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创作思考

2020-09-10周剑涵

今古文创 2020年35期
关键词:版画艺术创作拓展

【摘要】 有人说21世纪是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世纪,在人工智能的强大驱动下各行业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毫无疑问这也给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人工智能能否代替人类进行艺术创作,人工智能对于艺术创作究竟是一个机遇还是一场危机?本文尝试就上述问题展开分析,并就人工智能对于包括版画艺术在内的艺术创作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进行论述。

【关键词】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版画;拓展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5-0044-02

基金项目:2020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人工智能背景下版画教学与创作拓展性研究”阶段成果,项目批准号:2020SJA2133。

科技发展正不断影响着各行各业。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也是近些年非常热门的词汇之一,2014年5月29日微软小冰(Microsoft Xiaoice)横空出世。它的功能强大,经过了几代更新后目前主持、写诗、作曲、绘画无一不能。在中央美术学院2019届毕业作品展上小冰还展出了它“创作”的相关作品,这些作品并非依靠单纯滤镜或是随机生产,而是经过了深入学习后的产物。这些作品受到了许多人的好评,但参观结束后人们心中不免产生出疑问,人工智能是否能在未来取代艺术家而进行创作?人工智能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完成一幅艺术创作?

目前,可以看到大部分的人工智能繪画作品只是在模拟人类的作品风格,例如运用图像风格迁移进行“创作”,举例来说将梵高某幅作品的风格和蒙克某幅作品的风格通过计算进行融合,生成一幅具有它们二者共同风格的新作品,但这对于人类的自我认知、自我意识却无从模仿。不管是微软小冰还是AlphaGo,到目前只能实现“弱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强人工智能”目前还很难实现的原因是不能够模拟人的创作思维和逻辑。从现有的资料看,关于在艺术创作中如何对待人工智能的看法颇多。总结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完全持否定态度,对于人工智能介入艺术创作不看好,认为有人工智能介入的艺术作品是不恰当的。第二类完全持乐观态度,认为可以使用人工智能代替艺术家做出创作,属于人工智能艺术的乐观派。第三类认为可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艺术家进行创作,持这种观点的人数众多。

通过分析艺术家和人工智能的不同艺术创作过程,能看到艺术家要想创作出一幅作品首先必须敏锐观察其所生活的时代并能够对日常生活中那引发人们生存情感的部分有所感悟。此外艺术家往往还具备将想象力与构成形色的技巧完美结合的能力。为了达成上述内容,艺术家需要具备三种能力,首先是具有一种超过常人的想象能力,需要对眼前所观察到的事物有所引申并到达一定的境界,所谓“文之思也,其神远矣”“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艺术家的想象力中实则蕴含了他们内心的生命情感,是所谓“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第二种能力是使用形象的能力,艺术家进行创作需将内心的“意”转变为实在的“象”,这种能力绝非是机械的、有标准的、可以进行量化的,也绝非能够通过逻辑公式推导出来,他实际上是建立在艺术家内心情感基础上并依靠情感而推动的。中国人对于“意象”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这与主张“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不无关系。这种哲学观帮助人们将客观物体与主观感受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有机的统一体。第三种能力是将想象力与使用形象的能力相统一的能力,真正的艺术家可以将上述二者完美结合起来,而一般匠人只将使用形象的能力当作为一种手段,他们的目标往往是指向所制作出作品的使用功能,而艺术家将这两者统一则是为了真实呈现出自身的生命体验。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大多都是因为他们内心里不可遏制的生命情感。他们创作的起点往往源于创作冲动,创作过程一般说来可以概括为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如此眼、心、手的有机转化不可谓不妙。眼中之竹为艺术家观察到的现实生活,胸中之竹为艺术家对于自己审美意象的感知,手中之竹为最终艺术作品。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人工智能的创作方式,运用人工智能进行艺术创作是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产物,大数据库为人工智能创作提供了庞大的“素材”,深度学习后的算法则能够将这些“素材”进行处理。它通过深度学习人们赋予的相关数据,通过编码进行处理。对它来说,这只是毫无情感和温度的一堆冷冰冰的符号,它实际上是融合了多个已有作品的共性而堆砌成的新作品,而这无疑是缺乏个性的。人工智能的优势是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并处理大量数据,且准确程度高。它的优势已在金融、制造、医疗健康、农业、教育、交通等多各行业帮助人类解决了很多问题。若干年前人们害怕由于机器替代人类劳动而面临失业的问题,但事实上,这使得人类有更多的时间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技术的进步带来了诸多的福利,为人能更好地生活创造了便利条件。在艺术创作中存在着大量的重复性低创意的活动,在这些方面也正是人工智能可以效劳的地方,运用人工智能可使艺术家集中于创作中的核心部分。以版画创作的历史过程来看来从最早期的木版画到后来的铜版画及丝网版画再到近期的数码版画,每一次版种的拓展都伴随着科技的创新,人工智能在未来一定也能够帮助艺术家们拓宽版画语言,增加创作维度,这对增加在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创作的丰富性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具体来说,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打破固有思维的禁锢。60年前维也纳国际造型美术协会对版画曾做出过明确的定义,此后的版画家们小心翼翼将思维局限在所谓的制作性、间接性等条框中,不敢越雷池一步。但随着时代的车轮向前发展,版画在当今语境下无疑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打破材料的局限性。从最早的复制版画到后面的创作版画,每一次观念的变化实际上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从木版到铜版、从丝网版到数码版。艺术家们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拓展着材料的边界,拓宽画作的表现方式和呈现方式,随着材料的局限性被不断打破,艺术家们的创作变得愈加自由。三,打破表现方法的单一性。这里的表现方法涉及多种版画技法的融合,在其中融入人工智能相关算法进行辅助,使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种类流淌出更多新鲜的血液。

人工智能使得艺术语言的大幅拓展成为可能,通过艺术家的不断探索,能够突破艺术创作原本语言形式的单一性。观察其在艺术语言拓展中的可能性与审美价值,探讨语言的变迁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破解艺术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审美价值,同时构建出人工智能在艺术语言拓展中的应用框架。人工智能是大势所趋,如何将其与艺术创作融合,能够突破思维与语言的限制、材料的束缚及技法固化的弊端,让艺术的创作更加开放和包容并接纳科技的融入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作为一种辅助的工具,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可以让艺术创作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尽管人工智能对艺术领域的影响甚大,但笔者认为人工智能完全取代艺术家至少在近期是不可能的,原因就在于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作品缺少灵魂的滋养。艺术家因其一生时间有限,故对于在世界上留下“痕迹”有着一定的追求,以便让生命“延续”。中国的墓室壁画、埃及的木乃伊等皆为此想法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艺术创作重要的动力。人们借由艺术品使灵魂超越了时间的束缚,同时也跨越地域的束缚达到可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们沟通交流。从此可以看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实为艺术家与人们进行交流的载体,人类创作作品正是该作品的生命力所在。此外,不同人的不同灵魂也造就了不同的作品风格。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树叶,作为人类更是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生命体验。在《艺术哲学》一书中,丹纳曾这样表述:“艺术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类似的,《晏子使楚》中也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不同的社会风俗和时代精神也造就了不同的艺术家,而这恐怕是艺术作品之所以有其价值的原因。

科技在不断向前发展,每次科技的革新对于艺术创作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于人工智能介入创作,一方面不能够完全抵触、视之为洪水猛兽,同时也不能完全依赖、听之任之,正确的态度是要全面、辩证地看待。毋庸置疑的是人工智能正在悄悄改变着许多艺术家的创作方式,在创作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能够给艺术家带来与众不同的感知与体验,为艺术创作提供更多可能性。也应该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人工智能将能够与人类更加密切沟通、协同发展,但人们如果认为短时间内其可以完全替代艺术家进行创作显然还是不可能的,这是一种盲目科学主义,结果有可能是本末倒置。

参考文献:

[1]王德峰.艺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2]辜居一,张远帆,徐翎.数字化技术在版画创作中的应用[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7.

[3]赵无极.中国讲学笔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6.

[4]丹納.艺术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周剑涵,男,汉族,江苏盐城人,泰州学院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版画,研究方向:版画教学与创作。

猜你喜欢

版画艺术创作拓展
版画作品选登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浅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马路奇遇记
2018广西版画邀请展作品选登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论公共服务政府购买范围之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