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道德学习
2020-09-10黄永义
黄永义
摘要:对于德育课而言,自主的道德学习非常重要,因为德育归根到底是“学德”的问题,是对道德学习的引导、辅导、支持,那么德育课程与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从帮助学生自己“学德”的角度去实现自己的功能。
关键词:引导;自主;道德学习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1]当前人们所讲的核心素养也要求学生学会自主性的合作学习。事实上,自主学习也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于德育课而言,自主的道德学习非常重要,因为,德育归根到底是“学德”的问题,是对道德学习的引导、辅助、支持,那么德育课程与教师也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从帮助学生自主“学德”的角度去实现自己的功能。因此,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道德学习。
一、创设互动和谐的关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下,教材内容呈现和表达方式丰富多彩,教学活动应注重动态的模块主题贯穿始终,并与学生发展需要相统一,应淡化过于严密的知识体系,使教学符合学生实际,体现学生发展目标,有利于课程资源利用,开发和优化组合,因此构建和谐的课堂关系和学生和谐相处,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使学生有一种轻松感、愉悦感,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地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互动中师生共同发展,教与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温馨和谐贯穿课堂,这样,学生心态开放,思维活跃,自主创造能空间活跃,自主能力增强。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自主学习
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是思想品德课学习的有效手段。学生提出问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主体意识,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突破口。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使用教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主动探究。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的《学会反思》的第二个话题“养成反思好习惯”时,教师可凭借话题题目提出问题:怎样养成反思的好习惯?然后依托教材中创设的情境(日记、生活记录表、阅读角和插图),将问题和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诱发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完成知行统一。[2]
三、走进生活大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道德与人及生活是一体的,人通过过有道德的生活,成为有道德的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生活的机会,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思考中去探究发现、创新。如在《道德与法治》六年的下册第四课《地球——我们的家园》的第三个话题“我们共同的责任”中,就设计了一个活动——小小环境观察员。其目的是:一方面,引导学生由“知”到“行”,鼓励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并对此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启发学生通过写提案的方式提出自己的环保建议,制定班级环保公约,并遵守公约。此活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走向生活的良好载体。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的方式,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得到有效发挥,从而也培养了学生乐于自主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发现、自我创新的习惯。
四、利用生活主题模块,提升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潜在的智能发挥,体现了品德课灵活多样,自愿自主,勇于创新的新思路。课堂上时时关注当前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中引入一些典型的开放性的又贴近学生生活主题模块的问题进行探讨,让学生去进行讨论和辩论,让学生去独立分析,解决从不同的角度,层次自由发挥,教师只是引领者,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也能使学生思路更加开阔,自主学习的兴趣更浓。在课堂上以生活主题模块,既涵盖了课程标准的内容,又围绕主题进行扩展延伸,实现了学习目标,又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學生主体地位对知识的实践探究,构建生活主题模块为主的自主学习,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发展动机,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从而逐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结构的完善。
实践证明,让学生进行自主的道德学习,并不意味着让学生放任自流,因为自主学习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2]陶行知之《陶行知教育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