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2020-09-10陈耕

南北桥 2020年24期

陈耕

【摘    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开设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从当前大学教育来看,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学的改革,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也要与时俱进。本文中笔者就针对大学公共体育课的建设展开探究。

【关键词】高校体育  终身体育意识  培养  措施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24.043

众所周知,我国当前的教育奉行素质教育教学体制,强调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素养的协调性发展。尤其是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充分意识到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体现于知识层面。一方面,行业的发展和拓宽,导致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即人才不仅仅需要对应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多种能力,多样性思维,从而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应对。而另一方面,伴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科技的发展,人才不仅定义于知识层面,尤其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当前社会压力增加,身体素质反而因为过快节奏的生活而导致降低,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明确提出了体育教育,尤其是在近些年的教学改革中,不断提到教育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目的就是在于通过学校教育的改革,尤其是体育教育的改革,达到从学生时期就塑造学生健康体魄的目的,并尽可能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实现学生终身体育素养的培养,为学生未来进入社会终身重视体育锻炼,促进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齐头并进奠定基础。

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大学教育应该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关注对象。因为大学生是“离社会最近”的人,将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力量,而不论从日常教学观察来看,还是结合权威的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数据来看,我们必须承认,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大学生的亚健康情况确实与日俱增,这既和游戏等当前“静态”的娱乐模式有关系,更多的还是和学生的运动意识和习惯没有树立有关。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于教化人,讓人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要想塑造体育意识,最核心的环节就在于体育教学的改革,不论是从内容还是教学模式方面,让高校的体育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进而引导大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迈出教室、迈出宿舍,离开电脑游戏,真正地融入体育课堂,融入日常体育活动,最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在增强体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以下笔者就结合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展开探究,谈谈如何针对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展开新的教学措施。

一、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优势和必要性

之所以针对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展开探究,主要是因为大学中的体育教学改革更能凸显成果,并且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呈现出势在必行的趋势。首先,大学阶段和基础教育阶段对于学生的教育方式不同,高等教育更多的是引导和启发,并且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由,体育不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法上限制较少,所以教师在教学创新中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较为宽裕,并且学生基本没有升学压力,在体育课参与方面最基础的积极性相对较高。所以大学阶段的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可谓占了天时、地利、人和。其次,就如上文所讲,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建设培养人才,而我国的学校教育曾经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各阶段、各类型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偏向文化课,这也就导致我国教育的“风气”长期“重文轻武”,很难实现体育教学的突破。所以对大学公共体育教育进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势在必行,为进一步的体育教学更彻底、高效的改革创新摸索出一条可行性道路。

二、当前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上的困难

当前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更多的是暴露问题。所以本部分就重点分析当前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上的不足。首先,当前大学生所存在的最典型的问题就是“懒得动”,本身对于运动的意识不强,即使为了学分去修体育课,对某一门运动感兴趣,大部分学生也都不了了之,坚持不下去。这一方面是因为当前大学生的成长环境较为优渥,很难感受到“身体是革命本钱”的含义;另一方面则是随着科技,尤其是医学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大部分学生本身缺乏“疾病恐惧”意识,所以也就更加不注重自身的健康,体育锻炼也就更不在计划内。其次,从当前的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来说,还未真正实现“到学生中去”“以人为本”。本身大学教育对于学生的管理就更为民主和包容,所以课程的趣味性、实用性是吸引学生参与的资本。而从当前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来看,很多学校仅仅是把功夫做在表面而已,如盲目增加教学内容,将倡导的一些教学模式生搬硬套进体育课程,这反而导致“供求不对应”,学生越来越排斥参与公共体育课程,也就更加不用提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了。

三、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以上分析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形势以及现阶段所呈现的问题,我们又该如何进一步实现教学创新呢?此处分两点展开探究。首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以树立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为基础目标,进而一步步转化为终身体育的意识。例如,从学校整个氛围的塑造来看,要加大宣传力度,结合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开展对应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如马拉松、趣味运动等,让学生处于一个群体性的体育运动氛围中,并在参与中感受到乐趣,进而一步步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和意识。其次,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本身不论是内容创新还是教学模式的改革,都要紧紧围绕“学生为本”展开,甚至可以依托互联网开拓学生发言通道,倾听学生在体育课方面的期待和要求,然后在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创新过程中,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参照,实现公共体育课的落地教学,从而让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符合自身期待的效果,进而一步步让学生在体育课上习惯运动,一点点累积起终身运动的意识。

总之,对于大学公共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来说,任重而道远;培养学生的终身运动意识和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所以需要我们有恒心,更有耐心,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实现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林,王海燕.培养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

[2]韩冰.终身体育视域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探讨[D].哈尔滨:哈尔滨体育学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