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2020-09-10徐娇玲
【摘要】 现代社会中,日语专业的人才竞争愈发激烈,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培养知识型人才,而是培育精英型的创新人才。教育部规定,应用型商务日语人才应当在打好日语文化知识基础的同时,能够熟练掌握使用日语外交的能力,并有一定程度的商务常识。而当下在培养日语人才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如日语教师不能为学生提供有关商务知识的教授和指导工作、学校开设的商务日语课程不能满足实际的市场需求、学生不能找到权威的商务日语教材资料等。因此,日语学生不能将理论和实际相融合,限制了自身在商务日语上的进步空间。对此,日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课堂的中心点,将授课的精力主要放在商务交际的内容上,用创新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带来精彩纷呈的课堂。本文介绍了有关培养应用型商务日语人才的多种途径和方法,探究适合培养商务日语人才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8-0089-02
应用型商务日语人才应当能够正确使用日语与人进行交际,并能以日语作为载体熟练地处理商务信息、运行商业业务。日语学院应该认识到目前学院内部存在的授课模式、教师专业素质、提供的教材具有一些弊端。在准确分析这些弊端问题后,学院应当针对性地建立起一套培养应用型商务日语人才的模式,这样才能使日语学生不至于偏重文化知识,而忽视商业性的常识,在日后工作和交际中处于下风的不利位置。目前的国际形势呈现出互相交融发展趋向,中日两国互为贸易合作伙伴。在贸易增长、企业交流的现实需求下,懂得商务的日语人才成为人才招聘市场中的赢家。学校、教师和日语学院重视商务日语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将会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工作实践经验,在为企业翻译交流时也会面对更少的阻力,在未来踏入社会时获得高薪就职的机遇。
一、选拔并培训具有商务日语教授能力的教师
目前日语学院中并不缺少能力及专业素质高的日语教师,但这些教师所修的专业偏重于文学方面,为学生上课也只会讲授有关字词方面的文化基础知识,对商务日语内容的涉及少之又少。教授商务日语课程的教师应当自身具有一定的在日企工作过的经验,能够将日企的文化和精神融进入课堂传授给学生,而并非只拿着一本日语教材和网上搜罗的浅显企业文化资料,直接开始课堂的讲授工作。如有日企工作经验的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只向学生简单介绍日企中的职位称呼和等级制度等基本信息,还应该教授学生一些在日企中生存的“潜规则”,如应当时刻保持谦虚学习的态度进行工作,在工作学习的进度上不能过于落后,否则会被认为是没有上进心,但也不能过于超前惹人注目。中庸的生存之道在日企文化中也有它自身的体现。
学校还应当对教授商务日语课程的日语教师开展培训工作,在一定的周期时间内让商务日语教师去名校感受教学氛围,或参加商务日语课程的培训进修班,将会使日语教师在不断学习和借鉴参考中提升自己的商务日语教学水平,强化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只有教授商务日语课程的教师本身的专业素质过硬,学生才能从教师身上学习到实用的干货知识,而不会有盲目跟从非专业教辅知识的情况发生。除此之外,学校也应当不吝啬金钱,高价招收优秀的商务日语人才,为本校的人才库增添新鲜的血液。
二、转变日语教学理念,形成新的教学成果评价体系
应用型商务日语人才的培养主要以应用为中心,要求日语人才能够使用自己所学到的日语知识,为企业交流进行及时的服务。日语人才在掌握熟练交流的能力之余,还需要学会在商业中迂回的谈判技巧和商务术语的灵活运用。因此,日语教师在上商务日语的课程时,不能围绕日语的基本文化知识进行教授,而应当多建设具有商务情境的谈话环境,为学生提供实践运用日语进行商务交流的场所。商务日语教师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导位置,会让学生在自我体验实践中明白自己的薄弱环节和缺失的商务日语知识,将学习的重心转移至商务日语而非文学日语上,实现商务日语课程的教学目标。
为更加完善地完成商务日语教学理念的转变,日语教师应当摒弃过去以分数为考核的成绩评价体系,创建以实践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如传统的结课方式是教师发放试卷和书面作业,依据学生提交的纸质作业给出对应的分数,并计入最后的成绩。在转变教学理念后,日语教师应当以学生在商务日语交流实践中的表现作为考核标准。在实践中表现良好的学生,必定是对商务日语有一定深度了解的,其表现出的不畏惧理论束缚、敢于创新的精神正是目前高等教育所需人才的品质。通过该评价体系考核的日语人才,十分契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标准。
三、优化商务日语课程内容,注重实用性
由于所处地域和历史文化的不同,日企与国企的文化差异和工作要求也有其不相似之处。目前的大学生虽已掌握基本的交际能力,但面对跨国的文化交流依旧有力不从心之处,表现在对于日本礼仪文化、日企工作文化的不熟悉等方面之上。对此,教师应当改善传统的教授日语语言知识的授课内容,在讲解完日语词汇和语法后增添商务知识的内容,这样能够使学生在未来进入日企工作后不至于落入疲于应付人际关系的尴尬境地。
日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融入日本企业中常识性的文化内容和礼仪教授。如在进入日企后,必须长期保持有礼貌的工作态度,早晨进入公司后要问早上好;完成自己的工作后下班前要对同事们说“辛苦了”;在和职位比自己高的前辈谈话时,称呼一定要带上敬语;自己的衣着形象代表了公司表现出的形象,因此上班一定要衣装整洁;在交代任务时若有疑问,不能埋藏于心中,而是细心询问,避免工作时出现失误。日企中老板不会因为错误而苛待员工,但员工在出现错误后有隐瞒和蒙混过关的心理,是绝对不能被容忍的。
日語教师将这些企业文化和待人接物的礼仪渗透进课堂,将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对于日本文化的感性认知,为学生未来进入日企铺垫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事时不至于失去处理的分寸感。在商务日语课程中加入日企文化内容的教授,有利于培养应用型商务日语人才迅速成长。
四、创造商务日语实践机会,带动日语人才成长
当今社会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较大,由于出生在较为单纯的环境之中,这样的大学生只能在学校中找到年龄相仿的朋友,难以在生活中接触到同龄人。同时,父母的溺爱和照顾使其不能独立自主地解决生活问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也较为薄弱。
学校应当考虑到目前大学生的现状和其胆小避世、难以应付社会交际的性格特质,为商务日语专业的学生提供生活中的实践机会,如让学生进行日语方面的比赛、让学生进入日企感受文化氛围等。职场即战场,需要新人以饱满昂扬的姿态进行各项工作,这些实践机会能够让学生在面对各种突发情况之时找出相对应的措施、依靠自身力量处理麻烦的状况,为日后进入日企积攒能量和经验。日企的要求标准和规章制度都十分严格,需要工作者具备耐心和细心对待每一件小事。同时,学校需要注意这些活动应该安排在学生的课余时间,不能与商务日语课程的时间有冲突。
五、教师改进授课模式,促进学生对日企知识的吸收
商务日语的授课内容为日企文化和日本社会的风俗,只依靠日语教师的言语讲解,不能将其较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要将抽象的文化氛围和日企工作理念化为具体实在的感受,需要日语教师以多媒体的手段,为学生展示日本的图片和音像资料,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日企文化知识。日语教师在上课时可以为学生播放日剧,通过日剧中表现的日常工作氛围加深学生对日本职场的印象。
如通过观看《校阅女孩河野悦子》一剧,学生可以从主角对于工作认真积极的态度中学习到,无论手中从事的工作是否是自己当初想要的,都应该以十二分的热情和信心对待。而主角未校对出封面作者名字的错误,致使刊印出的书籍都变为废料,也未曾想过逃避,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所有的书籍都贴上正确的标签。这样敢于承担责任的工作精神将会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懂得日企所欣赏的职场工作态度是严谨和认真。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分组讨论日企文化与本国文化的不同之处,自由而宽松的课堂环境会引起学生对学习商务日语的兴趣,大大提升了课堂的参与程度。
六、结束语
培养应用型商务日语人才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学校应当积极联系社会各界,为商务日语专业的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实践工作机会,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锻炼中有长足的进步。商务日语教师应当转变自身传统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带来有关日企文化和日本礼仪的教授讲解。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应当更偏重于实践和应用,这样才能适应当今人才市场对于商务日语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在未来的竞争中有更多的机会挑选自己心仪的企业。不可否认的是,在培养应用型商务日语人才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这需要日语教师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以创新的眼光、发展的视角探索商务日语的授课模式。
参考文献:
[1]佟玲.商务日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5,(06).
[2]李贺,刘月学,叶雪凌,王春夏,李天来,冯辉.园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
[3]李凌云.大学日语教学转换课程建设调查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4]李爱文.中国商务日语教育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展望[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04).
[5]王蕾,王秀丽.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6]李曼丽.用历史解读CDIO及其应用前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05).
[7]张玉平,秦惠洁,黄振宝.浅谈研究型大学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03).
作者簡介:
徐娇玲,女,汉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讲师,硕士学位,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日本文学、日本语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