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体系构建

2020-09-10李银春

启迪·上 2020年7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体系构建管理

摘要: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迅速发展,各地高校相继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育工作,而且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在心理健康管理方面却有所欠缺。近年来,随着大学生生活压力增大,学业压力的不断增加,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本文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构建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就大学生日益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措施。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很多。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降低问题形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上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依然严峻,寻找更加合适、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管理措施,依然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存在形式化现象

我国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创新,存在模仿国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象,忽视了教育的本土化。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中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存在重宣传普及,轻实施的现象。虽然各高校每年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活动和研究,也成立了相关的协会组织,这些使得更多的老师和学生意识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正面宣传的作用。但是学校对于大多数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没有给与及时的关怀和帮助,而且对于一些急需心理健康教育和帮助的学生,也缺少事前预警和防范的具体措施。

(二)支持机制不足

这些年,我们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获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发现学生的参与程度其实并不高。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大学生的认知程度问题;二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在真正意义上做到吸引学生目光,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也就是说实用性不够强;三是有德育化倾向,把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混为一谈,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其实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完善其人格 ;四是没有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管理系统。

(三)跟踪测评和监督评估体系不完善

一般来说,各高校对大一学生都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测评,而对大二、大三,或是其他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测评的很少。虽然大一学生在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学习方式转变等方面的压力相对比较大,有必要对其进行心理测评,但是大二、大三学生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也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学校又缺乏对这部分学生的实时跟踪测评、监督和干预,很显然,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效果也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心理健康管理认识不到位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人在看待心理问题上存有偏见,甚至是误解,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片面化看法。认为心理问题等于“精神病”,应该远离有心理问题的人。这种观念对学生看待心理问题的态度造成了不良影响。部分高校的教育理念也比较落后,这也不利于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很多的家长、学校认为学生的学业是最重要的,对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并不重视,因而也没有积极、努力地采取措施提升相关心理素养。事实上有相关的工作人员认为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隐性问题,没必要在这方面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出现问题去解决就好了。

(二)缺少管理条件与保障

我国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关于心理健康管理的文件没有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和具体的落实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管理人员的决策。没有政策的支持,很多具体的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高校对于心理健康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少,保障设施不到位,专业人才队伍也有待加强。因缺乏这些支持和保障,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管理體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三)缺乏战略性发展规划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缺乏全面的发展规划,还一直在摸索中前行。这跟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关于心理健康管理的文件有关,这些文件没有明确地对心理健康工作作出规范和要求,也缺乏规范的考评体系和制度,因而学校在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方面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在资金投入当面,相较于其他部门的教育投入,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资金投入很少,有些学校甚至连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设施都没有完善,心理评估设备落后。对师资力量的建设和投入也严重缺乏,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针对性和专业性都非常强的工作。很多学校领导并不具备心理专业能力和经验,在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中通常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处理问题,这也给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带来了局限性。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构建

(一)构建心理健康管理理念

大学生正处于三观确立、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众多发展任务中,心理健康发展尤为重要。所以学校在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中,为了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和标准,另一方面要科学有效地对其进行管理。

高校内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主体有多个,可以充分利用其作用和影响。1、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这一组织力量,培养学生应对和处理来自于人际关系、学业、就业、情感等方面问题的能力;2、利用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接触较多这一特点,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心理观;3、重视社团、协会这种组织在心理健康管理中的作用。很多学生在学生社团、心理协会中更容易找到有共同爱好和志趣相投的朋友,这些同学相互之间更容易心灵相通,产生共鸣。在遇到困惑和烦恼时,朋辈之间的帮助与疏导就非常重要;4、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问题的预防和介入效果。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高校大学生正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很重要。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仅能够充实大学生的生活,培养其兴趣爱好,而且能缓解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和释放压力,引导学生积极地面对生活,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通过参加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活动,例如心理卫生知识竞赛、、心理讲座、演讲等,不仅增长了大学生的见识,挖掘了他们的潜能,而且有利于他们发展人际交往,把课堂知识生活化。

(二)构建与创新心理健康管理载体

我们每个人都处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当中,社会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这种影响通常更持久和深刻。要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成效,除了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还需利用社会载体来完善高校心理健康管理工作。比如加强与企业、街道、社区、事业单位等团体的合作,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加强与家长的合作。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心灵成长,营造安定、和谐的家庭环境,用科学的新型教育理念教育孩子,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对于管理成员,不仅要求其具有特殊的职业道德,而且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感。所以学校有必要积极地引进专门人才,并且定期给他们提供业务培训,也就是说给他们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提升心理健康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完善心理健康管理组织

心理健康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与学校的组织机构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很多高校心理健康管理组织的功能比较单一,比如主要进行个人咨询。所以,学校心理健康管理中心有毕要对部门的分工进行细化,明确分工,完善管理机构,以便高校地完成心理健康管理工作。

利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建立网络化的心理健康管理组织。网络是心理健康教育中一项大众化载体。利用这一载体,一方面有利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快速传播,另一方面能够满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高效体系的构建需求,用信息化、数字化的手段管理对心理健康问题,通过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优化、整合资源,提高心理健康管理效率。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差异化管理。为了在后期的工作中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前期需要规范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于不同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分门别类,采取因人而异的有助于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管理措施。除此之外,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网络系统便利的优势,建立一个档案库,利用软件系统专门管理心理问题学生档案,及时更新,了解学生心理动态,也方便老师调取资料,做相关科学研究,为以后类似问题提供有效的指导意见。

完善心理健康组织还需完善心理健康管理制度。比如学生管理部门要明确各相关组织的规章管理制度,明确各组织中的责任人,并建立多渠道的信息反馈制度,快速有效地搜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果在組织中有人出现了异常情况,相关负责人就及时上报给管理部门。重视辅导员和学生干部在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四)构建心理健康管理评价体系

首先,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与评估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讲,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年级差异性。大一学生在环境适应、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比较多,大二的学生在学习压力,情感问题等方面的问题多一些,而毕业班的学生对于自身职业规划,就业压力相对要大一些。因此,有必要细化各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从其产生的根源入手,助其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这也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不定期地对各年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并将测试结果及时建档,及时作出反馈工作。其次,心理测试的工具和测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每一届学生无论是在生活方式,还是在思想观念上都会有其独有的特征,所以我们的测评内容也要及时更新,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心理健康管理的档案要有条理,根据年级、班级、专业等进行分类,以便差异化管理,也能为以后的心理健康工作管理提供保障。

其次是要完善心理健康信息管理系统。一是注重信息的管理,高校心理健康信息系统一个最基础的功能就是收集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包括基本的身份信息、家庭关系、主要社会关系、心理测评与咨询记录,心情记录等。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档案,一方面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另一方面防止了数据模糊不清。而且也减轻了信息管理着的压力,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二是提高服务的专业性。在学校的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中,仅仅满足个体的心理需求,解决个别心理问题是远远不够的,针对全校学生,把握大局更加重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我们不仅要进行横向研究,而且要针对一些连续性问题进行纵向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心理指导。另外,各高校有必要增加对心理健康信息系统的投入,进行系统的开发、创建和改进更新。

四、结语

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三大因素。由于大学生在学校进行学习的时间比较长,各高校就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管理的重要职能,做好这一项健康管理工作,对每一位大学生来说意义重大。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是一项大工程,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建立更加规范、科学、和系统的大学生心理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樊珂.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模式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122-123.

[2]张澜,任静.美国高校大学生健康管理现状及启示[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6):103-105.

[3]侯瑞刚.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对策[D].山东大学, 2011.

李银春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体系构建管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
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研究
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