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长株潭城市圈绿道体育空间的优化与策略研究

2020-09-10李丽英

体育时空 2020年15期
关键词:新时代

李丽英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与分析法,系统阐述了新时代长株潭城市圈绿道体育空间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对绿道体育空间进行优化应遵循的原则。然后,从系统要素角度、渠道角度、生态角度和保障角度论述了长株潭城市圈绿道体育空间优化的策略。

关键词  新时代  绿道体育  体育空间  长株潭

中图分类号:G811.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8-001-03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幸福”的追求有所改变,并且更趋向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问题,随之人们的体育支出及参与身体锻炼的频次日益增加。然而,随着长株潭一体化的发展,截止2016年末,区域内常住总人口超600万人,人口集聚效应明显,城镇化率日趋增加。市民的生活与身体活动空间被极大地压缩,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宜居性。由此,基于绿道的体育模式逐渐涌现。而绿道体育功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株潭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空间匮乏的矛盾,满足了城乡居民在亲近自然的开敞空间中健身的需求。

然而,现阶段的长株潭城市圈绿道尚处在简单空间连接阶段,有关部门对绿道的认定较为狭隘(步行与骑行为主的休闲廊道),空间吸引力较弱,使用价值低。此外,当前的长株潭城市绿道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游憩、休闲的空间,却缺乏打造全新低碳、生态空间的高度,无法完美实现空间内的可观、可行、可游,并难以与周边建筑、文化、交通、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因此,随着长株潭绿道网基础设施的建成与完善,如何合理地进行绿道体育的空间布局,保证绿道体育空间环境的形态特征与质量已成为探讨长株潭城市圈绿道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一、长株潭城市圈绿道体育空间存在的问题

(一)空间分布缺乏圈层性与分异性

我国各级各类城市人口众多的现状决定了在规划绿道体育空间时无法回避拥挤问题。结合城市人口与休闲参与频次,降低休闲环境拥挤的模式成为必然[1]。长株潭城市圈绿道体育基本形成了社区绿道、城市绿道、区域绿道三级体系。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与扩容、绿道体育空间的发展,基于可达性的圈层与分异不明显,绿道空间的供给效率在整个系统内存在显著差异。

调查走访部分绿道发现,除湘江两岸的绿道、橘子洲、岳麓山景区外的大部分城市绿道、区域绿道等由于可达性的限制,使用率较低。社区绿道由于时间成本低、可达性高,成为人们游憩的最佳选择。然而,从长株潭社区绿道的建设情况看,其种类、数量与人们的休闲需求不匹配。此外,各级绿道空间内的体育设施布局缺乏精准性,未全面考虑不同人群需求的差异性以及绿道自身特征,导致有些绿道体育场地与设施形同虚设,极少使用。

(二)空间设计缺乏连续性与一体性

保持城市自然开敞空间的连续性是城市空间环境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长株潭城市圈的部分绿道呈块状分布,相对独立,彼此之间的连接性较差,“断头路”较多,影响了人们使用绿道的舒适性与通达性。此外,长株潭誉为“山水之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绿道体育开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但是,长株潭绿道体育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绿道缺乏长远地整体规划。无论设计与开发,对各要素(如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周边环境、需求差异性)缺乏综合考量,一体化建设程度不高,缺少具有地方特色的独特空间单元。

(三)空间色彩缺乏多样性与冲击性

颜色对人类心理与生理影响大,可使人产生不同情绪效应。N.Osaka等人实验发现,在无照明光环境中,绿、黄字符引起的视疲劳程度显著低于红、蓝字符,绿色字符最低。Bellizzi&Crowley发现,相对于暖色调的环境,人们更喜欢冷色调。[2]调查显示,色彩多变、功能性好的绿道空间更受人们追捧。长株潭城市圈绿道体育公共休闲空间多以绿色(冷色调)为主,以体现“慢节奏、舒缓、安静”的特点[3];骑行绿道、健身步道以红黄为主体。然而,部分绿道广场的铺装和慢行道的铺设多为灰色系大理石,缺乏明快的颜色变化。步行长廊内的各类雕塑,整体性较强,却过于统一,缺乏视觉冲击。

(四)空間文化缺乏地域性与人文性

文化是绿道体育活动的发展基础,绿道体育的发展需营造出一定的文化氛围,以展示自身内涵,打造自身独特文化。[4]走访发现,绿道发展节点建设与当地民俗结合得不够紧密,许多优秀的民俗传统体育项目(划龙舟)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印记)没有充分利用,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绿道体育项目开发不足,这是急需发展与完善的地方。

绿道的休闲与文化功能定义了人是绿道空间活动的主体,长株潭城市圈绿道体育应着眼人的生命需求,注重“本体论——什么运动、方法论——如何开展运动、价值论——为什么需要运动”的一体性,体现生命发展共性与存在特性的融合,建构迎合各类人群需求的绿道体育活动体系,最大化地发挥绿道的体育功能。在访谈与调查中发现,长株潭城市圈绿道体育虽开发与建设多年,绿道体育活动仍以骑行和步行为主,文化广场、体育公园定位不明确,公共设施布局对参与者年龄(老人与小孩)、身体条件(残疾人)等考虑不全,缺乏特殊群体的主题模块,多层次的空间环境与文化缺失,“机会均等”性体现不足。

(五)空间环境缺乏生态性与和谐性

绿道体育作为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产品,以其“生态、和谐、宜居、幸福感”的本质,诠释着“健康中国、体育强国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治国理政思想。[5]因此,绿道体育功能的开发应是绿道体育搭台,生态文明唱戏,形成谋求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绿道体育发展方式。实地调研发现,在大规模急速建设过程中,长株潭城市圈绿道体育功能开发局部存在重形象、略生态,重人工、轻天然等不合理现象,严重违背了生态优先、低碳环保的本质及绿道体育与城市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

二、长株潭城市圈绿道体育空间优化的原则

(一)生态化

“生态”是绿道体育的根本。绿道建设与绿道体育功能的开发要遵循生态化、因地制宜、低碳节约原则,避免过多的人工因素。绿道体育空间优化,应坚持与城市生态环境和谐发展。[6]对绿道内生态环境已受破坏的区域进行缓解与修复;充分利用长株潭城市圈自身的丰富生态资源(山、河湖、田园),打造相关游憩项目,增设休闲设施,满足人们健身的诉求。

(二)人本化

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可达性、便捷性与安全性。绿道是一个开敞的线性空间,其线路长度一般较长,绿道布局应充分考虑周边居民的数量、周边道路与交通站点的分布情况,增设体育广场、文化节点与绿道出入口等。沿河湖布置的绿道应完善护栏,增加救生设备;沿山体布置的绿道,特别是远离城市的山体绿道,应保障使用者的安全,并完善突发事故配套设施。

(三)本土化

长株潭历史悠久,不仅拥有灿烂而独特的文化,而且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资源。绿道建设应融合城市文化,用自然的手法反映出城市历史和文化;结合各级绿道特点,创造丰富的设计形式,借鉴多样的设计手法,因地制宜地打造不同主题的空间单元,设置最适合的绿道体育活动方式,让人们在绿道休闲的同时,感受城市文化的厚重和自身的归属感,让绿道体育在它所生长的土地上自然地“茁壮”成长。

(四)一体化

长株潭城市圈绿道体育应基于其自然生态格局和城乡发展状况,协调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与城市空间环境的关系[7],将城镇中心绿道体育空间、近郊区绿道体育空间、乡村绿道体育空间与远郊区绿道体育空间功能与半径搭配,营造出人文要素与自然生态要素紧密结合地一体化城市生活、休闲与健身空间。

三、长株潭城市圈绿道体育空间优化的策略

(一)系统要素角度

1.加强绿道体育系统内部网络构建

政府应结合区域、绿道发展的实际情况,从生产、生活、生态的综合要求出发,合理推进长株潭绿道体育网朝生态化、人文化、休闲化和智慧化方向发展。完善与优化绿廊系统、休闲系统、换乘系统、服务系统和标识系统组成的绿道网。其配套设施应充分考虑使用者对数量、时间、空间的需求,并结合绿道的使用率、区位、生态等因素,有针对性地增设。

2.建设一体化系统

注重“快进”系统与绿道体育“慢行”系统之间的无缝对接,打造便捷的换乘体系和聚散体系。长株潭绿道作为连接区域内各类公园、广场、景区、历史古迹、居住绿地等开敞空间的重要枢纽,应考虑与区域内公交系统的联系,需建设人性化的连接通道,方便市民、游客,使“快进”和“慢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3.挖掘湖湘文化,打造特色空间单元

长株潭绿道体育应适地适路地融入湖湘文化,打造或升级具有地域性的空间单元。例如,以靖港古镇为依托,推出以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历史人文知识为主的猜题竞赛、躲藏活动等;以宁乡的花明楼为活动场所,推出刘少奇成长知识问答、当地饮食文化知识竞猜等活动。此外,还可根据季节、人的色彩本体感知,在保留空间原有植被的基础上,重新布局,尽量做到因时换景、移步异景。

(二)渠道角度

1.借助智慧化手段,提升便捷性和安全性

设置电子屏、传感器,让人们通过二维码、APP等能随时了解自己行走或骑行的距离、速度、耗能及排名;在体育广场、聚集点、出入口实施WIFI全覆盖,方便涉入者导览、移动支付,遇到突发或紧急情况可一键报警,寻求救助。

2.强化品牌意识,开展主题营销

第一,对不同绿道涉入者的休闲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兴趣偏好,倾斜性重置或调整体育活动空间。第二,对绿道和体育休闲产品及服务的特性、亮点进行详细分析,如体育赛事、节庆活动、出行方式、最佳时节等。第三,因地因时,根据人群调研和产品特性进行精准定位,将绿道体育休闲产品和服务过程主体化、系统化,借助创意、借势等宣传手段,打造綠道体育品牌。

(三)生态角度

1.制定发展评价指标

结合长株潭气候、区位特点及国内外绿道体育建设经验制定绿道体育发展评价指标。细化绿道周边生态可持续性指标(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绿道界面的丰富性、周边资源的稀缺性)和绿道体育自身生态保护指标(卫生设施、体育设施管理与维护、噪音消除、空间连接)。

2.坚持以人为本和生态文明

绿道网建设初衷在于保护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对绿色空间的需求。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都要考虑生态的整体连接性、有序性和可持续性,将区域生态环境连接为一个整体,方便市民、便于游客。此外,增强区域范围内休闲资源的表达,提高不同绿道目的地之间及同一绿道内不同休闲功能区之间的艺术效果与生态保护,从而增加长株潭城市圈绿道体育的聚集与辐射效应。

(四)保障角度

1.顶层设计,统筹安排

绿道体育是一个多部门协作的工程。要使其功能最大化,空间最优化,需要协调以下问题。一是顶层设计和指导;二是绿道体育相关者的利益协调;三是绿道体育相关者从中获得利益之时需要承担的相应责任;四是绿道体育运营环境的良性发展及可持续性。处理好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指导,绿道体育与城建、交通、环卫、文化等直接相关,为此要力争实行“多规合一”,避免相互推诿的情况发生。

2.智库平台建设

随着绿道体育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建立长株潭绿道体育研究平台十分必要。通过对长株潭绿道体育的深入分析与研究,提出绿道体育相关控制指标、区域内交通规划与发展方略,为完善长株潭城市圈慢行网络提供决策依据。

3.建立投资机制,完善投资结构

打破资金瓶颈,鼓励因地制宜、灵活地进行项目选择、日常管理运营和维护;制定长株潭绿道体育配套产品与服务的投资结构统计方法,对投资结构进行优化,使投资总量的效益最大化。

四、结语

城镇化发展导致城市人口聚集效应明显,身体活动的空间与机会日益减少,这与城市扩张度呈负相关。绿道建设缓解了城市发展与城市环境之间的矛盾,其重在解决了人的体育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基于此本质所开展的长株潭城市圈绿道体育应在积极建设和完善绿道网的同时,兼顾绿道体育空间效能,切实做到资源有效利用,设施有效持续,最终形成环境、身体活动、健康三者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柔伟,谢冬兴等.绿道体育与城市环境耦合模式构建探析——以广州增城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18(05):52-57.

[2]陈森胜,谢冬兴.城市绿道体育的社会控制与逻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07):32-35.

[3]林柔伟,谢冬兴.绿道体育与城市建筑环境的耦合[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05):41-44.

[4]王伟强,谢冬兴.基于社会营销理论的绿道体育公共服务实例研究[J].体育科技,2019(01):48-50.

[5]谢冬兴,邓星华.绿道体育中国发展的场域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01):7-19.

[6]林柔伟,谢冬兴.绿道体育与城市生态环境耦合及其路径[J].体育学刊,2017(05):63-68.

[7]谢冬兴,林柔伟.绿道体育: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环境的重构[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6(05):39-43.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人口集聚视域下长株潭城市圈绿道体育的空间布局与管理维护研究”(编号:18C0226)。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新时代网络新闻采访特点研究
新时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创新
基于人才成长的乡镇成人教育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研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