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绍兴历史文化街区的 转型升级研究

2020-09-10杨舟杨艳苹李光明

今古文创 2020年29期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历史文化街区绍兴

杨舟 杨艳苹 李光明

【摘要】 历史文化街区研究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是联系往昔和现代的一段历史,是协调“经典”和“时尚”的城市名片,是衔接市区和广域的一块磁石,其自身多样、复杂,是具有多元价值的社会文化资源。因此,对长三角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挖掘亮点及特色,这不仅是对绍兴文化街区进一步转型升级的有益探索,也将开拓绍兴发展新思路,重塑高品位城市文化体系,优化高标准品牌建设,丰富绍兴新时代治理观。

【关键词】 长三角一体化;绍兴;历史文化街区;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9-0082-02

基金项目:浙江省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绍兴历史文化街区的转型升级研究》;项目编号: 135512。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发展和延续的灵魂。近年来,以苏锡常等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注重传统文化和城市风貌保护,很好地保留了文化底蕴和特色。绍兴作为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位于“越文化中心,名士之乡和江南山水”和长三角“Z型黄金带”,有着特别的地位。今天的绍兴,既面临着“左右逢源,大树底下好乘凉”的重要机遇,又面临着“左右夹击,大树底下不长草”的严峻挑战。为此,以长三角一体化为契机,对绍兴历史文化街区转型升级,正是“健康绍兴”“美丽绍兴”“人文绍兴”“绿色绍兴”理念的集中体现。

一、长三角历史文化街区的转型亮点与特色

(一)保护与继承的有机更新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继承是一个不断深入完善发展的过程,近年来,长三角一带的历史文化街区,在参与保护与实践更新的规划管理机构、公共社区等部门多管齐下中,以还原城市肌理的方式,力求恢复历史文化街区的良好风貌。在转型与升级过程中,强调以人为中心,转向“渐进式、持续性、复杂与精致”的变化。坚持小规模的“有机更新”为主要原则,避免了大规模的拆建与翻新,以逐步恢复传统的历史风貌为主要目标,在改造的过程中修旧如旧,将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治理作为一项常态化与持续性的工作,不断深入挖掘历史街区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焕发出原生的光彩和自然的魅力。

(二)演绎与发展的真实延续

历史文化街区在漫长的歷史积淀中逐步得以形成和留存的,有着不同时期的、不同样貌的时代呈现。为此,历史文化街区转型与升级过程中,不应是凝固、静止与冻结的保护,而应在演绎与发展过程中,确保文脉的完整与延续。长三角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与转型的过程中,注重保护原有社会结构和内在真实性。

以南京南捕厅(评事街)为例,近年来,南京市政府对所在地尽可能实施保护与更新,评事街区强化的历史标志空间节点包括了古树、古井与古戏台等,街区平面布局不变,建筑风格与细节处理不变,与关联的甘熙故居相适应和协调。“旨在恢复古代南京老城南地区的繁华景象,展现不同时代下的多层次的城市特色和建筑风貌,构造展示南京元素、江南文化第一展厅”,成为南京都市文旅的新亮点和名片。

(三)共生与秩序的多位融合

当今,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已超脱了单纯的物质范畴,逐步转入趋向于经济发展、人文意蕴、环境质量等多个方面。因此,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更新方面,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综合性与复合性问题。当今,长三角文化街区越来越突出的实例显示,街区的传承、更新与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各个因素相互交错的过程。

以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距今已有2500多年,是长三角苏州古城中格局最为完好、规模最大和具有水乡文化特点的历史文化街区。街区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汇集了丰富的人文遗迹和景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11处文化保护单位,所呈现出的“水陆结合,河街平行,街依水生”延续了古代南宋《平江图》中的图景;多处的桥梁、街道、民居、古井、牌坊、古树、河道等保护完整且数目众多,具有“一带、两入口、三园、四街、五馆、六片区”的多层次结构,街区外的色泽、样貌与材质,鳞次栉比的民居排列,形成了立体的、连续的街景,成为视觉文化的中心,而又无所不在多层次的平衡美感之中。

二、绍兴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状况与问题

总的来看,绍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主要的历史文化街区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与保护,但从宏观到微观,一些历史文化街区在发展与转型升级过程中,一些问题和状况并不容忽视。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文景观受到了破坏,街区的样貌发生了改变,古建筑面临拆除和迁移不在少数,翻新后的街区建筑面临同质化现象严重,缺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

现如今,绍兴街区面临的问题则主要集中于物质性与功能性退化、老街区部分空心化,城内部分街区缺少应有的活力、部分重点建筑有待更新、完善和修缮。新城市与旧建筑之间过渡衔接不够自然,建筑密度较高,与人口增长不协调,缺少开阔空间并没有很好利用“零落空间”,老城区人文环境不尽人意,无序与个别区位的凌乱或不免产生一定负面影响,造成资源浪费等等。从1980年至2006年的27年间,在“旧城改造”与现代城市化建设(如商业大厦与城市文化广场建设)过程中,绍兴城区大片民宅台门消失,平均每年消失2.63条“弄”。其消失的幅度与速度远远大于1893-1938年间的增长幅度与速度。

三、绍兴历史文化街区转型升级策略研究

(一)涵养人文品质,增强文旅融合深度

历史文化街区是绍兴古城文化的核心价值表达。绍兴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依旧留有“旧时代”文化历史街区的痕迹与风貌。自1892年以来出现的57种绍兴城区街巷通名中,除“街”“巷”“弄”“路”等具有城区道路一般定义的街巷通名外,其余53种,都借助于方位、建筑或地理实体等相关通名词,占所有街巷通名种类的90%,反映了绍兴城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如今,城市的品质不仅仅包括城市所渗透的建筑风格和样式,也包括环境中孕育的人文气息,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亲和力与安全感等也是城市良好形象与格调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们触摸不到这些要素,但它们却并非是不现实的属性,是它们让我们情绪高涨,也是它们启发了我们的灵感。

为此,应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街区人文内涵,展示街区背后的历史典故、史实意义和影响,协调风貌,修旧如故,对街区内的古桥、老街坊、老台门等必须修缮保留并还原其本来面目;在文化旅游等方面紧密融合,提升其文化张力、扩散力与宣介的深度与广度,具备吸引人流人气的黏度与黏性。

(二)重塑街区品位,加大创新模式力度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品位和定位上,从转换历史街区原初功能的上海“新天地”模式,到修复和改造为主的杭州河坊街模式,以世界互联网大会(WIC)为契机的乌镇模式,体现了历史街区的创新模式功能新定位与业态新升级,影响与表现力上呈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品质可持续、品格的可再现、品位的可重塑。

在历史街区转型与实践过程中,可探索创新“活化”文化传承的方式,加强创新模式建设;一是恢复街区的内部发展动力,以“一街一品”加强街区基层文化建设,以戏剧展演营造鲜活情境与氛围,推进文化创意活动和服务品牌进社区,支持黄酒和震元堂等“老字号”进街区,对原著居民回迁居住的合理分流,公共配套设施的细节提升与提档;鼓励本土知名的文创大师和团队进驻,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引导和鼓励影视团队入驻,促进街区文创产业雅俗共赏和生活品位共同提升。二是打造绍兴街区主题文化走廊,立足于八大历史街区丰富文化资源,开展项目设计,增加特色文化标签,如名士文化街区、古桥文化街区、酒乡文化街区、戏曲文化街区、湿地公园文化街区等,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有机融合为一体,讲好绍兴故事,传播绍兴声音,打造绍兴名片,提升绍兴品位,处处展现绍兴文化街区风采与魅力。

(三)構建特色品牌,激发人文魅力温度

可构建绍兴历史文化街区“三合四名”品牌:和(和谐共赢文化)、河(河域文化)、合(合作发展、行知合一);名城、名人、名街、名景。定位于绍兴是一个特色鲜明、最具魅力的国际化文化休闲城市,打造世界文旅的“景城一体化”,即“景是一座城,城是一个景,城旅一体化”。如绍兴上虞区丰惠街区,素有八街四十弄之说,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承载着历史与文化东西大街的记忆,保留了水乡与古镇的结构和风貌,形成了运河、梁祝、丹道、红色文化品牌。

真正的转型与升级并不是要重现旧时城市的原貌,而是要尽量保持现有美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引导更好的未来发展指向。绍兴历史文化街区在转型与升级过程中,应注重文化与经济、人文等各个方面的创新融合和深入实践,在旧貌中展新颜,在新颜中留“旧貌”;这既是对文化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对千年名城的回望与审视。急功近利与过度开发,将与历史街区保持原有的面貌、风格、形态、韵味的初衷和目标难以协调一致,甚至大相径庭、背道而驰。因此,宁可短暂的守候,也要对原生历史街区中生态环境、历史价值、人文底蕴、文化传承负责。

参考文献:

[1]凤凰空间 · 华南编辑部编.历史文化街区改造[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47.

[2]韦峰,徐维涛,崔敏敏.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82.

[3]吕越,夏淋飞,应巧颖,白霜.绿色建筑环境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综合评价[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6,36(01):18-22.

[4]阙维民.世界遗产视野中的历史街区 · 以绍兴古城历史街区为例[M].北京:中华书局,2010:71-72.

[5](英)弗兰克 · 豪伊.旅游目的地的经营与管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6.

作者简介:

杨舟,男,汉族,安徽六安人,讲师,硕士,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杨艳苹,女,汉族,安徽六安人,二级教师,硕士,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国杰实验学校,研究方向:数理分析与应用。

李光明,男,汉族,山东泰安人,讲师,硕士,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青年传统文化价值教育。

猜你喜欢

长三角一体化历史文化街区绍兴
清白泉
绍兴大闯关
我的家乡绍兴
重议城市边界的空间属性及其变迁
上海青浦: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开展未成年人考察帮教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的盛泽思考
关于长三角地区吸引人才聚集的关键因素研究
TheEffectsofSemanticsinEnglishLearning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文脉延续的新思考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