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障学生体育课程中运动方案的设计与应用

2020-09-10刘纯敬李世明宫炜男

体育时空 2020年1期
关键词:智障学生体育课程应用

刘纯敬 李世明 宫炜男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1-108-03

摘  要  智障学生是特殊教育针对的目标群体之一,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能够提升智障人群的身体机能和智力水平。目前针对智障学生而设计的系统、全面的实用运动方案相对较少,限制了智障学生康复的程度和速度。依据智障青少年的身体情况,需要确定合理的训练强度、适宜的训练内容,设计针对智障学生的运动训练基本内容框架,包括走、跑、跳、综合训练四个部分,建议每次训练选择四个部分中的3-5个项目进行单独或组合训练,保证训练内容既简单又有效。

关键词  智障学生  体育课程  运动方案  应用

智障学生是特殊教育针对的目标群体之一,他们不仅智力水平低于普通人,身体健康状况也令人担忧,是需要全社会倍加关爱的弱势群体。智障学生不仅需要在学校内学习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健康的身体来支撑学习与生活,体育课程扮演的角色格外重要。当前特殊教育学校面临专业体育教师师资力量不足、体育课程内容单一等问题,系统全面的体育康复课程较少。基于此,本文结合智障青少年的身体情况,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方案,旨在帮助提高其身心素质。

一、运动对智障学生的影响

(一)运动对智障学生身体能力的影响

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能够提升智障人群的身体机能。Lotan[1]对15名智力障碍患者进行为期2个月、每天20-30分钟的跑步机训练,结果表明,在2个月的干预之后,智力障碍患者的健康水平与体能状况均得到明显改善。王占伟[2]的研究表明,体育训练能有效提高智障学生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可增强上下肢力量,改善肢体功能。此外,众多国外的研究显示,科学的运动训练可以提升智障群体中脑瘫患者的下肢力量、柔韧性和稳定性,进而提升他们的运动能力。

(二)运动对智障学生智力水平的影响

近年来,运动与智力水平之间的关系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许多证据表明,智力障碍患者的智力水平与体育运动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智力水平是可以通过运动来提高的。美国学者布鲁姆[3]和他的同事从社会学角度对智障儿童的日常生活习惯进行了调查, 发现经常进行运动和锻炼的孩子,智力能力也会得到良好的发展。潘春燕[4]研究了基本运动能力训练与智障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参加基本运动能力训练的智障儿童在智力测验中的得分更高。认知能力是智力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朱鹏飞[5]的研究表明体育训练能对智障人群的注意和记忆能力产生积极影响。王之春[6]认为,通过运动技能的练习,有助于唤醒智障学生的机体功能,使得神经传导更加敏感,使得大脑对外界刺激反应更迅速。

(三)小结

将运动训练作为一种对智障学生实施康复干预的手段,是进行全面康复的新思路。国内外众多学者已经对智障群体进行了运动干预研究,发现运动干预或体育训练活动对于他们身体机能、智力等方面能产生良好影响。

然而,目前针对智障学生而设计的系统、全面的实用运动方案相对较少,大多以简单的走和跑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智障学生康复的程度和速度。在这个问题上,外国学者Bota[7]表示,智障人群必须坚持进行特殊的身体训练,并且研究者还需要因人而异不断更新与发展适合他们的身体训练策略。因此,设计适合智障学生的运动方案,利于更好地发展其身心能力,具有较大实践价值。

二、运动方案的设計

(一)确定合理的训练强度

智障学生的身体发展存在诸多缺陷,身体素质普遍较差,有些还患有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在力量、有氧能力以及协调性方面均落后于正常青少年。因此,在对智障学生进行训练时,要特别注意训练强度和负荷的控制。一方面,如果训练强度过大,超出他们的身体承受范围,很可能导致意外发生;另一方面,如果训练强度过小,那么训练的效果就得不到保障。

在制定训练计划时,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据被试的个体情况,逐步调整和增大训练强度。建议使用心率带监控智障学生的心率:

目标训练强度心率=目标训练强度百分比×(最大心率–静息心率)+静息心率

根据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计划,以12-15周为一个大周期进行训练,在开始训练的前1-4周,建议采用最大强度心率的30-40%进行训练,使智障学生逐步学习训练动作、适应训练强度;在训练的5-8周,逐步提升训练强度,建议采用最大强度的40-60%进行训练;在训练的9-15周,根据智障学生的水平,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逐渐将训练强度提高至最大强度的70%或以上。

(二)确定适宜的训练内容

图1表示智障学生进行运动训练的基本内容框架。根据训练强度将其分为:走、跑、跳、综合训练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多种训练项目。根据个体情况,每次训练选择上述四个部分中的3-5个项目进行单独或组合训练,保证训练内容既简单易学,又丰富有趣。1.“走”部分的训练强度和难度都相对较低,主要训练项目包括绕圈走、随音乐节奏走、绕障碍物S形走、搭肩走、原地踏步走等,走的时候要求智障青少年步伐平稳快速,双手在身体两侧有节奏摆臂,不随意停歇。2.“跑”部分的训练强度较高,主要训练项目包括冲刺跑、接力跑、折返跑、追逐跑、绕圈跑、匀速跑、变速跑、原地高抬腿跑、原地后踢腿跑等。与其他训练部分相比,跑的训练强度比较大,因此,在训练前和训练时,要实时监控智障青少年的身体状态,防止发生意外。3.“跳”部分的训练项目主要包括原地开合跳、原地半蹲跳、双脚跳步走、单脚跳步走、跨栏跑跳、空手跳绳、连续高跳等。与其他训练部分相比,跳的训练难度比较大,具有肢体残疾的智障学生较难完成标准的跳跃训练。因此,在进行训练时,要悉心教授他们正确的跳跃与落地姿势,同时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不能完成这部分训练项目的被试,可以选取其他部分的训练项目进行训练。前三种训练的形式较为多样,建议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经常变换,可以增加体育课程的多样性,从而提升智障青少年参与训练的兴趣。4.“综合训练”指的是多种运动形式的整合训练,在进行运动时会用到多种运动能力,例如跑跳结合训练,球类训练等。这一类的训练难度最高,如果智障学生能够较为出色的完成前三种训练,则建议开展这种训练形式,这可以有效的发展智障学生包括力量、协调在内的综合能力。

表1表示运动训练的周计划示例。教师可以根据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安排以及所带班级学生的能力,参考进行训练。

三、建议

(一)鉴于智障学生在智力和认知能力上的缺陷,在指导他们进行训练时,口令应简洁明快,任务应简单易懂,不要下达过于繁琐的命令。

(二)运动训练可以有效促进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建议特殊教育学校在对智障学生进行康复训练时,重视体育课程与运动训练,加大体育课程教研力度。

(三)訓练方案的制定主要依据智障学生的个体能力。除了上述的训练形式之外,还可以通过力量、速度、协调、灵敏等训练方式,全面提升智障学生的各项运动能力。建议教师不要被某种单一的运动方案所束缚,结合自身实际,有计划有目的地科学制定运动方案。

参考文献:

[1]Lotan M, Isakov E, Kessel S, et al. Physical fitness and functional ability of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effects of a short-term daily treadmill intervention.[J]. Scientificworldjournal, 2014, 4:449-457.

[2]王占伟.体育训练对智障学生的康复作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4(3):24-25.

[3]R.J 斯滕伯格,著;吴国宏,译.超越IQ — 人类资源的三元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91.

[4]潘春燕.基本运动能力训练对智障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 30(4):54-57.

[5]朱鹏飞.定向运动的特殊训练对中度智障成年人注意、记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D].上海体育学院,2011.

[6]王之春,李涛,骆意.中轻度智力障碍学生体育运动特征及干预策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

[7]Bota A, Teodorescu S, Kiss K, et al. Fitness Status in Subjec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 A Comparative Study[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2,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基础教学中心

猜你喜欢

智障学生体育课程应用
智障学生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的培养研究
生活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及调整策略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优化仿说句子训练,提高智障学生说话能力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