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认同、文化认同视域下 少数民族预科语文教学实践探索

2020-09-10吴晓娟吴学辉苏小丽

今古文创 2020年29期
关键词:预科国家认同文化认同

吴晓娟 吴学辉 苏小丽

【摘要】 大学语文课程承担着增强少数民族预科生国家认同意识和文化认同意识培养的重要使命,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结合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学习特点,将大学语文教材中静态的爱国篇章和民族情怀转化为少数民族预科生动态的爱国情感。本文将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出发,探讨如何增强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意识。

【关键词】 国家认同;文化认同;预科;语文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9-0095-0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少数民族预科生族群认同研究——以一所高校为例”(19YJA880066)、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Y18107)、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Y19252)。

一、选题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人们的身份认同、民族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等问题,日益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长期以来受到外部文化的不断冲击。因此相比汉族学生来说,少数民族学生除了受到自己民族文化的熏陶,也容易受外来文化的晕染,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意识容易产生疏远感和游离感。

近几年来,国家越来越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文化认同意识的教育。在我国的教育政策中,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通过参与少数民族预科招生进入高校学习,这部分学生成为少数民族预科生。他们在完成预科学习一年后,经考试合格再直接入高校学习。

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预科生在预科学习阶段主要开设的课程是语文、数学、英语等。[1]其中大学语文课程主要是通过汉语工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加强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认同意识。虽然目前他们在国家认同意识和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整体状况较好,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国家认同概念主要产生于20世纪,最早出现在1953年列文森论梁启超的名著《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中。由于归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是人类的天然需求,因此人主要是以共同体的形式存在的,每个社会人都归属于一定的群体,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群体就是国家。国家认同主要是政治概念,它指的是国民“基于各个民族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对国家的热爱而表现出的对国家行为体的认同意识。”[2] “由此产生的凝聚情感是公民愿意积极为共同体效力,而且在共同体有危难时愿意牺牲自我。”[3]简单理解为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的交往和融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共同创造了灿烂多姿的中华文化。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4],因此文化认同是民族存在的重要前提和要素。

二、中华文化认同——少数民族预科语文教学的

目标指向

现阶段,国家认同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民对于地区的认同高于对于国家的认同。例如中国台湾地区,台独分子的出现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们将对于台湾地区的认同放在对于中国的认同之上,国家认同危机的出现不利于国家的长期发展。第二,公民对于民族的认同高于对于国家的认同。这种问题主要存在于多民族的国家。在全球化的今天,加强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国家认同意识,除了要强化少数民族预科生对于国家的认同外,更重要的强化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培育少数民族预科生的中华文化认同应该成为少数民族预科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通过教学,少数民族预科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实质,理解和感悟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传统,深入理解中华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面对文化转型带来的文化失范、文化迷失,大学的学术研究不仅秉承着文化守护的责任,还肩负着文化探索、文化创新的使命。依托这种得天独厚的文化背景,《大学语文》教育不仅应当成为先进文化的传递者,还应当成为主导文化的示范者、多元文化的整合者、融通者、指向者。” [5]中华文化认同的培育过程,才能打破国家认同危机,塑造少数民族预科生对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有正确的认知,对中华民族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化整为零——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

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为了整合教学内容,实现学习目标,在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可以一改以往按照时间顺序编排教学大纲的方式,即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的顺序,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按照主题重新设计。

南昌某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大学语文课程,曾尝试过围绕课程目标,将教学内容设计成1个导论和6个专题,具体为《大学语文》导论、汉语与汉字、简洁与准确、远行与回归、刹那与永恒、亲情与爱情、大道与术业、梦想与现实。在具体的主题下重新选择篇目,按主题教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也是对于中华文化主题的重新归纳整理。

为了实现大学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将大学语文的训练化整为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基础训练。这一模块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以练为主,讲练结合,力图提高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围绕文选,要求学生完成下列任务:能快速理解文章主题,把握文章结构,正确分析词句的优劣,能正确感知不同语体、不同风格的表达效果,能理解记叙文的叙述特点、说明文的说明特点、议论文中的论述要素。(二)阅读进阶。这一模块的教学可概括为“以文章阅读为途,以思考表达为径”。每篇文章安排阅读指导、拓展阅读、交流讨论会等活动。活动安排:阅读与教材文章主题相似或相反的2-3篇文章,交流阅读心得,思考、讨论文章思想主题。(三)能力拓展。本模块内容可概括为“以活动项目为体,以综合实践为用”。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活动、项目,进行课程化改造。例如:围绕“演讲论坛、镌刻时光、读书沙龙”3个项目,对少数民族预科生进行语文综合能力训练。在每个项目里,学生在完整的“活动策划、活动宣传、活动实施、活动总结、活动报道”项目运作流程当中,充分扩大语文应用范围。演讲论坛:围绕一次在班级内部进行的演讲,编制演講比赛策划书;能够结合专业特点撰写演讲稿并在班内进行演讲;能够撰写演讲比赛活动记录、撰写演讲比赛活动总结、撰写演讲比赛新闻稿。镌刻时光:能够描述中华民族文化的照片,并写成美妙的文字,在课堂上分享中华文化的美妙瞬间,活动会挑选图文皆佳的作品制作中学生优秀作品集。读书沙龙:能够编制中国传统文化类书籍的读书心得交流会策划书、顺畅进行读书心得交流、撰写读书心得交流会活动记录、撰写读书心得交流会活动总结,优秀书评也将结集成册。

为了实现大学语文工具箱和人文性的统一,可采取的方法有:(一)助读指津。这是教师的指导环节。教学计划中每个单元安排有1个课时的阅读指导课,对一个单元若干文章的阅读重点和难点做一些简要提示,以保证后续环节的顺利进行。(二)写作感言。学生针对精读或泛读文章写下读后的所思所想,作为平时作业,成为教师对学生评价的依据。(三)集中研讨。每个单元举行一次读书研讨会,小组研讨,大组演讲,教师引导,适时点评。通过思想的碰撞,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讨论发言,当众演讲,训练表达能力。教师在这过程中,考察学生的读书情况和能力状况。

四、过程考核——改进少数民族预科语文课程的

评价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会忽视了教学过程的评价考核。“N+2”的过程考核模式和传统考核模式相比,它注重平时的过程考核,改变了传统的“一考定成绩”的惯性做法,能够综合评价学生对于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意识,也能综合考量少数民族预科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评价模式。“N+2”的过程考核模式,具体来说,“N”是教学过程中的考核次数, 针对每门课程, 3≤N ≤5,“2”中的“1”是期末考试, 另一个“1”是课堂笔记。在总成绩中,N 的权重为 0.5,期末考试为 0.4,课堂笔记为 0.1。

大学语文课程承担着增强少数民族预科生国家认同意识和文化认同意识培养的重任。过程考核模式的改革,能够更科学地评估学生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意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掌握情况。首先,过程考核能够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果,转变教学思路。N+2过程考核模式的改革能够促进少数民族高校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转变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方式来检验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将课程的过程考核不断优化,提升教学效果。其次,过程考核能够激发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中华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方法,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最后,过程考核能够及时检测学习效果,培养少数民族预科生语文应用能力。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测试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学习效果。综上所述,国家认同感需建立在个体对本国传统文化接受与认同的基础上。预科阶段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具有过渡和衔接的特殊职能,只有结合少数民族学生实际,丰富教学内容,改进评价方式,才能真正提升预科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水平,增强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意识。

参考文献:

[1]吴学辉,苏小丽.内地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四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新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17).

[2]徐黎丽.影响西北边疆地区民族关系的变量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3]江宜桦,李强.华人世界的现代国家结构[M].台北:商周出版社,2003.

[4]韩星,杨永亮.孔子:中国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J]. 今日南国,2008,(1).

[5]李鹏辉.论《大学语文》教学的文化示范[J].教育评论,2007,(6).

作者简介:

吴晓娟,南昌工學院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新闻学、民族教育。

吴学辉,南昌工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与民族教育。

苏小丽,南昌工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预科国家认同文化认同
招生政策没吃透会有多少损失?
跟踪导练(二)(6)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综述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要让“特殊层次”不再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