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民健身风潮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安全运动意识

2020-09-10彭效华曾华

南北桥 2020年10期
关键词:运动损伤大学生

彭效华 曾华

【摘    要】随全面健身风潮的兴起,大学生参与各项运动的频次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而安全问题也开始变得更为突出了起来。我们为了让大学生更好地追逐全面健身风潮以获得身体素质的有效提高,就必须要对其安全运动意识提高的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  安全运动意识  运动损伤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0.178

全面健身风潮兴起使人们的运动热情空前高涨,大学生表现得尤为突出,大学生运动安全问题也就接踵而来,大学生安全运动意识培养成为了一大关键。其實安全意识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是人们建立起的一种安全观念,也是人们对潜在威胁的警戒。高校学生在参与各项运动必须要具备“健康第一”的运动理念,在以自身为中心将主题地位予以突显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去注意天气、场地、器材等因素对安全存在的潜在影响。

一、大学生安全运动意识提高的必要性

大学生参与各项运动会使身体得到锻炼,同时也会因运动而产生一些安全问题。我们若对其进行深究,就会发现产生运动安全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疲劳”,包括神经系统长时间高负荷的运行、体能内源物质的消耗、代谢废物的积累、机体内部环境稳定性的失衡等一系列过程,具有全身性变化的显著特点。从本质上来看,大学生运动安全意识的提高是一种必然需求,能够很好地保证大学生具备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促使大学生得以更为健康地发展。

二、大学生安全运动意识提高的基本方法

为让大学生更好地把握住全面健身运动风潮的风向标,令大学生得以更为健康、安全地参与各项运动,使大学生获得足够有效的身体锻炼。为此,高校教师就应该围绕学生安全运动意识的提高来展开教学,将一些必要的安全常识及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教给学生,既要帮助学生获得自我保护能力的增强,又要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应对紧急事态。

1.运动的合理进行。大学生安全运动意识提高是一个较为系统的过程,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教会学生对运动进行合理的安排。首先,运动需以身体健康为前提,当学生处于各种疾病的急性期、大病初愈、感冒发烧以及患有其他不适宜进行运动的疾病时,是不宜进行运动的。其次,运动需要进行一定的准备,饭后半小时内不宜进行剧烈运动,且运动正式开始之前要先了解体育器械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运动伤病出现时的对应处理方法。再次,未充分地进行准备活动之外,心理状态及生理状态欠佳,气温过低或过高以及运动场地条件不达标时,是不建议进行运动的。最后,运动结束后要预留一个缓冲期,此时不能大量补充流失的水且不能洗澡,待到心跳和呼吸逐渐趋于平稳,毛细血管恢复至正常闭合状态之后,再循序渐进地进行水分及矿物质的补充,并根据需要来安排洗澡时间。

2.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大学生安全运动意识的提高不是去追求百分之百的运动安全,而是要通过预防来使运动损伤发生的几率降至最低,并在运动损伤发生是给予足够及时的处理,尽最大努力来确保学生的身体健康不受影响。一方面,运动一定要遵循“先易后难原则”。首先,学生要提高应对运动损伤的思想警觉,令学生能够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得足够小心,并使学生能够更为清楚地去了解应如何去对运动损伤进行预防。其次,运动的侧重点在于身体基本素质的锻炼,每次锻炼正式开始之前必须要先拉伸肌肉、活动关键、舒展筋脉,运动的强度宜逐渐增加,且运动不能戛然而止,应该慢慢地回归至放松状态。再次,运动时良好心态的保持极为重要,尽量避免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防止因疲劳造成的各种运动损害,并且使学生的免疫功能得以长期维持一个较高的水平。最后,运动要对易伤部位进行针对性训练,找准学生身体与心理的状态最佳的时间进行切入,用强度、难度、量都适中的运动来达到锻炼的目的,若运动负荷过重,那么就应休息几日再考虑恢复运动。另一方面,运动一定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首先,运动的关键在于技术,教师要从技术切入来为学生安排较为合理的运动负荷,或是在力量训练中教会学生保护自己,或是在技巧训练中教会学生规避风险,或是在基础知识教学中明确指出需要注意的诸多事项,以此来将运动损伤防患于未然。其次,运动并不只是运动本身,教师还应考虑更多的东西,要以有效防止运动损伤为目的来对医务监督进行针对性强化,确保学生受运动损伤的影响降到最低。最后,运动的进行还需正确判断的辅助,在日照强烈的时候注意补充水分和矿物盐,在环境不佳的天气注意做好运动防护,在多种复杂环境叠加的运动场景要予以加倍的注意,反正只要有较高风险发生运动损伤时,就要及时停止运动。

3.运动的科学安排。大学生安全运动意识提高离不开科学运动安排,教师要帮助学生坚持科学的运动态度,以获得运动的科学发展。首先,运动的科学性保持最为根本的是运动负荷问题,循序渐进的运动并不是要每天都进行运动,也不是讲每一次运动的量要增加得较为平均,而是要根据学生运动中表现出来的适应性变化进行综合考虑,尽量给学生安排恰好超过其承受能力的运动量,以恰到好处的超量负荷来对学生形成有效刺激。其次,运动的科学性还体现在运动的细节之处,对运动场地情况进行检查、对各种运动器材进行检查及维护、将存在及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予以消除,重点强调学生要穿运动服和运动鞋才能进行运动,且运动时要摘下身上佩戴的小饰品,等等。再次,运动的科学性还在于对疲劳的妥善处理,在每组运动训练结束后要预留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放松,以此来防止出现运动强度过大而产生的多种运动损伤,并且还能让肌肉疲劳得以更为迅速地消除。最后,运动的科学性是对安全的重点强调,教师要通过引导来使学生获得安全意识的进一步提高,让学生能够更为理性地在运动中运用或依靠多种安全技术,令学生在活动的持续安全进行中获得安全意识的有效强化,使得运动能够尽可能地满足学生身体发展的需求。

总而言之,运动将会是一个长期持续的事情,当我们努力做到让运动变得安全无害的时候,运动的效果将会得以最大化保证,大学生的心血管功能、呼吸功能、大脑活力、心情等将会得到更好地调适,为大学生带来覆盖全身的健康保障。随着大学生安全运动意识的不断提高,运动将会促使学生骨骼得到更好发育,记忆得到有效增强,学习得到更好的提高,最终没有运动损伤或运动损伤极小的运动将会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起到足够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健康中国视阈下云南全民健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理念与路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YB2018069)】

参考文献

[1]刘宝亮.论大学生体育运动中安全健康意识的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9):21-22.

[2]赵占斌,张利生.浅析职业院校大学生运动安全意识的培养[J].科技资讯,2009,000(016):195.

猜你喜欢

运动损伤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关节镜治疗踝关节运动损伤的临床应用意义探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