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悲剧美学的审美特性之“动机和结果悖反”

2020-09-10陈欣

今古文创 2020年11期
关键词:电影

陈欣

作者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灾害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主讲全国共享在线开放课程《电影中的悲剧美学》、专业核心课程《中国文化通论》,研究方向:美学与20世纪文化理论。译注《唐诗三百名篇与佳句》,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东方美学原理》、“华大博雅”文学史系列教材《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在《外国文学研究》《西北师大学报》《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等专业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获湖北省青年教师教学能手称号,多次荣获省部级各类竞赛一二三等奖。

【摘要】 悲剧冲突中,主体动机和结果悖反的悲剧主人公,大多是那种积极主动去行动但却事与愿违的悲剧人物。电影《天使之城》《无间道》和《绣春刀》都反映了悲剧主体的动机与结果悖反的悲剧现象。从现象看,这是主体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出现了差异,主体意志对自身行为出现了失控而产生预期之外的结果。从认识论看,这是主体的欲望意识超过了自身能力与自身现实条件的允许,从而发生难以逆料的结果。

【关键词】 电影;悲剧美学;审美特性;动机和结果悖反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1-0004-05

在世界各国的艺术作品中,悲剧人物都显现出一定的审美共性:他们的意志力惊人,有着强烈的欲望和情感,对生活充满浓烈的眷恋;面对苦难和困境,愈挫愈勇,表现出令人震惊的抗争精神。总体而言,悲剧主体的审美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主动地去行动的悲剧人物,其动机越强烈,结果背离动机越遥远,甚至是动机与结果完全悖反;二是被动卷入命运旋涡中的悲剧人物,往往由外部矛盾的纠缠而导致陷入“两难”的绝境中。电影《天使之城》《无间道》和《绣春刀》反映的是悲剧主体的动机与结果完全悖反的悲剧现象。

一、《天使之城》——欲望超过了自身能力与

现实条件

悲剧冲突中,主体动机和结果完全悖反的悲剧主人公,大多是那种积极主动去行动、但却事与愿违的悲剧人物。电影《天使之城》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悲剧故事。

《天使之城》是一部非常唯美和独特的奇幻电影。在著名的天使之城洛杉矶,有着许多天使,塞斯就是其中之一,他负责在人类临终之时,牵着他们的手,将他们的灵魂带到天堂。故此,他经常会带着天堂的指令去医院等候。

一天,塞斯又到了一家医院的手术间,虽然女医生玛姬用尽全力抢救病人,但病人还是因为病情太重而去世,塞斯将他接引去了天堂。塞斯完成了任务,但他的心里深深地印入了女医生的样子,特别是病人去世后,玛姬失望和无助的眼睛,也激起了塞斯的悲悯之心。玛姬因手术失败,深感自责,感到绝望无力,甚至没有勇气给病人做手术。塞斯悄悄地陪伴在她左右,感受着她的悲伤,体会着她的愉悦……他爱上了玛姬。

天使是上帝的使者,永生但没有人类的各种感觉,不知道触摸是什么感觉,也不知道温暖是什么,感觉不到上苍赋于人类的許许多多细腻的情感。但天使有爱,终于有一天,塞斯现身在玛姬的面前,装成偶遇的样子,和她交谈,他用在天使眼中很简单直接的道理,开解玛姬。但是在玛姬看来,这些话却富有玄机和哲理:“你感到绝望对不对?”“你已经尽了全力。”当玛姬说他死的时候,自己手里还握着他的心脏,塞斯说:“那么他并不孤独。”当玛姬说他不应该死时,塞斯说:“他仍然活着,只不过和你想要的方式不同。”他用他的方式安慰玛姬,使她重新获得信心。

玛姬在与赛斯见面之后,也被有着俊朗外表,特别是那双天生带着悲悯气质的双眼的塞斯所吸引。赛斯开始经常出现在玛姬的左右。玛姬总想对塞斯多一点了解,但塞斯却无法正面回答,只能含糊其词地说他不是一个凡人,玛姬感到非常困惑。

一天夜里,赛斯发现了玛姬的一位病人,居然是堕入了凡间的天使,他拥有人类的身体和所有的感觉,以及自由的意志。塞斯也是从这位病人那里了解到,如果想变成人类,就要怀着强烈的意愿从高处跳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玛姬越来越爱塞斯,但对他的神秘身世感到迷惑。终于有一天,玛姬发现塞斯与一位小姑娘拍照后,照片上却没有塞斯。他切菜被刀子划了,却没有伤口……玛姬吓坏了,以为他是一个怪物,将他赶出门外。但夜深入眠之时,玛姬又忍不住轻声地呼唤塞斯,希望他在冥冥之中能拥抱着自己入眠。

堕入凡间的那位天使,对玛姬道出了实情,塞斯是天使,但是他深爱着玛姬,愿意为她放弃永恒的生命,堕入凡间,和她永远在一起。知道了真相的玛姬,来到了图书馆,要求塞斯与自己见面,当塞斯现身后,玛姬告诉他,同事向自己求婚,她需要一个能感觉到她触摸的人,她需要一个简单的平凡的人陪伴着自己度过一生。

塞斯也明白他们两人身处不同的世界,一如两人隔了一层玻璃那样,虽然能见,但永远不可能真正在一起。为了能真切感受到触摸玛姬的感觉,为了与玛姬相守一世,他站到了摩天大楼的顶层,怀着强烈的意志一跃而下。

变成凡人后的塞斯,经过千辛万苦找到正在湖边别墅度假的玛姬,两个人紧紧相拥,他们终于能真切地感受到对方的存在,这是他们生命中最美妙的一刻,真实而美好。

第二天,脸上洋溢着幸福微笑的玛姬,骑车晨练,不幸遭遇车祸,当早已感到了一丝不祥的塞斯匆忙赶到,玛姬已经处于弥留之际。塞斯悲伤地握住她的手,玛姬流着泪安慰塞斯说:“如果天使问自己最爱什么,我会说,塞斯。”

悲伤的塞斯再次来到菜场,他买了梨。因为玛姬曾经形容梨的味道“像砂糖一样溶化在嘴里”,当时塞斯没法感觉,而现在他可以感觉了。同时,他也懂得了缅怀。当他的天使兄弟在夜晚降临,问他后悔变成一个凡人吗?他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我只想着闻着她的发香,只想着亲吻她的嘴唇,抚摸她的手掌……”

黎明时分,在海边,天使们聚集在一起,聆听天空的圣歌,这是人类无法听到的声音。塞斯也来到了海边,他迎着海浪扑去,他的天使兄弟看着他笑了。塞斯没有了永生,没有了爱人,但他拥有了一个人生,拥有了只有人类才拥有的自由意志。

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中,小美人鱼为了求得不灭的灵魂,渴望凡人的爱情,最终却选择拯救王子,化作泡沫。《天使之城》里的塞斯,跌落凡尘,只羡鸳鸯不羡仙,放弃了永恒的生命,变身为人,最终却天人永隔,生死两茫茫。他们的主体动机和结果之间完全悖反。

关于塞斯和玛姬的爱情悲剧,从现象看,这是主体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出现了差异,主体意志对自身行为出现了失控而产生预期之外的结果。从认识论看,这是主体的欲望意识超过了自身能力与自身现实条件的允许,从而发生逆料的结果。塞斯对变成人类怀有明确的动机,并且具有强烈的欲望,同时按照这种目的付诸行动,毫不顾忌其他的因素,从而造成了这样的结果:自己的积极行为直接促成了、或参与合成了自己和玛姬之间的悲剧。

这就是悲剧主体的动机与结果悖反的悲剧现象。

二、《无间道》——身份互换与命运轨道的交错

从现代思维来看,悲剧主体动机与结果的悖反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一因可以多果,一果可以多因。比如某个人迟到了,原因可能是多样的:昨天熬夜了、忘记定闹钟、多化了一会儿妆等等。尤其是在个人动机和欲望驱使下的行为,它所呈现的因果联系更为复杂,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

《无间道》是香港电影中的现象级的悲剧作品。影片之所以命名“无间道”,是取自《涅槃经》第十九卷所载,八大地狱之最,称为无间地狱,为无间断遭受大苦之意,故有此名。

1991年,三合会的大哥韩琛为更好地掌握警方的情报信息,派出一批入会不久,没有案底的年轻人加入警校,充当卧底。18岁的三合会会员刘建明就是其中之一。与此同时,警校的另一名学生陈永仁,被警方的高级警官黄SIR看中,安排他违反校纪,将其强制退学,实际上让他进入三合会当卧底。

当陈永仁拎着包,离开警校时,落寞地转头看着集合的学员们,教官的话语还在空中回荡:“不守警校的规矩,就要像他那样滚蛋!有没有想跟他交换?”站在学员中的刘建明心里默默地說:“我想跟他换。”

一个想当警察维护正义的少年当了蛊惑仔,一个想当蛊惑仔纵横江湖的少年当了警察,他们走上的路都与主体动机是截然相反的。

陈永仁当卧底十年,成为韩琛的手下也有三年,慢慢得到了韩琛的信任,但由于韩琛的犯罪证明一直没有找到,他只能继续在黑帮里等待机会,只有黄警督与他单线联系,在长期的黑帮生涯里,他始终要以另一种面目对人,承受着普通人难以承受的压力。

而刘建明从警校毕业后顺利进入警局,有韩琛提供黑帮的各种信息和线索,使他在破案时得心应手,所以职位步步高升,已成为刑事情报科的高级警官。同时,他也利用工作之利,给韩琛提供了大量的情报,使韩琛一直逍遥法外。

2002年的一个夜晚,韩琛与泰国毒贩进行大宗的毒品交易,警方根据陈永仁提供的情报,布置抓捕行动。负责抓捕行动情报收集工作的刘建明,发现黄警官与人用摩尔斯密码在联系,及时将有“内鬼”的消息传给了韩琛,使其成功逃脱。黄警官也因为精心布置的抓捕行动失败,发现警方内部也有韩琛的卧底,双方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清查行动。

最后的结局中,双方“内鬼”都认出了对方的身份,刘建明抢先一步,利用抓捕行动之机击毙韩琛灭口,然后将陈永仁在警察局的档案删除。陈永仁毫不示弱,找到韩琛以前与刘建明联系时的所有录音,这证据足以证明他是布置在警方内部的“内鬼”。

经过深思,刘建明决定做一个好人,决定亲自与陈永仁谈判,希望陈永仁给他一次机会,陈永仁不相信刘建明的话,铐上了他,并称自己已经报了警。

这时,另一个韩琛安排在警局的卧底出现了,最后陈永仁死在了那个卧底的枪下,刘建明也杀死了那个开枪的卧底,再也没人知道他的黑底,他真的如愿,可以做一个好人了。当刘建明走出电梯时,他举着证件,面对着数个举枪对准他的警察,说:“我是警察。”这一刻,他没有如释重负的神情,仿佛眼中还闪着泪光。镜头转向电梯里,死去的陈永仁仍然睁着那双永远没有抹去忧愁的双眼。

电影结束时,出现了一段字幕:六个月后,李心儿医生在去世的警校校长叶Sir的遗物中,发现陈永仁的档案,证实了他的警员的身份,陈永仁现被安葬在黄志诚警司的墓旁。在悠扬的风笛声中,刘建明身着笔挺的香港警察制服,对着陈永仁的照片端端正正地敬礼。

佛曰:“受身无间者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无间地狱的烈焰还在熊熊燃烧着,陈永仁死了反而解脱,活着的人依然背负着沉重的心罪,刘建明能解脱吗?

影片沿用了香港电影惯用的“双雄”对决的构思,两人互换身份,命运轨道又相互交错,由于两人身份地位过于对应,在创作上看来有些刻意。但正是这种刻意,反而加强了电影的戏剧冲突和两人身处“无间地狱”煎熬之苦的寓意。

影片中,有很多片断可以看出编创者的用心:警校校长叶Sir去世之后,陈永仁碍于身份,不能身着警服去送行,只能在大厦的阴影中举手向老长官敬礼送别,他的身后,一片漆黑,一如他身处的环境。

刘建明乔迁新居,兴奋地指挥搬运工人安置新家具时,接到韩琛要求他查警方卧底的电话,高屋华堂的背后,是不能见人的勾当,生活中的享受,来自韩琛的所赐,他只能当韩琛的牵线傀儡,这也暗示了后来的情节:若想洗白,必杀韩琛!

陈永仁和昔日女友相遇,两人都带着不自然的微笑互致问候。从交谈中知道他们有六七年没有见面了,女友就是因为他混道上才与他分手的。这时,一个小女孩走到女友的身边,这是她的女儿,陈永仁问道:“多大了?”女友抢着答道:“五岁……其实我在等我老公。”陈永仁离开之后,小女孩抬头问妈妈:“妈妈,我今年六岁了。”女友俯身抚摸孩子的脸,她的戒指是戴在食指上,并没有结婚戒指,呼应电影结束时,她参加陈永仁葬礼的镜头,说明,这孩子是陈永仁的。

电影结尾时,又回到了陈永仁离开警校时的情景,只不过不是他年轻时的那张脸,刘建明同样也不是年轻时的脸了,他转过头来,说:我想跟他换。没有椎心的疼痛,是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的,多少年过去了,他多么希望自己像一个真正的警察那样活着,光明、正义、坦荡,不用背负着太多的内疚,太多的罪恶……

电影中的两位主人公,都是主体动机与结果悖反的类型,他们都极其优秀,极其聪明,但是,回想他们的生命历程,他们每一次成功,结果都是把自己往悲剧深渊推近了一步,因为一开始的选择,就决定了他们必然的命运。

三、《绣春刀》——主体动机对客观事态发展的失控

电影《绣春刀》同样反映了动机与结果悖反的这一悲剧类型的审美特性,在这部悲剧电影中,不仅描写了一群特殊身份的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被卷入了悲剧漩涡的故事;更是用他们的命运浓缩了一个朝代末世的乱象和悲哀。

故事发生在明崇祯年间。崇祯皇帝登基,即刻实施雷霆手段,对大太监魏忠贤及其阉党采取一连串行动,进行大清剿,政治风波残酷而血腥……飞鱼服,绣春刀,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影片在浓重的黑色夜幕中拉开了序幕。

锦衣卫中的结义三兄弟:大哥卢剑星沉稳厚重,他一直想要补缺百户一职,为的是圆了母亲的梦,继承父亲的遗志。二哥沈炼智慧练达,他一直想要赎出教坊司妓女周妙彤,为的是弥补多年前致使妙彤家破人亡、沦为官妓的憾事。三弟靳一川质朴醇厚,却一直被师兄丁修纠缠勒索,因为他原本只是一个流寇,有一次杀死了一名锦衣卫,然后冒名顶替成为现在的他。三人武功高强、勇猛刚正,可惜出身草根,“没银子没路子”,上升无门。

为了完成各自的夙愿,三兄弟冒险接受了东厂都督赵靖忠的秘密任务:追杀魏忠贤。敌众我寡,当二哥沈炼终于把刀架在魏忠贤脖子上的同时,大哥和三弟已经难以支撑,面对四百两黄金的诱惑,沈炼一念之差,收下黄金,纵起大火,用一具烧焦的尸首代替了魏忠贤。

当他们九死一生,历劫归来,所有的难题看上去迎刃而解:卢剑星升迁百户,靳一川摆脱了丁修的纠缠,沈炼自己赎出了周妙彤。可是,噩梦才刚刚开始……

尽管有魏忠贤的腰牌为证,新任内阁首辅韩旷还是敏锐地嗅到了其中的不同寻常,他怀疑魏忠贤自焚的真实性。另一方面,沈炼因为知道魏忠贤还活着的秘密,遭到了无休无止的追杀,牵累到他爱的和他想守护的所有人,明枪暗箭,无处躲藏。

回京城的当天夜里,兄弟三人就遭遇了第一轮暗杀。第二天,锦衣卫捉拿阉党严佩韦,百户大人有意借刀杀人,关门闭户,故意激起严府众门客和兄弟三人厮杀,毫不理睬他们的求援号箭。当兵戈止息,兄弟三人竟然奇迹般地活下来了,还生擒了严佩韦之子严峻斌。当晚,首辅大人韩旷摆了个鸿门宴,邀请沈炼兄弟三人赴宴,席间却百般羞辱。宴后,沈炼终于道出了魏忠贤没有死的秘密,可一切悔之已晚……

当初沈炼拿了魏忠贤的黄金,本来想完成兄弟三人的夙愿,可到头来,大哥卢剑星一人扛下了所有的罪责,被判斩决;三弟靳一川死于郑靖忠派去的刺客之手;沈炼自己一直活在悔恨之中,生不如死,等待报仇的机会。沈炼想要守护的,都离他远去,本来想让一切皆大欢喜,结果却是越来越糟,这就是沈炼动机与结果的悖反。

不止沈炼如此,影片中大大小小的人物命运皆是如此。

大哥卢剑星一直在等待一个让他升迁百户、光耀门楣的机会,可等来的却是死局。诛杀魏忠贤,只是赵靖忠假传圣旨的私欲作祟。之所以选择了兄弟三人,是因为在赵靖忠眼中,他们命贱如蝼蚁,无人会在乎他们的生死。因此,接了这个任务,无论魏忠贤是死是活,对于兄弟三人而言,都是死路。沈炼和赵靖忠的对话很玄妙:“你为何不杀魏忠贤?”“求生。”“我看你是求死。”

三弟靳一川一心想要和医女张嫣在一起,等来的却是阴阳永隔。他想彻彻底底地摆脱师兄丁修,开始新的生活,却一直被纠缠,直至死亡的那一刻,他的本能促使他推开了丁修,独自承受了刺客的火铳。在那一刻,他拼尽全力救了师兄,死而不悔。

赵靖忠的名字叫“靖忠”,却丝毫也担不起这两个字,甚至要叛明降金。他想要隐藏自己阉党的身份,所以特意选择了他视为蝼蚁的锦衣卫三兄弟,最终却死于沈炼之手。

魏忠贤权倾一时、作恶多端,为自己培植了无数的羽翼,结果却成为赵靖忠保全自己的障碍。他时时刻刻处于义子的监控之中,他的拼死一搏只是困兽犹斗,终究死于义子之手。

丁修一直纠缠靳一川,对他进行敲诈勒索,甚至收了赵靖忠的买命钱,要置师弟于死地。他武艺高强,次次都对靳一川如同猫戏老鼠一般:他恨师傅偏心师弟多一些,他恨师弟洗白了自己投奔新的生活,他恨靳一川抛弃了他和新的伙伴在一起……他以为他是恨的。他假装强暴了医女,以此激怒师弟,明明可以很容易地取了师弟的性命,却迟迟下不了手。等到师弟在最后关头从火铳下救了他,他才真正明白自己内心潜藏的爱和依恋。他注定要和师弟纠缠一生,他对师弟说:“你一死,这世界就真的只有我一個人了。”他以为他是恨他的,其实他只是害怕孤独。影片的最后,沈炼感谢丁修一直在帮他,他说:“不必了。如果你没有杀掉赵靖忠,我会连你一块杀了的。”其实,丁修一直默默地关注沈炼亲手为师弟报仇,只是想证明当初师弟的选择是正确的。

而造成这一切悲剧的背后的人物——崇祯皇帝,自己又何尝不是悲剧呢?崇祯面对国家破败、民不聊生的境况,励精图治,试图力挽狂澜。他既要清除盘根错节的阉党势力,又要重聚人心,可是大明王朝内忧外患,积重难返,最终抵挡不过历史的洪流,走向衰亡。这场悲剧,无数生灵涂炭,各色人物在血海中翻滚沉浮,哪一个又不是悲剧人物呢?

沈炼具有明确而具体的行动目的,有着清醒的欲望意识以及执著的意志。一时发出行动便不顾其他因素的影响和自身条件的限制,他积极的行动直接促成了,或者是推进了他和其他人的苦难,甚至毁灭。

主体动机是否与结果一致,主要取决于形成动机时主体的认识、判断的正确程度,以及他身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主体力图超越自身的现实,但这种动机与欲望又超过了自己的能力与现实条件,就必然地要出现失控的现象。无论是《天使之城》《无间道》还是《绣春刀》,影片的情节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明显能看出来,悲剧主人公完全没有能力控制住局面,命运的走向完全不能由自己做主了。这种失控如果带来严重的后果——苦难或生命毁灭,悲剧必然产生。

参考文献:

[1]邱紫华.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3]尼采.悲剧的诞生[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4]卡尔·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电影
徐克电影的视觉风格解读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电影《飘》中的女权主义意识研究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从小说到电影:看《推拿》的改编
论胡玫《孔子》编剧艺术得失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