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基于SWOT分析法的胶东茂腔影像化传播策略研究

2020-09-10李彩霞李秀全

今古文创 2020年11期
关键词:茂腔swot分析法互联网

李彩霞 李秀全

【摘要】 在当前网络和影像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选取当前胶东茂腔进行影像化实践,进行系统的SWOT分析,能够树立跨学科关联的系统性思维,以广阔的视野全面研究并为胶东茂腔影像化传播提供新的思路与策略。

【关键词】 互联网+;SWOT分析法;茂腔;影像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J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1-0078-0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通过SWOT分析法探析胶东茂腔的影像化传播新模式,在全面思考“互联网+”媒介融合的背景基础上,探究非遗文化影像化的创新传播方式,以期提高胶东茂腔的影视文化传播力、焕发胶东茂腔的艺术魅力。

在当前网络和影像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选取当前胶东茂腔进行影像化实践,进行系统的SWOT分析,能够树立跨学科关联的系统性思维,以广阔的视野全面研究并为提供胶东茂腔影像化传播新的思路与策略。首先,对胶东茂腔的传播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从目前国内影视产业发展角度来思考,将胶东茂腔的深厚传统和独特艺术作为坚定的内容基础,“互联网+”背景下媒介融合传播高效性、方式多元化、即时交互性的传播特点,探究胶东茂腔影像化传播方式。其次,针对胶东茂腔影像化传播进行系统的SWOT分析,得到胶东茂腔在传播现状中存在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以此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传播提供借鉴,探究胶东茂腔影像化传播策略。最后,从“互联网+”背景下媒介融合的环境着眼,基于SWOT模型分析胶东茂腔影像化传播发展的优化策略。探究胶东茂腔如何将传统表演内容转化为影像化资源,并利用互联网传播高效性、方式多元化、即时交互性等特点以多种形式广泛传播,扩大影响力。

独具风格的民间茂腔,它的形成及其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对于我国民间地方传统戏曲的学术探索与发展研究,有着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和现实的作用。民间茂腔最早产生在200多年前,在它身上承载了当地的民众200多年的音乐生存史,也真实地见证了我国民间传统戏剧的持续发展史,在对我国民间地方传统戏曲的学术研究与保护过程中,像民间茂腔这样完整地传承了下来的并不是非常多见,这就为我国民间对地方传统戏曲的研究与保护提供了活生生的学术资料。同时,地方传统戏曲的持续发展,即未来向何处去的发展问题一直也是对地方传统戏曲学术研究的一个重点,而我国民间茂腔的学术研究发展与保护历程可以从现实的学术角度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很好的示例,进而可以带动其他对地方传统戏曲的保护宣传工作。

“互联网+”一个新词,对于非遗创新保护传播领域的产业创新传播发展有较强的指导性和现实意义,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 (2016)中就明确提到,2015年以来“互联网+非遗”为了我国非遗的保护和产业创新传播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表现了非遗在“互联网+”“万众创新”的非遗产业宣传理念和方式,契合并充分激活了非遗的工艺品、工具、演出、影视及其他相关文化活动的宣传创意和基因。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追寻世界文化多样性、重塑我国文化自信、重建文化自觉、激活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等方面更是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自2001年,昆曲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来,我国由政府主导推动的非遗保护工作已走过16年。这16年间, 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建立了“国家+省+市+县”的四级保护体系,并逐步建立了非遗保护财政投入机制,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保护非遗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和有关国际规则的制定,不断深化非遗国际交流合作,可以说,近年来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当下“互联网+”风潮正当其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越来越受社会关注,“互联网+非遗”自然也成为颇具吸引力的话题。“互联网+”颠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传承、传播方式,使得中华优秀文化在互联网中找到了更好的表达形式。同时,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给文化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和持久动力,成为非遗传承发展的“助推器”。相关学者及研究人员,也将网络传播、非遗以及文化纳入“三位一体”的文化建设层面,使非遗这种最具有民族记忆的传承与文化,有更为明确的发展方向与未来。因此,不论从国家的文化战略还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来看,非遗依托网络传播,将大有可为。

对于戏曲文化传承与推动戏曲发展,首先我们要做到的就是戏曲文化要进行静态保护,保护是戏曲文化传承和推动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戏曲的静态保护方式,有戏曲文化静态的保护和戏曲文化动态的保护两种。在进行静态保护的方面,我们要特别注重的是戏曲历史文献的价值和戏曲的历史娱乐欣赏价值,存留至今的许多相关戏曲历史文献、学术专著或者论文、剧目以及表演的光盘等,要对它们都进行原汁原味的静态保护。而这种动态的保护则主要是在戏曲的普及和持续发展中传承和保护我们的戏曲,让这些剧种在新的历史时代仍旧生存并能够充分适应广大观众的审美欣赏需要,让我们的剧种仍旧以鲜活的传统文化形式生存在戏曲的舞台上,并且在促使其发展中产生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这种静态文化保护注重的主要是保护戏曲的传统文化审美欣赏的价值和戏曲的娱乐欣赏价值,使它在新的历史时代仍旧生存并能够充分发挥其价值。

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6)》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由于我国戏曲演出观众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和我国戏曲演出院团市场的不断扩张和萎缩,许多国家和地方的戏曲演出院团仍然面临着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多数国家和地方戏曲演出剧团的原创戏曲剧本的数量不可能超过10%,只能主要依靠中国传统的话剧和经典戏曲戏剧支撑。关于我国地方传统戏曲的资料检索和结果显示,我国戏曲学界约从1951年开始对我国地方传统戏曲的关注和保护进行研究,主要是侧重于介绍和深入研究我国地方传统戏曲本身,约从1999年开始各界高度关注我国地方传统戏曲的保护与传承,约从2008年开始各界专家学者在期刊上发表的学术研究和结果论文数量每年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每年关于我国地方传统戏曲的保护与传承的学术研究成果近百篇,但关于我国地方传统戏曲的保护传承产业化模式探索的学术研究数量屈指可数。

本文主要思路是通过SWOT分析法探析胶东茂腔的跨平台传播新模式,对胶东茂腔的传播现状进行分析研究,针对“互联网+”媒介融合的传播背景基础上胶东茂腔影像化传播进行系统的SWOT分析,基于SWOT模型分析胶东茂腔影视化传播发展的优化策略,探究非遗文化影像化的创新传播方式。在其研究的方法上,本项目的研究主要是采用了实证调查研究法、访谈及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法等多种方法,综合地运用当代艺术学、文化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点和视角考察对象进行研究。

本文重要理论观点主要是结合外部因素及内部条件,优化胶东茂腔戏影视化传播发展策略。借助相关国家鼓励政策,做好对胶东茂腔戏基础性保护工作的基础上,逐步践行综合影视项目运作,根据互联网传播特点,拓展电影植入、电视、网络、微电影、手机,等多渠道传播途径。进一步拓展对胶东茂腔戏影视内容生产体系,积极布局互联网热点渠道,利用当下火热的抖音、快手等自媒體平台,开发PGC短视频内容,实现影视版权IP开发,利用当下最受年轻人关注的“短视频”“移动直播”“信息流”内容形式,激发情感动员式的网络传播效果,尝试形成“意见领袖”“网红传承人”“自媒体”,开发“流量经济”,培育“粉丝经济”,全面开掘“网络平台+手机应用App终端平台”的传播力。深度搭建非遗文化传播的社交网络平台,重视多屏互动。协同创意传播,搭起山东地方戏曲、非遗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的大联盟,如开通微博平台、开发“微信小程序”内容板块等等。

在当前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背景下,胶东茂腔戏的创新影视项目实践能够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新传播提供有价值的经验。

非物质信息与文化遗产历来都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极具民族文化底蕴的珍贵瑰宝,承载着浓厚的民族历史文化记忆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对它的保护与文化传播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它往往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的方式存在和表现,其保护和传播经常都会因为传播方式受到各种的限制而变得十分困难。特别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非物质信息的各种传播方式与其传播的效率都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传播可获得性大大提高,受众的各种文化媒介在传播和使用中大大增加了对非物质文化传播和消费的重要性和需求,这些都对非物质信息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式传播与文化传承工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选取SWOT分析法为今后地方非遗文化的综合影像化传播提出清晰的思路和策略,形成胶东茂腔的影视IP系列产业开发,结合“互联网+”背景下多媒介融合多维度展现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

李彩霞,女,汉族,山东青岛人,青岛黄海学院,学士学位,影视后期制作,研究方向:影视后期制作。

李秀全,男,汉族,河北河间人,青岛黄海学院艺术学院,2018级在读本科生,学士学位,专业:绘画,研究方向:艺术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茂腔swot分析法互联网
茂腔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的传承及保护思考
山东传统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以高密茂腔为例
寿险公司产品营销策略优化研究
新形势下宜宾港物流金融的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SWOT分析下的十堰市旅游资源整合探究
SWOT分析法下网站新闻深度报道的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