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谍战剧《伪装者》中的戏剧美学
2020-09-10王雅慧
【摘要】 本文以《伪装者》为文本,通过分析戏剧美学在谍战剧这一影视类型中的体现和应用,发现文本呈现出的结构方式,戏剧冲突、悬念设置、心理体验及视觉包装正是戏剧美学指导下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观众审美口味的变化,戏剧美学对谍战剧的指导并非全然有益,恰当地把握谍战剧的美学特性,使其扬长避短,是所有影视人应共同承担的责任。
【关键词】 谍战剧;《伪装者》;戏剧美学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7-0055-02
戏剧美学,本是专指研究戏剧艺术中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种美学,研究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戏剧艺术的创作。后来,电影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尤其在声音成为电影语言的新元素之后,开始了向戏剧学习的热潮,戏剧化电影应运而生,这股热潮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好莱坞类型电影作为典范而达到顶峰。“所谓戏剧化电影,就是以戏剧美学为基础,按照戏剧冲突律来组织和结构情节,它的表现方法包括戏剧性情节、戏剧性动作、戏剧性冲突、戏剧性情境等。”[1]学界普遍认为,电视剧相比电影更具有戏剧特性,谍战剧作为一种类型化的电视剧,其戏剧美学更为强烈也更有研究价值。本文将以《伪装者》为文本,分析戏剧美学在谍战剧这一影视类型中的体现和应用。
一、鲜明的线性结构方式
不管是佳构剧的三角式叙事,还是中国传统戏曲讲究的“起承转合”,在传统戏剧的结构原则中,鲜明的线性结构方式是必不可少的,这样的结构方式,要求情节之间互为因果,层层递进,逻辑性强,以“间谍博弈”和“烧脑”为卖点的谍战剧自然在逻辑推理和线性结构上做得非常严谨。《伪装者》全剧情节密度疏落有致,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开端是明台被劫持到军校受训,主要人物依次出现。发展是明台毕业,以“毒蝎”称号在上海秘密执行各种任务,人物关系继续丰满完善,最后一部分是以“死间计划”实施为开端的,包含了高潮和结局:高潮是王天风在“死间计划”中牺牲了自己和两个学生,明台被刑讯面临生命危险,卧底明楼负责把守计划中成败攸关的最后一关,在亲情的重压和敌方的怀疑下,心中的痛苦和面临的危险达到顶峰,电视剧在此时节奏也、明显加快,每一分钟都有新的进展和信息透露给观众,多线索快节奏的满足观众的视觉快感和观剧兴趣。结局是明台虽被营救,明楼身份暴露,日本人劫持大姐引明家三兄弟现身,大姐牺牲。高潮是检验悬念的唯一标准,一切悬念都是为高潮服务的,这也是“死间计划”从剧集开始铺垫直到高潮的原因,而该计划所造成的明楼暴露直至大姐的死亡,中间一系列的因果关系体现了悬念、高潮和结局相互呼应,也是戏剧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二、激烈的戏剧冲突律
按照戏剧冲突律来组织和推进情节,并往往采取“强化”的方法,使冲突尖锐激烈,情节跌宕起伏,以便用浓郁的戏剧性去感染观众是最鲜明的戏剧美学特征之一。《伪装者》中,冲突围绕着明家三姐弟展开,尤其是男主角明台,不管是军统还是共产党的主要人物都和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军统上层王天风是他的老师,倾心于他的于曼丽是他在军统的生死搭档;兼具军统和共产党两个身份的明楼是他的大哥也是他的顶头上司,红色资本家明镜是他的大姐,身为中共地下党的程锦云和黎叔分别是他的爱人和生父……这种由点及面的人物关系网设置优点显而易见,即使人物关系重新洗牌,戏剧性依然源源不绝,与核心人物相关联的其他人物的任何动作都会带动核心人物的剧情发展,最大程度地将情节集中化,冲突最大化,确保了故事情节的传奇性、人物关系的巧合性,人物身份的神秘性,又共同形成了全剧浓郁的戏剧性。
但是,戏剧性又不完全等同于冲突、或巧合,真正有戏剧性的地方往往不在于那些激烈的正面冲突,而是来自展示人物独特的人物关系和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的场面。明台和明楼兄弟二人为了对方考虑互相伪装起自己的真实身份,经过一段时间的伪装、试探、对峙,明台接到“刺杀汉奸明楼”的任务,冲突得到“强化”,在兄弟情与爱国情之间挣扎的明台痛苦异常,这时戏剧冲突也达到了顶峰。黑格尔将冲突分为了三种:自然的冲突,人与外界的冲突和心灵的自我冲突,其中心灵的自我冲突为最高冲突。[2]因此,如果没有构建起独特的人物关系,剖析人物内心的冲突,观众必然缺乏“移情”感,想必再激烈的场面也无法达到真正的戏剧冲突。
三、悬念的设置与运用
戏剧的本质是动作,直观的动作性是戏剧性的根基,也是戏剧美学的基本表现。戏剧性动作只有放在一个有内在推动力的戏剧性情境中才能真正展开,这种内在推动力就是悬念。
悬念分为总悬念和阶段性悬念,每一部作品中都有一个直接关系到剧中人物与事件的总悬念,《伪装者》贯穿始终的总悬念是明家三兄弟从“伪装”到“卸下伪装”的身份悬念。经过一系列的发展、误会、碰撞,明家人知道了彼此的真实身份,进而互相掩护彼此继续向日本人伪装,最后在与对手斗智斗勇中陷入了暴露危机。在这个过程中,众阶段性悬念如黎叔寻子,“死间计划”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为总悬念酝酿内在力量,同时起到了刻画人物的作用。
這些情节之所以引人入胜,让观众欲罢不能,是因为这些悬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观众以全知的上帝视角了解了剧中所有的秘密。狄德罗认为悬念不应当对观众保密。由于守密,观众得到片刻的惊讶,而将内情告诉观众,观众得到的是长时间的焦急。
剧中人物不必彼此了解形势,观众却应明了,知道过去发生什么,现在发生什么,甚至暗示未来发生什么。比如在“死间计划”中,明楼和王天风打赌输了,王天风在电话中告诉明楼计划正式开始。观众此时会形成期待,计划的内容是什么?计划会成功吗?明台和他的组员会牺牲吗?王天风的命运是什么?观众早已从明楼与王天风的对话中知道了计划的重要性与严酷性,早已预测到此后的悲壮,产生了有力的悬念与期待。在相反,如果剧作者过多地、不恰当地向观众保守秘密,那就是把观众降低到了与他们同等的水平,这也是为什么阿契尔也反对剧作者把一切都瞒住观众的原因。可见,早在影视诞生之前,戏剧艺术中关于悬念设置的技巧就已发展得几近完善了。
四、“以情动人”的心理体验
与电影的短篇幅快节奏相比,电视剧铺陈更加细腻缓慢。一般说来,同样一个故事,电视剧除了将情节主线讲明白,还利用长篇幅的优势最大可能的刻画人物与抒情。比起《潜伏》等经典谍战剧谍战为主情感为辅的情节构成,《伪装者》则主打“情感牌”,特别是剧中关于亲情的描绘,甚至已经超越了爱情元素在此剧中的分量。明台对大哥大姐的尊敬保护,大哥对大姐小弟的隐忍爱护,大姐像妈妈一样对弟弟们的关爱教导,连外人眼中明家的仆人阿诚,在明家也受到尊敬与关爱。这种以情动人的叙事策略在谍战剧中独树一帜,给观众独特的心理体验。
但是,本剧的情感纠葛显然着墨过多,给人以用力过猛、喧宾夺主之感,好比一部“披着谍战外衣的时代言情剧”。明家三姐弟的亲情互动,锦云明台、曼丽明台的爱情互动辄就十几分钟,甚至有时一集都是在抒情,大姐最后的死也并非必要,而是编剧纯粹想通过“悲欢离合”的情节来加强观众对人物的同情与喜爱,设置能反映大众道德诉求的英雄主义精神的桥段来引导观众的是非观和喜恶,显得非常刻意。
五、唯美主义的视觉包装
在好莱坞初期,影片多在棚内拍摄,夸张的肢体表演、大量音乐参与叙事等特点尚未摆脱戏剧特性,那时的电影片场更像是一个摄影机下特殊的戏剧舞台,连舞美也深受戏剧美学的浸润——华美的舞台布景、繁琐精致的服饰,这种现象在梅里埃时代的影片样式得到了集中体现。《伪装者》中,这种唯美主义的视觉包装风格也得到了现代化的演绎与变形。
首先,在服饰妆容上力求时尚精致。主角明台各种风衣、皮衣、西装、运动服数不胜数,女性角色的服饰妆容也极其讲究,以汪曼春为代表,风衣、旗袍、礼服、红唇,卷发,各种能体现民国时期大上海风情与时尚的元素都集中在她身上。其次,主要场景明家家境优渥,公馆内实木家具、古董、油画、书柜等道具格调非凡,明台定亲等场景更是布景华美。再次,打斗不讲求真实性,而是讲求动作性与唯美性,每次明台的动作戏都被拍得极具张力与男子气,甚至连风衣的摆动,头发的造型都有严格设计,明台跳过银行楼顶时,运用了升格镜头,几个机位镜头剪辑的方式呈现在屏幕上,颇具好莱坞大片的感觉,“解救劳工”任务中的明台与阿诚更是被观众戏称为在枪林弹雨中走时装周。不得不提的是,在演员选择上,导演一开始便有心打造一场“视觉盛宴”,剧中主演无一不是俊男靓女, 他們用部件(脸和腿)组装起了一个完美世界。[3]全剧从头至尾精致的影像风格和人物形象满足了观众对于“美”的潜意识欲望,使得本剧虽然在情节上有硬伤,却仍让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青睐有加。当然,在市场驱动下的偶像化运作中,这种视觉上的完美世界一方面满足了观众的感官需求,另一方面也消解了故事的真实感,很明显的,比起《潜伏》等谍战剧的写实美学,《伪装者》显然是追求华美视觉风格的传统戏剧美学的产物。
如此说来,谍战剧作为一种戏剧性强烈,逻辑性严谨的类型片,戏剧美学对其创作与欣赏有着指导性的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观众审美口味的变化,戏剧美学对谍战剧的指导并非全然有益,因此,如何恰当的把握谍战剧的美学特性,使其扬长避短,是所有影视人应共同承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1.
[2](德)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46.
[3](法)苏珊那·利昂德拉·吉格,让·勒路易特·拉特.
电影随笔[M].杨烨,张洁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55.
作者简介:
王雅慧,女,山东人,主要从事戏剧影视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