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护理干预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0-09-10武丽王春艳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年16期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

武丽 王春艳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针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接收并给予治疗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抽签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症状自评量表以及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结果:两组临床采用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后,观察组患者症状自评量表以及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常规精神科护理干预的同时,接受相应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最大限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确保患者精神功能恢复,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康复具有显著意义。

【关键词】康复期精神分裂症;心理护理干预;常规精神科护理;症状自评量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6-0-02

在当前医院临床患者疾病诊断与相应治疗过程中,精神疾病属于临床常见疾病类型,对于患者正常生活以及工作劳动造成不利影响,部分症状较为严重患者甚至存在轻生趋向,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1]。本研究分析了临床针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的实际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本院接收并给予治疗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研究需求采用随机抽签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50例,男性2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42.36±5.88)岁,平均病程(5.16±2.71)年;观察组5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43.76±5.46)岁,平均病程(5.26±2.64)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满足本研究需求。所有患者及家属对该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研究知情通知单。本院伦理委员会对该研究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进行。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精神科护理,主要包括病症监护、日常用药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精神科护理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干預,具体内容如下:(1)健康教育。在患者接受针对性治疗的基础上,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及患者家属提供高质量健康教育。首先,护理人员需要依据患者病症严重程度以及文化知识水平,采用视频、画册等方式,告诉患者疾病发病原因,并相应告知患者积极接受治疗的重要意义。其次护理人员需要详细告知患者用药治疗效果以及各类药物类型,其中着重告知患者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以及处理方法,提高其疾病治疗依从性。最后,护理人员需要以耐心、热情的态度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耐心细致回答患者存在问题,以有效提高其疾病重视程度。(2)心理护理。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相应治疗的同时,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提供针对性心理护理。其中护理人员首先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沟通关系,告知患者护理工作对其疾病治疗的重要价值,确保患者具有较高治疗护理依从性。在实际开展患者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明确患者具体病症情况,了解患者个人信息,在这一基础上护理人员可耐心倾听患者心声,指导患者正确宣泄情绪。同时护理人员需要高度关注患者治疗过程中,各类疾病临床症状变化,其中重点在于针对存在异常情况患者及时介入心理疏导,安抚患者心理情绪,确保其临床治疗效果与生命安全。最后护理人员可与患者家属建立良好沟通关系,共同营造患者良好护理环境,确保患者康复效果。(3)恢复护理。在患者康复期内,护理人员需要引导患者接受相应恢复护理。具体而言,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可依据患者兴趣爱好,指导患者进行相应娱乐活动,例如打乒乓球、下棋等。在这一基础上,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患者病症严重程度以及年龄等,重点进行患者生活能力、基础人际交往能力等训练,以改善患者不良生活习惯,提高患者交流能力。并且在患者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引导患者与患者家属、朋友多交流、多沟通,以有效改善患者实际心理压力,稳定患者情绪,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情绪,从而促进患者疾病康复。

1.3观察指标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及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综合评定,分析对比两组护理干预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其中患者量表评分越低,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越佳。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_x±s)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临床接受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后,其量表评分差异明显。其中对照组患者PANSS评分以及SCL-90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即及时介入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确保患者疾病治疗效果,对提高患者恢复效果具有显著意义,且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 结论

在当前医院临床患者疾病诊断与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受多种因素影响,对患者生命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其中精神疾病属于当前医院临床高发疾病类型,通常是由于患者承受压力过大等因素造成,对其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2]。其中精神分裂症属于临床常见疾病类型,患者发病后需要及早介入相应治疗措施,以有效控制患者疾病发展,确保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而在患者实际治疗过程中,采用高质量护理干预方法,对进一步控制患者病症,促进其康复期恢复效果,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价值。

常规精神科护理干预方法是指依据患者病症严重程度,相应采用病症监护、用药指导等方法,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实现提高患者疾病治疗效果,控制疾病进一步恶化。在实际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治疗过程中,采用该类护理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疾病治疗,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但是该类护理方法多注重于临床患者治疗效果,无法提供相应心理疏导,对患者提高生活质量,恢复正常生活效果较低[3-4]。

综上所述,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常规精神科护理干预的同时,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对确保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恢复效果具有显著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静. 心理护理干预在强制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 6(07): 76-76.

[2] 朱紫颖, 何卓玲, 邓琴, 等. 心理护理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科学, 2018, 8(18): 154-156+253.

[3] 汪丽宏. 心理护理干预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 9(25): 164-165.

[4] 刘佳, 崔倩, 谢继群. 心理护理干预在强制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 2017, 24(07): 183-185.

猜你喜欢

心理护理干预
肺栓塞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分娩方式的影响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
64例儿童学校恐怖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心理护理干预
心理护理干预对COPD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心理护理干预应用在急诊科护理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心理护理干预对82例门诊静脉采血患儿及家属的影响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成人重度烧伤后焦虑和抑郁状态分析及心理护理干预
临床心理护理干预在重复人工流产护理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