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09-10陈利祥
陈利祥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德育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很多学者也开始致力于德育的研究。然而,高中阶段由于处于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德育却不被十分重视,学校盲目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却忽视了学生的品德培养。本文从学校德育概述入手,通过分析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学校德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学校德育;问题;对策
一、学校德育概述
所谓学校德育是指“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新时代学校德育的使命是实现文化自觉。在现实生活中,文化自觉是指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学校德育必须明确这一使命,在德育过程中认清形势、看到不足,正确把握德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而努力,从而实现文化自觉。
二、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生活中的不道德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也越来越注重道德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这一方面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教材的变化。如现在的高中思政课本(必修)共有四册,分别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可以看出,德育与生活的联系很紧密。然而,现如今的学校道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脱离生活的地方,如自从进到学校的第一天起,学生就被要求遇到老师要问好。但当某同学主动向老师问好:“xx老师好”的时候,很多老师常常装作听不见,使得学生很尴尬。学生向老师问好本来是一种礼貌的行为,但是一些老师对学生的“道德”视而不见。有的老师还在如教室、办公室、操场等有学生在场的一些公共场合抽烟,丝毫没有意识到“老师的不道德”会对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
(二)高中学校德育脱离现实生活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的关键阶段,学校德育之所以脱离现实生活有以下一些原因:
1、学校德育过于追求科学化
所谓科学化“是指德育受现代社会中科技理性和实证主义的影响,片面追随科学世界观的精神所表现出来的背离其自身特性的科学主义倾向”。高中因为处于特殊的阶段,学生面临着决定人生的高考,所以学校在进行德育时,只注重追求科学化的知识,重视学生的成绩;仅凭几本教材、每周的班会课和校会就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将德育等同于道德教学。在德育的手段上,教师也只是通过宣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而对学生行为进行规范,或校会、班会课进行德育教育;高中学校里所进行的班级操行分评定、学校常规评比等也就是利用分数这种所谓的“科学”来刺激学生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
2、学校德育追求功利化
在“工具理性”的影响下,学校为了追求高考升学率而获得的“社会效益”,学校德育成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的以及学校评优工作的工具,大部分学校除了学生的成绩以外根本不关注其品德发展,德育仅仅是一种表面工作,只是在应付上级领导部门领导检查时才挂出的一两条横幅或是网上搜集整理的一两本材料,以此证明德育工作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并且成效显著。
三、解决学校德育问题的对策
(一)高中学校德育应转向生活
1、由重知识转向重生活
学校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没有把生活化的德育带入课堂,致使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存在“高分低行”的现象。为了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学校应当履行培养人格健全、品德良好的合格人才的职责,从德育课程着手,在德育课程中注重由知识道德转向生活道德。
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说。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各学科“会考”合格率、升学率等关乎学校荣誉的指标,在德育上只做表面工作,虽然制定了很多方案却很少落实,大多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因此,学校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德育的内容,避免将德育目标定得过高,如以往的德育往往过分强调树立爱国主义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基本生活需要。
其次,从教师层面来说。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与时俱进,因为现实中教师不能做到言行一致的事例还是比较常见。如一些教师经常给学生讲大道理,然而却有学生看到他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不正当的娱乐场所),做了不符合教师身份的事。又如有的教师给学生讲反“四风”教育,自己心里却只想着开好车、抽好烟。
再次,从学生层面来说。在德育的学习上,学生要转变“学生只要学习成绩好就可以”的观念。学生应当认识到在学校里不光只是为了掌握知识,还要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避免“复旦大学投毒案”“吴谢宇事件”再次发生。此外,学生要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将课堂上所学的道德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当中。
2、由重理论转向重实践
首先,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德育教育的主體。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自觉地确立道德实践的内容并予以实施。例如,在对学困生的关爱活动中,学生就可以自己确定活动的方式、内容,购买什么样的礼物等等,而不是一味听老师的安排。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主的道德实践、亲身体验,将事先设计好的方案付诸于实践,更能提高自己对道德的认识,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学生主体道德实践中,教师要对学生作必要的指引,而不是完全不管放任自流,避免学生在道德实践中的盲目性。其次,道德实践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这是学生品德发展与个性形成的客观需要,也是避免道德教育搞形式主义、做表面工作的有效手段。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出发点,学生的举手投足往往就能反映其道德水平的高低,比如一个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粗话连篇、随地吐痰,我们便可以判断该生的个人修养还有待提高。所以,道德实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再次,克服道德实践的功利性。功利主义的实践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来获得财富、名声、权力和社会地位等,它对于学生的品德发展需要却漠不关心,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更与道德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在道德实践中教师必须摆脱功利主义的束缚,将道德行为与道德动机有机的结合起来,决不能让学生盲目追求分数而做一些功利性的道德活动。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要依靠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要看到学生首先是作为生活中的人而存在的,学生本身具有生活性。因此,不能将学生视为自己工作的产品。另外,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以生活中 “朋友”的身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其次,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要积极参与德育活动,如:关于“正确消费观”的探讨、以“慎独”为主题的小品等。学生在课堂上应当积极参与讨论、畅所欲言,课后要善于总结,将老师所传授的道德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因此,学校德育在整个学校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中,应做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位一体,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水平,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常生禾.学校德育指南[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
[2]苏振芳.道德教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朱小曼.道德教育论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教 社 政[2005]11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