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梦想农场”让“梦想”释放能量

2020-09-10吴洁炜

南北桥 2020年24期

吴洁炜

【摘    要】传统劳动教育只是单纯地进行劳动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而暨南小学结合新劳动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与创新,以“有夢想立德,爱劳动树人”的育人理念为基本定位,在传统劳动教育内容的基础上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劳动素养,学校通过理念创新,引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落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关键词】新劳动教育  梦想农场  主题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24.120

“劳动”一词,如果让现在的小学生来回答,出现最多的答案就是“扫地、擦窗、拖地”等,在他们的脑海里,留存的是简单的完成值日工作就是劳动,有些学生厌恶劳动,因为有些教师把“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校从2018年置地扩建以来,学校规模比原来扩大了好几倍,重新梳理了办学理念,本着“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梦想”的培养目标,开展“梦想农场”的劳动教育实践。学校从基地建设、课程构建、德育渗透等多渠道,积极落实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作为立德树人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通过两年的摸索重新赋予劳动新时代内涵,扎实有效地开展“梦想农场”的劳动教育,并使其变成课程化、常态化、序列化,真正达到“有梦想立德,爱劳动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走出传统,使劳动教育的境界升华

新时代,我们必须突破传统认识,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即新时代新的教育与新劳动、新创造进行新的结合。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由此可以看出,劳动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以劳动为载体,进行“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塑造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从而使劳动教育走整合性的教育道路,学校要努力构建一个劳动教育的综合体。

二、基地建设,使劳动教育的实践落地

将学校多余的空地开辟出来,作为学生劳动实践的基地,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前提基础和保障。

我校在扩建规划之时,就预先留置了空地作为学生的劳动实践基地,并把它命名为“梦想农场”。为了使“梦想农场”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相结合,两年来我们围绕“梦想农场”组织实施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并与学校的课程改革相呼应,先后把这块区域划分为农作物种植区、花卉观赏区两大园地;同时把近年来我们正积极提倡的垃圾分类——厨余垃圾处理中心实践基地作为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学习体验的主要场所。日常的管理与维护是以班级为主,每个班级分到两垄地:分别要求种植各种蔬菜、瓜果和花卉。“梦想农场”坚持以“有梦想立德,爱劳动树人”为首,带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增强了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也训练了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坚持基地建设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在突出实践教育和地方特色上下功夫,强化实践第一、体验育人,将劳动实践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德、智、体、美、劳相互渗透、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坚持基地建设与梦想教育相结合。通过劳动使学生养成勤劳的好习惯,教育学生懂得:梦想要植根于现实,梦想的实现需要脚踏实地的干劲、求真务实的韧劲和敢于拼搏的冲劲。

三、梦想课程,使劳动教育的载体有痕

暨南小学在置地扩建之前,就有十多年的劳动教育实践经验,成立新暨南小学之后,学校以新街道新窗口为契机,结合创设校园文化的内涵,逐步完善新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提升新劳动教育理论。

(一)工匠精神,年级各异的主题学习

围绕“快乐种植”板块,学校给每一个年级都确定了种养项目,并给每一个班级预设了丰收目标与任务,从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埋下“工匠精神”的种子,同时开展相关的劳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1.蚕豆种植。根据一年级学龄段的认知与动手能力,指导学生选种、播种、绘画记录、拔草除虫。使学生看到蚕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让他们亲身感受植物生长的现象,发现大自然的神奇,并在劳动过程中积极进行探究与体验。

2.种桑养蚕。充分结合三年级科学学科内容,在梦想农场让三年级的学生种植桑树,采桑养蚕,从桑苗的选取,扦插,管理,采摘和养蚕等一系列过程,都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让学生在具体的劳动实践过程中体会成果的来之不易。这样接地气的学习过程,主题明确,同时又回归自然,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的劳动教育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把劳动教育的途径作了一次有意义的探索。

(二)多点开花,跨越学科整合学习

新劳动教育的课程主阵地不单纯是在“梦想农场”进行种植劳动,更多的应是把它整合为劳动技术、自然知识、人文艺术、道德品质教育的综合性跨学科的课程学习,通过综合性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提升,使我校的梦想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为此,我校根据小学生的发展现状和年龄特点,再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要求和培养目标,对学生参加“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公益劳动”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提出了小学生“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指导建议。同时开办“网上家长学校”,通过阅读、亲子劳作、学校讲座等形式,来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劳动观,获得劳动教育的认同和协助。

参考文献

[1]赵玉成.新劳动教育——培养孩子幸福的软实力[J].上海教育,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