垒球训练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分析
2020-09-10姚月
姚月
中图分类号:G84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1-089-02
摘 要 垒球运动起源于美国,20世纪传入中国,受到了国内部分运动员的青睐,但是当前在各大赛事中,中国队仍落后于西方国家。基于此,本文从身体训练、针对性训练与心理适应能力训练三个方面着手,详细阐述了垒球训练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希望能对垒球教练与运动员提供帮助。
关键词 垒球训练 运动员 心理适应能力
近些年来,原本相对冷门的项目垒球开始逐渐地被人看到,越来越多的运动员发现了垒球项目的魅力,积极投身于垒球训练中,但由于我国垒球训练并不如西方成熟,因此在训练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阻碍着运动员能力的提升。
一、身体训练问题
(一)速度
在对运动员进行身体训练时,速度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其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动作速度,另一个是反应速度。反应速度指的是运动员对于动作反应的快慢,即人们在接受到外界刺激时肌肉形成的收缩反应。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反应速度基本上决定了他的灵活度,因此反应速度对垒球运动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动作速度通常情况下指的是运动员在执行一些动作时的快慢,动作速度往往决定着比赛的成败,对于运动员肌肉的力量与协调能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在对垒球运动员的训练中,动作速度的训练必不可少。
(二)力量
除了速度以外,力量也是垒球运动员身体训练中的重要内容,关于力量的训练一共分为两种,一种是爆发性力量训练,另一种是核心力量的训练。其中爆发性力量是垒球运动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爆发力的高低决定着动作完成的效果。因此,如何实现爆发力最大化是目前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而核心力量的训练针对的是对于协调、平衡、稳定等能力的训练,主要体现在运用在传球、接球、跑垒等步骤上,尤其是对于投手来说,在核心力量方面的要求严格。只有拥有足够的力量才能使运动发挥出最好的效果,特别是垒球运动要求运动员拥有较高的反应速度与力量,同时,还要有足够的协调与控制力量的能力。因此,在垒球训练中,教练不仅仅应注重增加力量群,还应加强对于针对性力量的培养,通过练习,锻炼运动员的协调性与熟练度,进而提升运动员掌控力量的能力,以此满足垒球运动的基本需要,还能够有效的避免垒球运动员在训练中受到不必要的损伤[1]。
(三)柔韧性
柔韧性指的是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对于垒球运动员在训练中形成正确的姿势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柔韧性够,才能切实的提升运动员的运动水平。柔韧型分为主动与被动两种,其中被动的柔韧性体现在当运动员的肌肉处于松弛状态,或者是某部位被别人移动时,关节处所发生活动的范围。主动的柔韧性主要是对关节的肌肉收缩进行控制,体现在关节处所发生的活动上。在垒球训练中,主动的柔韧性对运动员的影响更大,部分运动员的动作常常不标准,主要是因为柔韧性较差。例如,当投手进行环绕投球时,部分运动员由于柔韧性较好,投球动作幅度大、完整性好,相反则难以舒展动作,十分僵硬。
二、针对性训练问题
(一)练习型选手
部分研究调查表明,当前垒球运动员中主要分为练习型选手和比赛型选手两种,练习型选手普遍存在着一个特点,即他们只学会了怎样练球,却未掌握有效的比赛方式。练习与比赛有着差异性,比赛时,很多情况复杂无法预测,但练习的可控性较多,甚至运动员可以自行安排内容。例如,在进行打击练习时,投手会尽量投好球以便打者练习,甚至部分打者还可以要求投手投出特定的角度,进行针对性的练习。然而一旦进行比赛,打者并不能像练习的时候对对方投手作出要求。若想从练习型选手有效的转变为比赛型选手,运动员应注重增加自己练习时的难度,使自己练球的内容更加接近于比赛。许多选手在练习时都会犯“挑软柿子”的错误,只找些自己喜欢或者是较为擅长的内容去练,例如在打击练习中,部分选手会请投手喂给他喜欢的球或是擅长的球。这样的选手只适应几种球路,比赛时一旦对手变换套路,很难发挥出练习时的水平。
(二)比赛型选手
面对上述情况时,比赛型选手相比较练习型选手会更有能力进行突破,容易适应各种配球方式与多角度的投球。在平常练习的过程中,比赛型选手往往不会过分挑剔练习内容,而是自觉练习不熟练和难度大的部分,所以该类型的选手会在练习中减少弱点,能够在比赛中有更好的发挥。例如,部分练习型选手比较擅长打外角球,而比赛型选手内外角球都很擅长,一旦二人相对,投手在面对比赛型选手时难以找到他的死角,压力会相应的增加。但是投手在面对练习型选手时,就以针对其不擅长内角球特点,一直塞内角,使得练习型选手处于劣势。因此,在垒球训练中,教练应时刻把握运动员的练习内容,要求其主动去打难度大的球,长此以往,运动员可拥有更多擅长的球路,进而实现练习型选手向比赛型选手的转变。
三、心理适应能力训练问题
(一)心理预期过高
教练在对运动员进行专业训练的同时,还应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适应能力训练,部分选手对于比赛的心理预期过高,通常设定较为严格的训练目标,使得比赛中的压力过大,影响了选手的正常发挥。在实际训练中,应把握好训练的度,需明确过度的严厉会对运动员的身体与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例如,有些选手有着良好的击打能力,但还是要求每场比赛都要有三支安打,该类目标的设置是不合理的。在一场比赛中,三次打中球心十分困难,难以击出三支安打,容易打击运动员的信心。面对此种情况,教练在对运动员进行训练时,应为其设定科学合理的训练目标,避免心理预期过大造成运动员挫败感增加。通常情况下,在训练时对自己过于严格的运动员,在平常练习时态度认真,运动量与训练时间明显高于其他队友,教练在面对该类心理预期过高的运动员时。应注重对其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同时应该注重与之沟通,对其训练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以便提升其自信心与成就感。运动员对于自己的要求应适当的降低,科学合理的为自己定下训练目标,不要过分急于求成,否则压力过大无法在垒球运动中体验到真正的快乐,而且在比赛时也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2]。
(二)自我意识过强
自我意识过强是制约部分选手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如果一个选手有着突出的自我意识,同时还有着过硬的专业能力,即便是他的个性并不讨喜,也会收获别人的尊敬,是对于强者的敬畏之心。但实际上,大部分自我意识强、心性高傲的选手并没有突出的专业素质,其普遍缺乏现实感,过分以自我为重心,难以发现别人的长处,也容易忽略自己身上的缺点。如果运动员带此想法进行比赛,比赛的残酷会严重的冲击着选手的信心,容易降低其对垒球训练的兴趣,并且由于现实与期待的落差过大,还会引发深刻的挫折感与慌乱的心情,难以实现有效的训练。基于此,教练应该高度重视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对其进行科学的引导,使其能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比赛和训练,既能够促使运动员以正确的姿态迎接挑战,又有助于实现预期训练效果。
四、结论
综上所述,若想让我国垒球训练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应从实际情况出发,从根本上发掘出当前我国垒球训练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同时,教练应不断的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对运动员进行身体训练,并引导练习型选手朝比赛型选手过渡,同时还要及时的为运动员进行心理疏导,以此提升运动员的垒球水平,增强其信心。
参考文献:
[1]周謙,吴健,许静敏.软式棒垒球运动对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08):45-46.
[2]孙巍,孟杰.表象训练法在慢投垒球击球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7,7(34):22-23.
作者单位:无锡市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