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高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020-09-10张继敏
张继敏
【摘 要】创造力是美术的灵魂,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比知识教学更重要。美术教学的教学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然而知识却是创造力生长的温床,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重视学生个人的创造力培養,让学生的美术学习摆脱模板化,焕发新活力。
【关键词】职高美术 创造力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24.187
创造力决定了学生学习美术的上限,学生的创造力越强,他们的美术学习上限越高,对“美”的感触越深。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意识到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根据学生的学习创造特点,为他们制定有效的美术策略。具有创造力的美术学习一定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学生基于所掌握的美术知识基础,再对自己的美术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创新改造。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用积极的教学态度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开脑洞;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增加学生展现创造力的机会;选择科学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美术学习。美术教师应当正确把握这一时期学生创造力的特点,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目标,才能让学生不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美术学习中发光发热。
一、开展美术创造活动
美术创造活动是美术课堂上的一种学习创造活动,主要是以简单的美术创作为前提,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必要的美术创作知识,提高自己的创造技能。可以说,美术创造活动是职高阶段学生美术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途径。美术创造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打开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所以在活动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通过鼓励式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对美术创造的自信。创造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所以活动大多是为了让学生尝试和体验,增加学生对美术创造的感悟。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开展“垃圾变废为美”活动,引导学生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被随意丢弃的废物垃圾变成一件美术作品。学生通过自己大胆、夸张、甚至有趣的创造想象能力,让废品脱胎换骨。学生在创造活动中可以将废弃的易拉罐变成花瓶、花盆、文具盒、挂饰,甚至小坐凳等物品,然后经过涂鸦、装饰,成功将废弃易拉罐改头换面,变成极具欣赏性的美术工艺品。
较为随性的创造活动深得学生的喜爱,因为他们可以在活动中随意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出一件件属于自己的工艺品。这会让学生有很强的学习成就感,在之后也更愿意自主、主动地参与美术学习,积极提升自己的美术素养,为以后创造更多的作品而不断努力。
二、引导学生建立与美术的情感共鸣
情感是美术作品的灵魂,它为学生创造出的美术作品赋予了独特性和唯一性。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加注在自己的作品中,那么这件作品便承载了学生想要表达的东西,表现出了他们自身的创造新意。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与美术的情感共鸣呢?首先,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将学生自身的情感与美术学习融合起来。比如在美术赏析时,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有意识地从深层次情感上去感受美术作品,赏析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其次,留意学生的情感变化,并让学生将自己要表达的情感与要创造的作品进行完美融合。最后,学生要将自己在创造时的创作想法、创作方法、情感变化等内容与教师和同学分享,通过分享让学生之间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
教师在教学时还可以加入抒情教学,通过抒情的方法导入课堂内容。以中国山水画为例,山水画是美术教学中的重点,它以“山水寄情”而闻名,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先发展学生的情感,再培养学生的山水画创作技能,才能让学生创造出优质的山水画作。上课时教师可以借用音乐或文字营造情感氛围,如播放古典音乐《高山流水》,或者用一首《登高》古诗,激起学生心中或澎湃或细腻的山水情感。学生从音乐中、文字中进入到了山水的情调境界,自然能够在自己的作品中舒展胸襟,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抒情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情感催化剂,它能够让学生快速地将自身情感与美术作品产生共鸣,不仅加深了他们在美术中的情感体验,更能让他们明白情感在美术创造中的重要性,学会在自己的作品中注入情感,增强自己作品的生命力,让自己的创造创作行为变得更有意义,更具价值。
三、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行为
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行为有两种,分别是自发创造和被动创造。这两种创造行为对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学生的学习中也起着不同的作用。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对他们的美术创造进行正确评价。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评价发现自己的学习问题,及时弥补学习漏洞,让自己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对学生自发的创造行为,教师要以鼓励、赞赏为主。因为学生的自发创造行为全靠学生自觉、自发、自动地完成,证明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积极性很高。评价学生自发性的创造行为时,要以轻松的氛围为主,评价方式不能过于严格。美术有构图、色彩、线条等形式美因素,大多数学生在自主创造美术作品的时候无法均衡三者。所以在自发性创造的评价中,教师要与学生交流讨论,针对学习中存在的漏洞进行调整完善。评价中,学生与教师在同一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美术能力不断增强。
而评价被动性的创造行为,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才能提高学生的美术专业能力。因为被动性的创造多是布置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本身就有很多要求,所以评价要求也要更高。比如学生要参与美术比赛,通过友好的竞争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学生在比赛中,先要按照比赛的基础要求设计作品,然后求新、求异、求好,为自己的作品增分添色,最后再在作品中加入属于自己的色彩,打上自己的标签。学生在严格的要求下,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美术创造能力。所以教师更应该从专业的角度上给出评价,让学生积极地在竞争中不断突破自我,精进自我。
轻松的评价氛围能够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严格的评价方式又能让学生警醒,时刻严格地要求自我。两种评价方式双管齐下,这样,学生才能既开心学习,又能收获颇丰。
总之,创造力是学生学习美术的一种重要能力,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选择正确的教学方式,制定适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将学习的美术理论知识进行合理的实践运用。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开展创造活动给予学生更多的创作空间,充分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一步步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独立起来,结合正确的评价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