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张新科长篇小说《鏖战》的历史诗学和叙事美学

2020-09-10王瀚若王成军

今古文创 2020年17期
关键词:淮海战役

王瀚若 王成军

【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三部分进行分析,探讨全景式展现淮海战役整体过程的长篇小说——《鏖战》一书所具有的历史视野和文本创新,以及对于淮海战役文学化书写的创新拔高之处。

【關键词】 《鏖战》;淮海战役;文学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7-0013-02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让红色文化走进校园:淮海战役英雄故事文学经典化暨宣传方略研究》。项目编号:201910320093Z 。

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华东和中原两大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了声势浩荡的战略性进攻,这就是“三大战役”中,双方参战规模最大、伤亡最重、战争局面最复杂、政治影响最深远的淮海战役。新中国建立以来,基于淮海战役的文艺创作始终在探索发展的路上,本文着眼于徐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张新科教授所创作的以淮海战役为主题的长篇历史小说《鏖战》,分析作品在文本创作上的丰富价值内涵,并借由此书浅要分析淮海战役文艺创作的未来走向。

一、文本全景式结构的宏大叙事

就战争性质而言,淮海战役牵涉面广、战役情形复杂,属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战争案例,因此,以淮海战役为背景,如何对历史事件和文本创作进行两方面的整体把握、完成小中见大的文学描写,于作家而言是选题立意的挑战,也是文史素养的考验。“笼统来说,应该指出的是,新兴技术在量化方面向作者提出了挑战,它们将作者淹没在越来越多的、没有权威的小作者撰写的信息里。”在媒体对文学的压力下,如何在历史小说中建立确切史实保证之外的文本的权威,也是重中之重的问题。作者通过此书在完整重现时空跨度的同时,也在文本书写的层面上进行了立足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探索,并试图以文本被构建的客观呈现,展现和揭示某些有迹可循的历史事件长篇小说的创作规律。

《鏖战》是一部全面反映淮海战役的长篇力作,可以被所察觉的是作者在构建此书的写作层次时,抛开了此前有关淮海战役的文艺创作中颇多使用的单一视角切入的创作模式,因此将写作进行了更有层次、更多角度地调整,因此达成了文本最大程度上对于广阔战时画面的描述展现的需要。在书写视野扩展到整个社会的写作前提下,文本整体呈现出了大跨度空间和时间的联系以及跳跃,而全书所致力于重点绘写的双方统帅部的战略博弈以及正面战线、隐蔽战线和支前战线这三条战线,在框架上支撑起了整部作品内容,也完成了对淮海战役的全方位、立体式的文学呈现。作者运用多时空并置的叙事方式,将纷繁复杂的战役过程梳理成三条战线来分别叙述,使叙事线索清晰。其中尤其被作者所细致安排书写的是此前的文艺创作中很少进行绘写的隐蔽战线情报工作,在文本中真实展现了地下党员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内心承受的巨大压力,某种程度上来讲配合了总体架构,而扩展到全文诸如此类的书写手法是大量的层次关系的填充。文本中所用以具体展开和填充的附着内容是社会历史的各个阶级、阶层、集团,以及不同职业、地区,领域内人物间的关系、矛盾和命运,包括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的交织联系,规避了传统文艺创作中宏观展现和个体绘写相割裂的安排,丰富的细节描写在此书中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支撑起了对历史事件的文学叙事,对淮海英烈所体现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也做出了可靠的重要的解释。

完成整本书的阅读,不难得出的《鏖战》一书追求具有史诗性特点的宏大叙事这一结论。宏大叙事作为一种充满历史理性主义的整体性叙事,聚焦关注点于人的社会性,在文本中描绘国家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刻画伟大的人生形式,追求理想道德的崇高。其中渗透的厚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民族情怀,展示了宏阔的社会生活,描写了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激情的激情也在文本的众多安排中充分展现。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鏖战》设置了具体生动的丰富情节来进行文学的再创造,将真实的战斗场景融入小说的文学叙事之中,构成了富有真实感的文学描写。在《鏖战》一书中,宏大叙事不仅仅作为一种叙事方式体现在文本中,也以叙事立场和审美形式为文本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和较高的立意。“当艺术意象或其指向的某种观念或哲理具有道德内容时,欣赏着才容易与之形成共鸣、产生情感上的平衡,直接感悟到具有道德内容的观念或哲理,或者由此引发出新的观念或哲理,这种从内而外的倾向,相较于其他途径实现的这种作用,更为持久和深远。”当创作取材自国家、民族的重大变化和历史转折,就需要融合现实批判性、历史性和人性剖析,需要有哲理和道德的内容加以支撑,从而构成充满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文学史诗。宏大叙事与细节描绘的人性探寻相融合,因此在战役整体的全景展现中凸显了个人抉择、个人情感和个人牺牲精神。细节中无疑饱含着浓重的生活气息,文学作品思想的表达、情节的推延以及形象的塑造都离不开细节的呈现。众多细节的累积不仅可以将作者的情感表达的更透彻,也能够饱满文本书写的丰富度。文学创作要表现历史和现实场景就不能忽视细节,只有用生动的细节把人物或事物本质逼真地表现出来,才能使宏大叙事丰满、生动和鲜活。《鏖战》也因考虑到了这种丰富文本、升华主体的安排,在完成宏大叙事结构的同时将个体同样作为描写的重点,在厚重历史中融进人生表达,在时代大背景的底色下,绘写人物的内心动向,表达出更深刻的人性。在本书中,作者将历史语境巧妙的转换入文学语境,具体表现为以一系列虚构人物的奋斗挣扎来展现重大历史事件中个体的命运,展现面对残酷战争的生死考验,在历史面前个体的选择,因而也展现了浓厚的人文主义思想。

二、文本创作与现代性和创新性的呼应

任何基于近代历史的文艺创作者在这个时代都会去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在当下的后现代文化消费语境中、在当代的审美文化和价值接受判断的变化中,重述革命文化的文学书写应当如何去把握与读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情感联系,以及如何与他们所认知的文学需要和审美需求实现匹配度高的对接。回到《鏖战》一书,从文本中可以察觉到作者对于这个问题所进行的思考,以及最终在作品中进行了思考的反馈。《鏖战》一书的主题不是单一的对于历史战争的思考、爱国情怀的抒发,而是融合了历史的主体——人的因素在其中,成长和成熟就是始终是贯穿于全文的附带书写线索和重要内容。小说开篇特别设计了由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徐州教会学校昕昕中学的校园生活写起,一场篮球赛的约定从始至终贯穿全书,对校园意气青春的追怀,对岁月失去的不可挽留的怅惘,很大程度上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从开篇的校园生活的描写以及对青年学生的真实可感的塑造,再到日后对于昕昕中学的毕业生在历史时代变局中的艰难重要人生选择的绘写,作者于历史纪实的在创作中考虑到了对于年少青春、成长成熟的书写。革命者的奋斗人生也是本书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通过通俗化现代化的语言表述,书中虚构人物与当今和平年代的青年人生的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照应,不同的时代背景,相同的对于奋斗精神的理解和贯彻,因此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特定的指导作用的同时也能够与读者的情感相沟通。

由于特定题材的原因,此类历史纪实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普遍很少,而多数情况下作者由于性征决定的思维模式也大概率会在文本塑造中出现将女性形象扁平化塑造的情况,以及对于女性成长的忽视——思想信念的坚定和世界观的成熟,这种忽视往往也伴随着压抑和削弱女性欲望和女性经验。“由于所谓重大的事都超出她们的能力范围,她们不像男人那样冒险,在其中异化;她们有更多的机会保持这种自然状态、这种纯真、这种宽容。” 波伏娃所批判的就是对于女性角色在重大事件中塑造的定式。但《鏖战》一书中李婉丽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作为本书中作者不亚于男性主角的着力塑造的角色,李婉丽的形象完整且多面饱满,最后她的秘密党员身份的披露则是完成了她角色的整体升华。而主人公杨云枫对她从中学时的内心爱慕,历经磨难到最终守护,则从侧面对于李婉丽的角色进行了再次丰满。成功与否的女性形象塑造,成为了当代对于文本在文学创作理念上层次如何的考察,也成为了对于作家于新的历史语境下性别问题认识上的敏锐性如何的论定。历史纪实小说存在的意义并非单纯的复制和试图再现某段过往片段,如何融入当代文化,如何使其存在更具有意义和价值,也是作者需要探究的问题。

三、由红色文化传播角度认识本书

《鏖战》一书于近年出版,正是在增强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弘扬红色文化的需求下,以文学方式重述革命文化的积极尝试。如何推进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深入挖掘也是文学化经典化淮海战役英雄故事的重要要求。其次则是传承好发挥好其教育激励作用。《鏖战》一书则进一步探索了通过重大历史事件来书写革命文化的可能路径,成就了《鏖战》的文学书写,也因此成为了淮海战役文艺创作的新标杆。它的写作不仅应有历史资料价值,更重要的在于它可以为后人提供某种借鉴,为现实生活服务。这种服务是通过读者的审美欣赏了解历史,并对历史进行反思,得到某种认识上和美学上的启示,正确地认识和总结历史。体现出创作者从单一视角到全景视角,从表层叙事到深层次挖掘的逐步深化历史过程。淮海战役由于上文所提到的其战争特点的特殊性,在文艺创作方面更考察创作者的综合视野和深厚功底,如何在新时期保留继承和弘扬淮海战役精神的同时促进其文艺和社会功能意义上的双重创新,将是日后再创作的可参考方向。

综上分析,在对淮海战役史料的征集整理精确完善,对淮海战役精神的提炼概括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作家张新科笔下的《鏖战》一书具有了獨特的历史视野和可感的创新之处,成就了文学艺术和社会价值两方面较高的书写境界,也因此达到了对淮海战役文学化书写创作的新高度。

作者简介:

王瀚若,女,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本科生。

王成军,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猜你喜欢

淮海战役
从淮海战役档案见人民解放军思想政治工作的伟力
淮海战役精神的内涵
互联网+背景下面向小学生的淮海战役红色教育资源建设研究
浅析淮海战役中的支前运动
浅析淮海战役中我党在国民党军将士投诚中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
纪念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暑期社会实践论文
1949年统一财经:经济上的“淮海战役”
红色文化传承视阈下徐州地区纪念性园区导视系统探析
从淮海战役看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步骤
陈云领导经济战线上的“淮海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