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源非遗“凳板龙”舞的传承与创新

2020-09-10伍培林

今古文创 2020年17期
关键词:河源非遗传承

【摘要】 “非遗”是集人的社会需求、精神需求、自然需求的活态文化,2004年中国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文件来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整体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态势,但由于部分项目工艺落后、形式单一、传承人不足等诸多原因,部分非遗项目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在互联网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如何保护并传承非遗成为热点话题,本文将对河源非遗“凳板龙”舞传承与创新展开探究。

【关键词】 非遗;河源;凳板龙;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7-0060-02

基金项目: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科研规划项目2019-2020年度课题:《河源“板凳龙”文化融入中职艺术类课程的研究》(项目编号:201907Y184)。

一、河源“凳板龙”概述

为更深入研究“凳板龙”舞,特前往和平县进行实地采风,并拜访了传承人。据河源市“凳板龙”第一代非遗传承人王小曼介绍,“凳板龙”舞始于明末清初,是龙舞衍生出来的一种形式,这项民间表演艺术活动在河源市和平县阳明镇、下车镇广为流传,是河源市和平县唯一的一个少儿民间艺术。在逢年过节欢庆活动中,大人们通过舞龙舞狮的形式进行欢庆,小孩因为好奇心,拿着板凳当龙身,箩筐当龙头进行模仿,边唱边舞蹈,逐渐形成了“凳板龙”的雏形。后经老艺人黄锦源老人对“凳板龙”进行提炼将其与“三角班”中的生、旦、丑三角色融合在一起,唱童谣改成采茶歌的十二月歌,曲调为采茶曲调,表演时三人为一组,前面两人各举起一个凳脚,后面一个人双手举起两个凳脚,动作主要以穿插、转身为主,动作时先拜东南西北四方,再进行穿花表演,边舞蹈边歌唱,形成了较完整的表演套路,“凳板龙”被推上了舞台进行表演。

后来,因体制改革,表演“凳板龙”的民间艺人被并入采茶剧团,他们将精力和重心转移到采茶戏,“凳板龙”因此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随着原“三角班”最后一位“凳板龙”表演艺人离世, 河源市和平县“凳板龙”逐渐失传。为了将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得以传承,2004年和平县文化馆组织人力再次对其进行挖掘整理,近年来通过巡游活动、“凳板龙”舞表演、建立“凳板龙”传习基地等方式让“凳板龙”这一民间艺术再次出现在观众视野。2007年5月入选河源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7年入选了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数百年来河源非遗“凳板龙”发展历程跌宕起伏。

二、“凳板龙”传承的意义

(一)认识历史的需要。“凳板龙”数百年来通过人们口耳相传,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历史发展的见证。通过“凳板龙”可以了解过去社会发展水平,生活方式,民风民俗。更好的弥补正式典籍存在的不足,有助于人们多维度了解之前的历史文化。

(二)传承的紧迫性。“凳板龙”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多样性,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智慧结晶,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寄托,丰富了广大人民的生活,传递着正能量,曾辉煌过,也曾面临失传。在互联网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愈加智能化的社会,由于“凳板龙”道具的笨拙、表演形式单一、传承人不足等原因,“凳板龙”这项民间艺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保护传承与创新迫在眉睫。

(三)保护及传承的必然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河源市委、市政府将非遗保护与开发工作纳入《河源市建设文化河源规划纲要(2011-2020年)》,《河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支持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河府办[2017]48号)明确要求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程,支持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凳板龙”2007年5月入选河源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7年“凳板龙”入选了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必定促使“凳板龙”以一种更开放、更直观、更多样的方式,走近老百姓的生活。

三、“凳板龙”保护与传承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梯队,培养“凳板龙”传承人。“凳板龙”曾因表演艺人的去世一度失传,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培养传承人为实现非遗“凳板龙”繁荣的景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传承人应该建立好传承人梯队建设,在学校设立传习基地,组建“凳板龙”表演兴趣小组,让更多的年轻人熟悉“凳板龙”文化,接受与喜爱“凳板龙”,同时青年人思想活跃,能与时俱进,又有创新意识,可将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科技进行融合,让“凳板龙”焕发出新活力、新魅力,成为青年人接受和喜爱的民间艺术。

(二)推进非遗“凳板龙”进校园。近年来中央和教育部出台了许多政策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例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要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推进“凳板龙”文化进校园,通过编排“凳板龙”舞蹈进行表演、组织开展“凳板龙”主题绘画创作、知识竞答等活动,有效普及“凳板龙”文化,提高知晓率。

(三)影像記录“凳板龙”。美国摄影家兰格曾说:“纪实摄影记录我们时代的社会场景,它映照现在、为将来保留文献。”影像记录是一种现代化的记录手段,应把“凳板龙”道具的制作材料、工序、代表性表演动作、套路、音乐及传承人的口述用影像记录下来,便于推广及后人学习。

四、非遗“凳板龙”的创新

(一)表演形式创新。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人从追求物质生活层面转移到精神生活层面,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当前舞蹈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编导的构思、优秀的演员、舞美的辅助,大批的优秀舞蹈作品和传统民间艺术涌现出来。“凳板龙”主要以传统舞蹈表演形式为主,不再是调节观众生活,满足观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唯一艺术形式,这要求“凳板龙”的发展要与时俱进,在传统的基础上增加现代元素。除了传统的舞蹈表演形式意外,可以以当今青年人喜闻乐见的街舞形式进行表演,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又迎合了观众需求。例如广东潮汕地区的“英歌舞”,广州的ZAHA AIRMAN以参赛作品《英歌舞》参加Arena2019亚洲街舞总决赛,这不仅仅是一次比赛,更是对传统的致敬,对文化的传承。演员把英歌舞融进街舞中,在赛场上新颖独特,深受观众喜爱,不仅获得了优秀的成绩,更把“英歌舞”带出国门,推向世界,被更多的人熟知,让更多的人喜爱。

(二)设计创新。“凳板龙”的图案元素具有强烈的寓意性,以“龙”的形态为原型,承载着历史文化和图腾崇拜。要从“凳板龙”的图案设计、道具设计、表演服装设计进行创新,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传承不应局限于单一的记录过去,应当融入新的设计理念和审美视角,并将其转化为商品,例如“凳板龙”主题服装系列、生活用品系列等,产品的“内古外新”必将让消费者产生情感的认同,而被接纳。

(三)推广途径创新。1.“凳板龙”主题作品展览。“凳板龙”主要以“凳板龙”舞蹈表演为主,在研究“凳板龙”的过程中,利用平面设计专业的特性,组织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开展“凳板龙”的主题平面作品设计大赛,通过大赛向广大学生普及了“凳板龙”文化,还将“凳板龙”优秀的作品通过集中展览形式,让师生进行参观,并在微信互联网平台进行推送,对“凳板龙”的推广起到了较好的效果。2.“凳板龙”舞蹈景区展演。河源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中国绿色明珠之称,每年吸引着众多游客。“凳板龙”舞进景区展演,不仅推进了传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还为非遗“凳板龙”传承和旅游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力,不断扩大非遗“凳板龙”的社会传播影响力。

(四)音乐创新。“凳板龙”舞蹈所采用音乐主要由客家童谣及采茶曲调组成,演奏时主要使用二胡、扬琴、三弦、高胡、笛子、唢呐、大鼓、大锣等乐器。旋律流畅、抒情优美,节奏上轻松活泼,道白诙谐风趣,富有生活情趣,加上用亲切的客家方言演唱,极受当地人们的欢迎。音乐的发展也应与时俱进,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流行音乐元素,这样才能使“凳板龙”有更多的发挥空间,音乐丰富性,才能让编导在编排舞蹈时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五)载体创新。1.文创产品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新载体。珍贵的非遗如何在科技日益创新,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继续保持活力,让人所喜爱,关键在于传承,传承的载体及形式直接影响着非遗未来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则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和路径。当前河源“凳板龙”主要以舞蹈为载体,传统文化是文创产业的重要素材和重要领域,非遗“凳板龙”的传承推广应依托河源市旅游城市的优势,将“凳板龙”元素融合在文创产品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创进行巧妙嫁接,以一种新的姿态融进现代人生活。2.生活用品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助推器”。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有用于生活和高于生活的特性,将“凳板龙”元素植入人民常用的生活用品之中,让群众对“凳板龙”产生一种更加接近自身生活的乐趣,潜移默化地将“凳板龙”文化植入人的脑海。例如以“凳板龙”为元素在茶壶、瓷碗等器具进行绘制,让一个含有传统文化概念的生活用品成为传承“凳板龙”文化的“传播者”。

总之,河源“凳板龙”作为河源市和平县唯一的少儿民间艺术,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更多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不断的实践创新,让“凳板龙”文化以一种更开放、更直观、更形象的方式融入人们生活中,成为“活文化”,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为传承发展河源非遗“凳板龙”文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杨琼.“非遗”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研究——以雕版印刷技艺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20,(07).

[2]林婷希.走近和平“凳板龙”[J].河源乡情报,882.

[3]張快彩、黄东阳.简述粤东采茶戏的形成与发展[J].音乐时空,2014,(07).

作者简介:

伍培林,男,湖南邵阳人。职称:中级;学历:本科。单位:河源理工学校。

猜你喜欢

河源非遗传承
广东自然学院河源分院成立
叶丽娟作品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