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有关中国援助他国抗疫报道的国际生态话语分析
2020-09-10李凌晨刘景霞
李凌晨 刘景霞
【摘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健康的社会生态也与良好的自然生态同样重要。新闻报道作为当代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在国际交流与国际关系构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日报》作为中国的主流新闻媒体,是国内外读者了解中国思想动态的重要方式,其社会影响力不应被忽视,自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日报》也对新冠疫情的最新情况进行报道。本文以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为理论基础,选取《中国日报》中有关中国援助他国,共抗疫情的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从及物性的几个层面对其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本研究发现,《中国日报》的新闻报道体现了“和而不同,互爱互利”的思想,有助于推进国际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国际生态话语;及物性系统;新闻语篇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8-0095-02
一、引言
自新冠病毒爆发以来,人们每天都沉浸在紧张的氛围里。在这次疫情中,有些国家对中国的防疫措施表示怀疑且冷眼旁观,也有些国家伸出援手,为中国披上了温暖有力的铠甲。当他国面临疫情危机的时候,中国政府也第一时间派出了国内医疗队去援助,共享医疗经验,愿意无差别地帮助每个深陷疫情困境的人。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国人民坚信唯有互爱才能互利,只有团结互助才能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才能攻克人类面对的共同难题——新冠病毒。
目前,大多数生态语言学家对生态话语的研究专注于自然生态,但在全球一体化积极推进的时代背景下,语言学家们逐渐对社会生态层面给予更多的关注,他们意识到健康的社会生态也与自然生态同样重要。
《中国日报》作为中国的主流新闻媒体,自疫情发生以来,也一直对新冠疫情的最新情况进行报道。本文选取《中国日报》中有关中国援助他国,共抗疫情的相关报道为研究對象,从及物性视角对其进行话语分析。本研究发现《中国日报》不论是面向国内读者的中文网还是面向全球读者的英文网,其报道都一致体现了“和而不同,互爱互利”的思想,有助于推进国际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现状
生态语言学是由生态学与语言学组成的交叉学科。Stibbe(2015)认为“生态语言学就是对造成生态破坏的语言形式进行批判,并协助寻找新的语言形式的学科,目的是激励人们保护自然环境”(Stibbe,2015:1)。他将生态话语细分为破坏性、模糊性以及有益性话语,呼吁人们使用有利于维护生态的有益性话语,抵制危害生态的破坏性话语。当前,大多语言学家遵循着两种研究模式:第一种是“豪根模式”,这种模式的语言学家将语言看作自然界中的自然生物,将语言环境视作语言的生存与使用环境;另一种是“韩礼德模式”,该模式强调语言学者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维护自然界的发展。
生态语言学自传入中国以来,便引起了国内许多语言学者的关注。随着生态语言学逐渐被了解,国内语言学家提出了新的分析模式,例如,何伟与魏榕(2017)提出了国际生态话语的概念,还提出了适合分析国际生态话语的及物性分析模式。何伟和魏榕等国内生态语言学家结合中国语境所提出的分析模式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
三、《中国日报》中有关中国援助他国抗疫报道的
国际生态话语分析
(一)分析框架
为了体现国际生态话语的特征,何伟和魏榕(2017)重新讨论了系统功能语法中及物性的参与者角色系统以及过程系统,她根据国际生态系统中的生命因子和非生命因子,将参与者分为“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以展现参与者角色在国际生态系统中的意义。何伟和魏榕(2017)又根据过程系统中动词包含的不同的生态意义以及“和而不同,互爱互利”的生态哲学观,将及物性的原有过程进一步细化为有益性过程、中性过程以及破坏性过程。接下来,本文将基于该分析模式对选自《中国日报》的语料进行分析。
(二)基于该模式下的生态话语分析
物质过程分析:
物质过程指的是“做”一件事与事件“发生”的过程。基于“和而不同,互爱互利”的观点,何伟和魏榕(2017)将动作过程细化为有益性、中性和破坏性三种类别。
1.Chinese medics at front line of treating COVID-19 patients share experience with Italian peers. (《中国日报》 2020年4月11日)
例1是描述中国赴意的医护人员将其治疗经验与意大利的医务工作者分享的动作小句。小句中的动作过程是“share”,该动作过程的语义配置为“施事者——人类生命群体参与者+动作过程(share)+受事——人类生命群体参与者”。体现了新闻人赞成在接到意大利请求援助的讯号后,中国医护人员立刻远赴意大利将救治新冠病人的宝贵经验与国际友人分享的这一善举,向国内外读者传递着中国应与其他国家守望相助,中国人民应与其他国家人民互帮互助,共克艰难时刻的理念。新闻人选择“peer”而不是“medics”去描写受施对象,也可表现中国医护人员援助他国的真心。该小句符合“和而不同,互爱互利”的观点,属于有益性动作过程。
2.日本疫情发生后,马云又第一时间向日本捐赠了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中国日报》 2020年5月29日)
小句2中“捐赠”这个动作过程的语义配置是“施事者——人类生命群体参与者+动作过程(捐赠)+受事——人类生命群体参与者”。体现了中国新闻人支持国内企业家马云在了解日本疫情开始扩散后,第一时间向日本输送了大量的防疫物资的行为。该小句同时也让读者了解到其他国家在中国抗疫初期对中国“投我以木桃”的善举,可以换来中国“报之以琼瑶”的真情。该句传递着中国人民应继续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观点,符合本文的生态哲学观,属于有益性动作过程。
交流过程分析:
在交流过程中,其囊括的信息可以划分为传递积极信息的有益性过程、传达消极内容的破坏性过程以及显示中立态度的中性过程。
3.Vucic said in a welcome address that the Chinese experts’ help is of “immense importance,” and the medical aid is “life-saving.”... We wish to show respect to people that managed to beat the biggest enemy of today’s world, the COVID-19,” he said. (《中国日报》 2020年3月22日)
“Said”为例3中的交流过程,该过程的语义配置为“交流方——人类生命群体参与者+交流过程(said)+交流内容”。该小句表达了塞尔维亚总统,Vucic,对中国医疗队真挚的感谢之情和与中国携手攻克疫情的决心。新闻人在该句中使用的直接引语增强了该新闻语篇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将塞尔维亚总统的感谢与尊重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同时也让国内外读者深刻地明白,中国政府与医疗队伍用他们的无私付出协助塞尔维亚人民控制疫情,换来了塞尔维亚政府与人民的合作的真心。这段话也让读者们明白唯有更加无私、协调的国际合作,才能克服疫情,为人民们带来真正的和谐共生。该小句有助于构建健康的国际生态关系,为有益性交流过程。
4.“我们要坚持以民为本、生命至上……支持各国科学家们开展病毒源头和传播途径的全球科学研究。”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对于各国加强合作、合力抗击疫情提出了具体建议。(《中国日报》 2020年5月18日)
例4中的交流过程为“提出”,语义配置为“交流方——人类生命群体参与者+交流过程(提出)+交流内容”。该小句显露了习近平主席积极奉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抗疫提出可行的具体措施,愿意在国际合作中奉献中国力量。新闻人用直接引语的方式使读者更加了解中国领导人的责任心与中国的大国担当,使读者明白中国政府对于国内疫情的防控是严格落实,绝不松懈。中国也绝不仅仅在自扫门前雪,而是力所能及地去援助他国抗疫,愿为饱受病毒折磨的其他国家人民奉献国内医疗成果。
心理过程分析:
心理过程指的是参与者如何“想”他们源于客观世界的经历的过程。根据参与者心理活动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可将其心理过程分为有益性、中性和破坏性心理过程。
5.We believe it’s a fight of the whole world against the virus...selfish political calculations and gains.(《中国日报》 2020年4月20日)
例5中的心理过程是“believe”,是表达该小句中“We”有关于认知的心理过程。该句的语义配置为“认知者——人类生命个体参与者+心理过程( believe) +现象”。该句体现了中国人民坚定地相信,在这个全世界人民需要团结一心的时刻,中国始终愿意与他国人民携手攻克疫情大关,坚决抵制因私心而参与那些给世界人民带来无休止痛苦的政治博弈。该句向国内外讀者传递着中国政府及人民积极奉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并告诉其他国家人民应与中国一同维护健康的国际生态,该小句为有益性心理过程。
四、结论
经过对相关语料的分析后发现,作为中国的主流新闻媒体,《中国日报》不论是面向国内读者的中文版,还是面向海外读者的英文版,其相关报道都积极地奉行着“和而不同,互爱互利”的观点。其新闻报道不仅帮助国内读者理解健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含义,让他们明白中国的奉献可以赢得他国的尊重,也鼓励中国同胞以及海外读者为健康的国际生态系统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唯有携手共进,才能推进国际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Stibbe, A. Ecolinguistics: Language, Ecology and the Stories We Live By [M]. London: Routledge, 2015.
[2]何伟,魏榕.国际生态话语之及物性分析模式构建[J].现代外语,2017,(5):579-607.
[3]何伟,魏榕.国际生态话语的内涵及研究路向[J].外语研究,2017,(5):18-24.
作者简介:
李凌晨,女,湖北宜昌人,研究生,研究方向:语篇分析。
刘景霞,女,河南南阳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