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方位词“前”“后”的隐喻探究

2020-09-10罗玉晓安雅茹

今古文创 2020年36期
关键词:映射

罗玉晓 安雅茹

【摘要】时间概念和时间认知机制是人们认知无意识的表现,时间概念的构建并非人们有意识为之,时间是一个抽象概念,人们大多借助对空间概念的隐喻和转喻来理解时间,然而在不同语言中用空间模式来映射时间会产生对时间概念的不同理解,方位词“前”“后”是建构时间概念的重要来源,本文借助“前”“后”来解释汉语时间概念的认知方式以及语言使用中的一些矛盾现象,并尝试探究“前”“后”在其他领域的隐喻投射。

【关键词】时间隐喻;参照;映射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6-0089-02

一、“前”“后”的时间隐喻

第二代认知科学将人的涉身性置于概念构建的核心,人类认识客观世界也总是优先空间域,空间域具体可感,比较直观,人们可以利用涉身经验很好的理解它,而时间域看不见摸不到,却无时无刻都在参与着人们的认识活动,因此把空间概念意义映射到时间域成为人们认识时间的重要方式。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形式,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常常用表空间的词汇来构建时间概念,汉语中最常见的就是用方位词“前”“后”来隐喻时间。莱考夫在其著作《肉身哲学-亲身心智及其向西方思想的挑战》中阐明时间隐喻系统包含两个最基本的时间隐喻:时间定向隐喻和运动时间隐喻,即时间在动和自我在动。(Clark1973:50-1)国内外众多学者也尝试用语料分析来研究“前” “后”的时间隐喻,如Alverson.H、Lakoff.G、Clark、蓝纯、张建理等。汉语空间概念上的水平运动被投射到时间域后,就形成了对汉语时间概念“前” “后”的认知。由于“前” “后”从空间范畴投射到时间范畴,在投射过程中“前”“后”概念的逻辑结构不变,因此可以借助空间概念中“前” “后”语义来认识和理解时间概念的“前” “后”。时间隐喻系统中存在以观察者为参照和以事件、时段为参照两个认知参照系,进而“前” “后”在时间范畴内所指的意义也就会不同。

(一)以观察者为参照的“前”“后”时间隐喻

Lakoff以英语的时间系统为分析对象构建了基本的时间隐喻,他认为在时间概念中有一位处在当前的观察者,他面向未来,背对过去,时间是固定的方位,观察者面向将来移动,称之为时间定向隐喻①。

把这个隐喻映射到汉语中“前”“后”的语言表达如:

(1)我憧憬着毕业之后能有个美好前景。

(2)我不想让谈情说爱耽误了自己的前程。

(3)虽然我选择了艰苦的农村支教,但我绝不会后悔。

(4)向前看,不要向后看。

(5)西方文化崇尚向前进取,印度文化不断向后退步,而中国文化向中和谐,走的不是一条路。

例(1)-(5)中将来时间位于观察者的前方,过去的时间位于观察者的后方,观察者所处的时间为现在。观察者正在从“过去”向“将来”走去。另外,与“前”表示“将来”,“后”表示“过去”相比,汉语中更多的是用“前”表示过去,“后”表示将来。如:

(6)前天 前头 前期 前脚 前夕 前晚

前些天/年 前半年/天/夜 前一阵儿 前一段

(7)后天 后年 后期 后脚 后晌

后半年/天/夜 后一阶段 后几次

这些例子就涉及了莱考夫运动的时间隐喻(moving time metaphor),这一空间图式将时间比作滚滚流逝的河水,观察者静止的面对某一固定方向,有无限长序列的时间像流水一样从观察者的身边经过,在运动方向上,观察者站立的位置是现在,河水(时间)从将来流向过去。

汉语中还有许多类似此意象图式的表達。如:

(8)将来,未来;来年,来日

还没到来的时间是即将滚滚而来的流水,它们就在我们面部朝向的正前方,我们可以放眼望去。

(9)过去,过往,往年

(10)回忆/想/溯/顾;

如(9)所示,过去的时间像匆匆流逝的河水,要想了解和反省已经流逝的事情,就得回过头去,此时思维便如同顺流而下的扁舟,不断去追赶已流去的河水。。

如若仔细分析莱考夫时间隐喻在汉语中的应用情况就会发现其矛盾之处流逝的时间标记为“前天”“前期”就与空间概念中的“前”自相矛盾,因为这些流逝的时间在空间位置上都处于观察者的身后,而“后天”“后续”等时间却在观察者空间位置的前方。

莱考夫的时间隐喻模式是以英语为代表的印欧语所建立起来的,有研究者(包括Lakoff&Jhonson)指出还存在一种“过去在(观察者)前,未来在(观察者)后”的认知图式②,安第斯山区智利原居民所说的“艾马拉语”就是如此。在汉语学界对有关观察者自我朝向的问题一直颇有争议。一些学者认为,以汉语为第一语言的人认知图式中观察者自我朝向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完全一致,如於宁、史佩信;但另一派学者却认为两者不完全相同,既存在观察者“面向未来、背对过去”的情况也存在观察者“面向过去、背对未来”的情况,如游顺钊、张建理、韩玉强、蔡淑美等。借助张建理对莱考夫和Yu关于英汉时间隐喻的研究:从方向上来看,观察者和时间总是相向而对,且将来时间在观察者前方,如果按惯例设定时间自右向左移动,观察者面向将来,背对过去;从概念上看,前表示将来,后表示过去。观察者眼见之前方为右侧,将这种视角称为时间右视认知(简称右视)。③与此相对应,时间方向仍自右向左移动,观察者面向过去背对将来的视角称之为时间左视认知(简称左视)。这两个视角对时间前、后的认定正好相反。在右视中,前后分别为将来和过去;而在左视中,前后分别为过去和将来。

由此可见张建理的左视观点很好的解释了上文(6)(7)中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的矛盾之处,事实上汉语确实存在右视和左视现象,体现右视时间的“前”“后”在词汇数量和使用习惯上远远少于左视时间的“前”“后”。左视情况下“前”“后”时间隐喻的能产性要高得多。

(二)以事件或时间段为参照的“前”“后”时间隐喻

时间在流逝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事件,许许多多连续的事件分布在时间的传送带上,有的已经过去,有点正在发生,有的即将到来。这些事件均发生在相对的时间段中,有些事件或时间段循环往复的出现在观察者的生活中。

(11)前汉/后汉 改革开放前/后 结婚前/后

(12)明天前/后半夜 春节假期前/后

而对于时间序列的隐喻,观察者不管身处将来的时间链条,还是过去的时间链条上,都不会影响其对“前”“后”早晚次序的理解,“前”表示较早出现在时间链条上的事物或事件,“后”表示较晚出现在时间链条上的事物或事件。当所参照事件或时间段在过去时“前”“后”表示的都是过去的时间序列,如(11);当所参照事件或时间段在将来时,“前”“后”则又表示的都是将来的时间序列,如(12)。在以事件或时间段为参照的时间隐喻里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及其是左视还是右视均不影响“前”“后”的隐喻义,这与董为光(2004)④提出的对时间的“侧面观察”相符合。时间是人们对运动事件的感知,运动事件在空间域延展,自然而然在时间域映射,借用“时间公路”的侧面观察,“前”“后”表示时间顺序的早晚,在空间域中也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始源,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衰败,动物的出生、成长、死亡总是有一定的顺序,早发生的在前,晚发生的在后,人们注意到这许许多多的事件和时间变化,自然而然就萌生了时间序列的观念。

认知语言学认为空间隐喻对于理解其他抽象概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多数抽象概念都是借助空间隐喻来表达和理解的。莱考夫认为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它将空间概念作为始原域投射到抽象的目标域上,作为空间概念的“前-后”意象图式反复与人类的直接经验相结合隐喻出更多非空间域的抽象概念。上文已经提到了前-后意象图式隐喻的时间概念,然而对于前-后图式映射的其他抽象概念还有很多可供研究的空间。

注释:

①李葆嘉、孙晓霞译:《Lakoff&Johnson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世界图书出版社。

②陈光明:《英、汉语“前/后”时间指向的多任务实证研究—兼谈时间认知“左/右”维度的心理现实性》,《语言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3期,第29-37页。

③张建理:《汉语时间系统中的“ 前”、“ 后”认知和表达》,《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9期,第84-91页。

④董为光:《汉语时间顺序的认知基础》,《当代语言学》2004年第2期,第110-115页。

参考文献:

[1]李葆嘉,孙晓霞译.Lakoff&Johnson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北京:世界图書出版社.

[2]陈光明.英、汉语“前/后”时间指向的多任务实证研究—兼谈时间认知“左/右”维度的心理现实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8,(3):29-37.

[3]张建理.汉语时间系统中的“ 前”、“ 后”认知和表达[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9):84-91.

[4]董为光.汉语时间顺序的认知基础[J].当代语言学,2004,(2):110-115.

作者简介:

罗玉晓,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硕士学位,现任山西工商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安雅茹,女,汉族,山西临汾人,学士学位,现任山西工商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社会学。

猜你喜欢

映射
Hibernate框架持久化应用及原理探析
从映射与运算的角度定义线性空间
RMI原则在代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美国动画电影题材变化及现实映射意义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面向对象在关系数据库中的设计与应用
马克思幸福思想的印度语境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