等,并同学之间互相分享彼此带来的美食,我再结合课文里的美食进行学习引导。那节热闹的课程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结合生活中的认知经验,开展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如演一演,做一做,画一画等,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愿意积极参与,这样的学习是快乐的,收获也是最大的。
(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1、注重在教学中学生能体验再现生活
2019年秋季学校举行了一次秋游实践活动,参观遂溪孔子文化庙。在这之前我布置一个任务,就是让孩子找找秋天里的落叶,并收集一两片带回来。在回来学习到《秋天》这篇文章:“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我就让孩子们根据去秋游的经历来谈谈自己看到的秋天是怎样的,收集的叶子是怎样的。学生就能根据自身的真实体验对秋天有了深刻的认识。
2、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回归实际生活
学生在低年段时侧重学字,认字。我会引导学生平时要留心观察生活,看看哪里出现所要掌握的生字,想想有什么意思。从教室里的宣传语、课程表,校园里的校训校风、宣传栏,街上的路牌、店名,超市或市场里货物的名称等,都是可以让学生拓宽自己识字的途径。生活的每个角落里都是语文的缩影。通过这样孩子能体会到语文学习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帮助和乐趣。
3、根据课文内容再进一步感悟生活
在学习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后,我在课堂上举办一个“跳蚤市场”拍卖会,让孩子们想想如何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产品(笔,本子,课外书等)。如果别人觉得产品不好,那自己要怎样改进?学生们积极思考,结合文章中青蛙的做法,准确表达出文中难点词“吆喝”,并学习青蛙在听取别人的意见后,能不断改进再出售自己的产品。
(三)课外延伸,社会生活语文化
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生活,语文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所以老师要设置一些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提高自我素养。
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后,孩子们被雷锋乐于助人的品质深深感动。我提出让孩子们也要当生活中小雷锋,无论在校园还是校外,遇到别人需要帮助时候,在自己力所能及时要去帮助别人。
推行语文教学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热情,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使自己更加全面地发展。我们教育人要具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勤于思考,让语文走进生活,生活也走向语文。
参考文献:
[1]李秀红,浅谈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J],学周刊,2012(19):100
[2]徐琪忠,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语文小学教学生活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7):91
[3]张平,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浅谈[J],学周刊,2015(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