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静脉滤器联合导管溶栓与外周静脉溶栓临床研究
2020-09-10靳纪强杜冰洋
靳纪强 杜冰洋
【摘要】目的:研究比较静脉滤器联合导管溶栓与外周静脉溶栓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3例本院于2016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按照治疗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前58例,行常规外周静脉溶栓治疗)与滤器组(后65例,行下腔静脉滤器和留置溶栓导管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溶栓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血栓消退率。结果:经治疗后发现,滤器组患者溶栓起效时间与总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以及血栓消退率均优于对照组,以上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VT患者在应用下腔静脉滤器和留置溶栓导管溶栓治疗后溶栓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更小,血栓再通率更高。
【关键词】静脉滤器;导管溶栓;外周静脉溶栓;下肢深静脉血栓(DVT)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6-00-02
DVT是一种常见的周围血管血栓疾病,其由于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的凝结形成血栓堵塞血管,造成静脉血液回流。其临床表现通常为下肢疼痛,肿胀等,若不及时进行治疗,极有可能因栓子脱落导致患者肺血栓致死或因患肢张力增高导致动脉供血障碍进而肢体缺血坏死。有关DVT的治疗通常是将抗凝、溶栓作为主旨,目前常用治疗方式有外周静脉溶栓治疗以及下腔静脉滤器联合留置溶栓导管溶栓治疗,两种均对DVT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1]。本院将开展一项研究,对比以上两种方式的疗效,并对其各自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其研究成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23例本院于2016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纳入标准:①经检查后发现纳入患者下肢均存在患肢肿胀、皮温升高、肌张力增高等临床表现;②纳入患者病程均在14d以内;③所有患者均及家属均已签署抗凝、溶栓知情同意书,行滤器植入者均签署下腔静脉造影及滤器植入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肝肾功能不足,糖尿病,肿瘤疾病患者;②对抗凝、溶栓药物存在禁忌的患者;③存在精神障碍或言语障碍无法与医护人员正常交流的患者。按照治疗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共58例,男性32例,女性26例,年龄在42~78岁之间,中位数年龄63.77±6.41岁)与滤器组(共65例,男性38例,女性27例,年龄在43~79岁之间,中位数年龄64.34±6.13岁)。以上数据一般资料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外周静脉溶栓治疗,即将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并配合外周静脉滴注尿激酶的方式进行治疗,其中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5000IU日两次次IH,尿激酶50~150U/d。滤器组则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留置溶栓导管经导管泵入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方法为:对患者健侧下肢腹股沟处股浅静脉进行局部麻醉,应用Seldinger’S法在健侧股静脉进行逆行穿刺,植入导管后行下腔静脉造影,将滤器置于双深静脉开口以下、双侧髂总静脉汇合口以上水平。放置滤器后再进行静脉造影,观察滤器上有无血栓及下腔静脉血流回流是否通畅及滤器位置是否满意。留置溶栓导管溶栓具体操作为:放置滤器后沿在健侧股静脉内留置鞘管插入溶栓导管,导丝引导下其置入对侧患肢静脉血栓内,检查无误后固定导管。术后为患者进行低分子肝素钙康宁和经溶栓导管持续泵入尿激酶行抗凝、溶栓治疗,并定期复查凝血及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出血等不良反应。
1.3疗效标准 治疗完成后对比两组患者溶栓见效时间、总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血栓消退率。不良反应主要统计患肢肿胀、患肢疼痛以及DVT复发3项。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以上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_x±s)表示,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溶栓起效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经治疗后滤器组患者(n=65)溶栓時间为(1.85±0.55)d;住院时间为(7.25±1.52)d;对比组患者(n=58)溶栓时间为(2.18±0.80)d;住院时间为(9.88±2.64)d。两组患者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差异对比为(t=7.669,P=0.001);(t=6.859,P=0.001),以上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血栓消退率对比 治疗后滤器组患者(n=65)中发生患肢肿胀的患者有2例,患肢疼痛未改善者2例,无DVT复发患者,共4例患者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5%。滤器组共有60例患者血栓消退成功,消退率为92.31%;对照组患者(n=58)中发生患肢肿胀的患者有5例,患肢疼痛无改善者5例,DVT复发患者2例,共12例患者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69%。滤器组共有41例患者血栓消退成功,消退率为70.69%;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栓消退率对比分别为(χ2=5.273,P=0.017);(χ2=9.752,P=0.002),以上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DVT是一种常见的血栓疾病,由于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或体内血液处于高凝固状态造成,其成因除了与年龄有关之外多数是由于外部因素造成,如外伤,长时间卧床等,手术后若没有进行有效护理的话也有可能出现,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其他成因则是跟随其它病症一同并发,该病也属于常见并发症之一。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等,后期发展严重时可能会破坏患者的肌肉组织,干扰患者的运动能力,使得患者无法行走,甚至是患肢坏死,进而危及生命[2]。
以往针对DVT的治疗常用外周静脉溶栓治疗,即通过应用以低分子肝素钙、尿激酶为主的药物以外周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的方式起到抗凝、溶栓的作用。但由于该治疗方式溶栓的效率并不高,使得患者病情不易环节及容易在溶栓期间出现血栓脱落导致诸多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不利于DVT整体的治疗[3]。
目前各大医院更倾向于使用下腔静脉滤器联合留置溶栓导管溶栓的治疗方式,通过将滤器置入下腔静脉后将溶栓导管预留至患肢静脉血栓形成处,经导管溶栓从而提高溶栓的效率、降低肺栓塞发生风险[4]。同时通过置入溶栓导管,经导管溶栓可加快血栓消退的进程[5]。
综上所述,DVT患者在应用下腔静脉滤器和留置溶栓导管溶栓治疗后溶栓见效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更小,血栓消退率更高。推荐放置静脉滤器后留置溶栓导管接触性溶栓作为下肢静脉血栓标准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 曹红军, 吴木军, 吴建忠, 等. 腔静脉滤器联合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J].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7, 33(12): 9-11.
[2] 冯秀利. 腔静脉滤器联合导管溶栓治疗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7, 17(39): 153-154.
[3] 耿艳华.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8, 3(22): 26+34.
[4] 徐良, 陈鹏, 王晓东.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置管溶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7, 17(12): 19-20
[5] 裴星, 黄燕, 袁会军, 等.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溶栓术治疗深静脉血栓[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05): 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