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事”到“边事”背后孟姜女故事的时代叙事

2020-09-10李志恒

今古文创 2020年27期
关键词:战事变迁

【摘要】 本文在顾颉刚先生《孟姜女故事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孟姜女故事演变过程中的“战事”到“边事”主题的改变,思考中央集权过程中“国家边疆”概念的产生对于孟姜女故事流变的影响。在中央集权这个时代背景下,孟姜女故事通过对“中央政府——孟姜女”这对矛盾的讲述以及价值观的判断进行民众的话语建构,中央集权下的人民日常生活片段的描写实际上就是孟姜女故事在那个时代下的时代叙事。孟姜女故事的讲述与流变是民众进行话语建构的结果,这不仅仅是当时民众话语权力的体现,也是民众政治诉求的体现。

【关键词】 故事研究;变迁;时代叙事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7-0004-02

一、引言

我国的民俗学研究主要开始于近代特别是顾颉刚、江绍原、周作人等一系列的学者率先开展的,进行了妙峰山与东岳庙、发须爪、吴歌子集以及孟姜女故事研究等早期的民俗学研究,其中孟姜女故事研究是相对典型的民间故事的研究。顾颉刚先生的孟姜女故事研究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横向、纵向的对孟姜女故事的变迁和流传于各地的不同版本的孟姜女故事进行了研究,发现孟姜女的故事实际上是一个在历史地层中累积的产物,在其逐步形成的过程中,有着各个历史时期的鲜明特点。本文依旧以孟姜女故事的研究为对象,探讨顾颉刚先生孟姜女故事研究研究背后所呈现的故事流变与时代叙事之间的关系。

二、孟姜女故事的流变

顾颉刚先生在《孟姜女故事研究》一书中对整个的孟姜女故事的发展与流变进行的十分系统的讨论与阐释。从时间线索上来看,孟姜女故事主要经过了一个从“杞梁妻不受路吊”到“哀为之哭”,从“其妻闻之而哭,城为之阤,而隅为之崩”到最后的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形成整个历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孟姜女故事的主要流传地区也从齐鲁之地转移到了中原之地最后传播到了边疆地区。而在不同的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他们所讲的孟姜女故事都是有所不同的。在对于孟姜女故事的流变研究中,顾颉刚先生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对孟姜女故事的发展注入了不同的历史因素。与此同时,民众的情感对于孟姜女故事的流变有着十分强的酝酿力,民众们将他们的情感寄托在故事之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孟姜女,而文化精英也在孟姜女故事的流变与传承之中提供了影响和作用。对于故事传说的纷异上,顾颉刚先生认为故事是没有固定的体的,故事的体就在前后左右种种的变化之中。而故事自身的解释的变化也是故事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每个人对于传说故事有着不同的要求,因而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就会在故事中插入不同的历史和时代因子。

三、孟姜女故事与时代叙事:从“战事”到“边事”

(一)不同时代的不同话语

话语是一种基于某种共享假设的特定言说和思考方式,(可以)影响和形塑人们对某一个话题的理解和行动。从宏观上来看,孟姜女故事主要经历两个大的历史时期:一是周秦至唐,在这一段历史时期中,孟姜女故事主要是讲述一个春秋时期两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事。二是唐代以后,尤其是唐代中叶以后,孟姜女故事主要是在讲述秦代修长城的边事。

周秦至唐代一直是在进行中国传统的超稳定结构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内部中央集权的一个过程。唐代以后,中央集权逐步被加强,中央政府对于地方的控制力逐步加强,这时边患成为了中央政府心中最大的隐患。所以这个时候的孟姜女故事就开始以秦代秦始皇修长城作为了一个核心情节来述说这个历史时期边事在政治与百姓生活中的重要性。

孟姜女故事由“春秋战事”到“秦代边事”的转变集中地说明了在周秦至唐这段历史时期,中国内部中央集权发的逐步强化,地方矛盾从内患到边患的转变。如果我们要进一步解释清楚这个主流话语是如何在孟姜女故事中完成这样的一个转变和形塑,我们就要解释在“秦代边事”中这个“边”的概念以及在这个主流话语的转变过程中,民众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二)国家边疆概念与故事的演变

中国传统的边疆概念形成的相对来说较晚,在春秋时期在《诗经》中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可见早期的中国是没有一个具体的边疆的概念的。因此早期的孟姜女故事中自然也不会有国家边疆概念的渗透,它所讲述只能是“齐君伐莒”的故事。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一個强有力的朝廷政权开始出现。这时这个强有力的朝廷政权会认识到有些区域他无法实现有效的管理,他就会在可以实现有效治理的区域与无法实现有效治理的区域之间进行一个区隔,这就是传统中国的国家边疆。所以,孟姜女故事会在民族问题以及边疆问题逐步开始进行解决的唐代开始走向从“内地的战事”到“边事”的一个过程。

在孟姜女故事研究整个时代叙事之中不仅仅有着这种时间跨度上的,或者我们说主流话语上的这种国家边疆概念的影响,其实在地域流变中也体现着这种国家边疆概念的影响。但是由于朝廷政权对于边疆地区的控制逐步的强化,孟姜女故事开始向我国的边疆地区扩散,比如长城内外,而且这种扩散还有着一种天然的正当性,因为后期的孟姜女故事就是在讲述中原王朝发生在边疆的故事,他们会把本地的因素放进去,在孟姜女故事母题的基础上来讲述本地作为中原王朝的一个边疆,曾经发生过什么。

(三)从“战事”到“边事”背后的人民生活

自秦代以来,长城就成为我国边疆的代名词,而伴随着长城的不仅仅是边疆士兵抵御外侮的风骨,还有当年修长城时的横征暴敛鱼肉百姓。因此边关不仅仅与士兵有关还与百姓的生活休戚相关,自秦代以来,“长城”本身也有着百姓生活艰难的寓意在其中,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的描写,比如乐府诗集中的《饮马长城窟行》系列诗篇中,大部分都是在将征人的故事。而唐代以来边疆诗与闺怨诗的大规模出现则说明了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征人与思妇的这种情节是当时比较具有特色的民众生活的一种形式。而孟姜女故事的演变也说明了这种从“战事”到“边事”的这种变化中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这种日常生活就表现为了因为边事,所形成的民众与中央政府甚至于暴君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四、时代叙事:故事与社会的连接点

讲述故事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种叙事,在这个叙事的过程中,表达者通过故事传达着他们所要进行的话语建构。在孟姜女故事讲述的过程中,各类文化因子的不断介入实际上就是话语权力掌握者所进行的在这个故事中的话语建构。就前文所讨论的国家边疆概念来说,实际上唐代以后在故事定型期,孟姜女故事在其故事讲述中逐渐地在体现与中央集权下中央王朝边疆开发与边疆治理的政策的矛盾,而这就是在定型期孟姜女故事所要表达最为主流的话语。

在这个话语体系中,实际掌握话语权力的是民间的知识精英或者说是民众,而不是朝廷政权。在这个故事中中原王朝是以一个相对负面的形象出现的,与之相对应的,孟姜女形象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民众在情感上总是不自觉地对在一对关系中处于相对“弱势”的一方产生同情心,因此在孟姜女故事主要的传播主体或者我们是话语权力的掌握者——民众就会对于“朝廷政权——孟姜女”这对矛盾形成一个价值判断,而这个价值判断就是民众或者民间的知识精英在孟姜女故事的流传于流变中所建构起来的一个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的建立在宏观的政治立场上来说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孟姜女故事或者我们可以将讨论的范围放得更大些,很多童谣、故事、话本、小说都具有很强的政治意味在其中。孟姜女故事是民众通过舆论在传统的政治社会中以话语体系建构的方式来参与到对朝廷政权进行规范和引导的一个典范,穿插于故事之中的这种民众的话语体系就是民众的权力。

五、结语

顾颉刚先生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可谓是我国民俗学故事研究早期最为典型的研究作品,顧颉刚先生从地方脉络和历史谱系两个角度对孟姜女故事进行了研究,为我国后来的民俗学故事研究提供了一个研究范式。本文在顾颉刚先生的《孟姜女故事研究》的基础上再出发,探讨中央集权时期,“朝廷政权——国家边疆”语境下当时的人民生活状态,认为孟姜女故事中从“战事”到“边事”的转变是中央集权与“国家边疆”概念出现的结果。而唐代以来的边患,以及边疆军备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民带来生活困难,因此这个时期孟姜女故事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实际上在进行民众的政治话语的建构,通过孟姜女故事的讲述与流传来表达民众的政治立场与政治诉求。如果我们站在一个相对政治的立场来看待孟姜女故事,实际上孟姜女故事的流变不仅仅是风俗因子的作用,更多的是民众的情感与政治诉求的表达。

参考文献:

[1]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及其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杨金桃.传承·变异——孟姜女传说流变考略[J].兰州学刊,2013,(06):217-219.

[3]王加华.景观风物、社会环境与民间传说——山东淄川淄河镇孟姜女传说的文化生态探讨[J].民间文化论坛,2010,(02):19-25.

作者简介:

李志恒,男,辽宁葫芦岛人,现于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攻读民俗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日常生活、民俗文化与地方社会。

猜你喜欢

战事变迁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木兰从军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传说中的非“战事”
变迁
棋盘掀战事,高手齐过招
Destination Chinatown
兵器汉字大揭秘
制度变迁理论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