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事件类新闻中态度资源对比研究
2018-12-12王聪聪潘江欣
王聪聪 潘江欣
摘 要:从评价理论的视角,对比分析了《中国日报》与英国媒体BBC对于原腾讯主管、原阿里巴巴副总裁刘春宁贪腐一案的相关报道。通过对中西方媒体针对同一事件所撰写的事件类新闻中的态度系统的分析,有如下结论:中英文报道的篇章结构和事实顺序的安排上存在差异;语篇中所使用的评价手段及评价的主要对象不尽相同。
关键词:《中国日报》;BBC;事件新闻;态度系统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9-0075-04
自“一带一路”倡议被提出以来,中国借助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努力寻求共商、共建、共享的互利合作模式。这种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在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下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这种政治经济背景下,中国企业形象的构建对相关意识形态的传播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的形塑离不开话语,因为话语是建构意义与关系的媒介[1]。企业形象在受众的认知及评价中的传播又离不开媒介话语,因为媒介所制造的话语是意识传播和受众解读最直观的载体之一[2]。本文通过对跨文化语篇中形象建构的对比研究,探讨中西主流媒体是如何通过话语对同一事件作解读的,揭示其对同一事件所涉及的利益相关方所持态度是否存在异同。
一、事件新闻
事件新闻是指以某个独立的新闻事件,如灾难、政治暴力、犯罪、经济衰败等,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此类新闻包括大量动态消息、现场特写(新闻素描)等,采取的是直白式描述手法,好像报道者就在事发现场[3]。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还可进一步分为突发性事件和可预见性事件。本文所选文本是中西主流媒体对原腾讯主管、原阿里巴巴副总裁刘春宁贪腐一案的相关报道,属于突发性事件新闻。该事件横跨腾讯和阿里巴巴两家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涉事人员被批捕之后,在国内和国际社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国内媒体《中国日报》、国际媒体BBC都对该事件做了详实的报道。
尽管事件新闻的目的是揭示客观直白的事实,但报道者的态度、观点和立场做不到完全“中立”和“客观”,其篇章结构的安排及选词用词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国外的学者Bell[4]、Fairclough[5]、White[6]等对这方面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国内研究新闻语篇的学者主要有王宗炎[7]、齐沪扬[8]、李元授[9]、王振华等。
二、态度系统
态度系统是评价理论的一个次系统。评价理论是Martin于20世纪90年代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功能发展而来,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Martin & Rose认为“评价理论是关于评价的——即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10]。它包含三个次系统,除态度系统之外,还有介入系统和级差系统。三个次系统中,态度系统处于中心地位。每个次系统又有各自的子系统,具体框架如下图所示。
因篇幅有限,介入资源及极差资源分布的异同须另辟文研究,在此不纳为研究范围。本文仅研究各媒体对刘春宁事件报道中的态度资源分布及异同,以期窥视中西主流媒体对同一事件所持态度的异同,并进一步揭示其异同背后的深层原因。Martin & White认为态度是表达情感的方法。在语篇研究中,对态度资源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语篇中所含的情感,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隐形的还是显性的,从词汇、句法层面上将其揭示出来,并试图从文化背景与意识形态方面分析原因。如上图所示,态度系统包含情感、判断、鉴赏三个次系统。
情感指人们内心流露出来的感性表达,是一种情感反应,一般通过心理过程、关系过程和某些表示态度的词汇来体现,包括品质、过程和评注。如下列例子中,《人民日报》评论员用“温暖人心的”这一性质词语完成了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评论。
例1:如今,这一温暖人心的论断已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
判断指依据不同的准则对被评价者的行为举止进行正面或负面的评价,包含两个方面:社会认同和社会制裁。社会认同的正面或负面含义受到道德上的褒扬或贬抑,社会制裁的正面或负面含义在法律层面上受到表扬或谴责[12]。如下列例子中,《钱江晚报》评论员通过对保育员动作的描写,对保育员做出了负面社会制裁的评注。
例2:面对这样弱小无助的生命,保育员一次次将疑似芥末涂在小孩嘴巴上,下狠劲地推搡孩子,看不出有任何恻隐之心。
鉴赏是评价者运用美学的价值观念,对被评价者(文本、行为或自然现象)做出的评价,包含三个方面:反应、构成、价值。如下例中,《人民日报》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做出了“绵长的”和“璀璨的”感叹,属于价值鉴赏。
例3:唯有如此绵长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才能孕育出处乱不惊的大国复兴。
本文基于态度系统的框架,对中外事件新闻中的态度资源,即情感、判断、和鉴赏资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试图找出中外主流媒体对刘春宁事件态度的差异性。
三、事件类新闻分析
(一)《中国日报》相關报道的态度系统分析
《中国日报》对刘春宁贪腐一案的报道共计13段,39个小句。作者首先通过对该篇报道每句话的信息出发点做了分类与统计,发现此篇报道撰写者对刘春宁事件所涉及利益相关方(刘春宁、阿里巴巴、腾讯、互联网行业等)在小句的主位选择上有如下分布。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中国日报》中充当主位的主语共39个,大致可以分为五类:刘春宁、阿里巴巴、腾讯、互联网行业、其他(指对该事件评论的人士,在此不作为研究重点),其中以刘春宁和阿里巴巴做主语的小句最多,分别为13次和11次。纵观整个语篇,我们可以发现前5段的主要内容是阿里巴巴方面对刘春宁事件的概述及态度;第6段和第7段是腾讯方面对贪腐事件所采取的措施;8到12段是对刘春宁事件是否会对阿里巴巴造成影响进行了各方的综述;13段由点及面,指出来刘春宁事件不是个案,表明中国互联网行业,如百度等,对贪腐事件的强硬态度。从篇章结构分析上来看,《中国日报》将重心放在了阿里巴巴对该事件的态度及该事件对阿里巴巴的影响上。
作者进一步对该篇报道的态度资源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国日报》该篇报道评价的主要对象是“阿里巴巴”“刘春宁”“腾讯”和“互联网行业”。评价手段都是判断意义上的评价,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对于阿里巴巴的评价,社会制裁有4处,社会认同有7处。其中正面的社会制裁评价有1处,强调阿里巴巴与刘春宁贪腐案件无任何关系;其他3处均是负面意义的评价,《中国日报》将刘春宁事件定义为“scandal”(丑闻),暗示了该事件中所涉及的相关人员及公司的诚实程度和伦理观念值得怀疑,这一带有贬义的用词在外文报道中是没有的,外文报道所用词汇是“case”(事件),是一个中性词汇。
例1:
a.The scandal comes [as] Alibaba Pictures ramps up efforts to expand its presence in the movie industry. (China Daily)
b.Alibaba confirmed to the Reuters news agency that Mr Liu was detained, but the case was "related to his time at Tencent and has nothing to do with Alibaba". (BBC)
对于阿里巴巴社会认同意义上的评价,均是正面。不论是对刘春宁提出法律援助,或是刘春宁事件后公司的正常运转、进军电影产业、对相关企业的强势收购,阿里巴巴均展示了其令人信服和叹服的运营能力和正面形象。
对于刘春宁的评价,社会制裁意义上的有7出,均是负面评价,《中国日报》此方面的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其贪腐行为对相关联企业及社会的负面影响上,使读者对其诚实度及伦理观念产生怀疑。社会认同意义上的评价共有6处,其中4处正面,2处负面。正面的社会认同评价主要是对刘春宁个人能力上的评价,因为他进入阿里巴巴后,担任了阿里巴巴数字娱乐事业群总裁及公司的执行董事,证明其业务能力是卓越的;负面的社会认同评价则是相关专业人士对其工作能力其权限的质疑。
《中国日报》对腾讯的评价只有4处,均是社会制裁意义上的评价,2处正面意义,2处负面意义。正面意义的评价指出腾讯方面对刘春宁事件的强硬态度,在查出贪腐事件后,立即通知了警方,显示了其正直不阿的形象;另一方面,“scandal”(丑闻)一词又是对其正面形象的挑战与质疑,属于负面评价。
对该事件的报道,《中国日报》最后以互联网整个行业对贪腐行为的调查及整顿结文,对该行为评论员均是正面意义上的社会裁决评价,表明了其对互联网行业正直化、透明化行为的褒扬,试图重塑读者对互联网行业的信心,这也与《中国日报》评论员将篇幅及评价重心放在阿里巴巴公司上不谋而合。
(二)BBC相关报道的态度系统分析
对同一事件的外媒报道篇幅上只有《中国日报》的一半。正文共计11段,19个小句,主语有19个,包含四类:腾讯、阿里巴巴、刘春宁和中国政府。整篇报道的主位分布如表3所示。
该篇报道的内容框架为:1到5段是腾讯在中国政府反腐环境下采取的反腐措施及态度;6到9段是对阿里巴巴及腾讯的简介,并点出阿里巴巴一方对该事件的态度;10到11段简要介绍了中国政府的反腐政策及其力度和成效。从篇幅安排上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外媒将报道重心放在了“反腐”这一关键词上,刘春宁事件只是其中所取得成果之一,而中方主流媒体的重心则是事件本身对相关联公司及行业的影响。
从上表可以看出,对于腾讯的评价,外媒着墨较多,共有8处,社会制裁评价和社会认同评价各有4处。社会制裁意义上的评价主要是负面的,因刘春宁事件公司正直诚实的形象受到质疑;社会认同意义上的评价主要是正面的,是對其公司的整体实力及发展势头的肯定。
外媒对阿里巴巴的评价仅有2处,正面意义的社会制裁评价和社会认同评价各一处。对刘春宁个人的评价也仅有两处,社会制裁评价和社会认同评价各一处,均是负面的,使得读者对其诚实度及可信赖度产生怀疑,因其跳槽到原所属公司的竞争对手处任职。这和中媒对阿里巴巴的11处评价、对刘春宁的13处评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次印证了中外媒体对同一事件的评价重心是存在差异性的。
外媒报道中,中国政府作为小句主语共出现了三次,对其评价均是正面意义的社会制裁评价,这说明外媒对于中国政府打击腐败行为持正面态度,给予正面的评价。此处外媒以中国政府的反腐政策结尾,与中媒以互联网行业的反腐行为结尾,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呼应了对两篇文章篇章结构分析后所做的论断。
例2:
a.The scandal is not the first time that Chinese Internet giants conducted internal probes to tackle wrongdoings in their companies. (China Daily)
b.China's anti-corruption crackdown has targeted both government officials as well as company executives with many being taken into custody. (BBC)
四、结语
通过分析中外主流媒体对刘春宁贪腐事件的报道,作者有如下结论:
1.中外主流媒体在篇章结构安排上存在差异,中方着重于对事件本身的影响进行阐述和报道,外方则侧重于对事件本身所折射的社会政治等因素进行阐述和报道。
2.中外主流媒体报道的主题及目的有差异性,中方旨在宣称阿里巴巴未受到刘春宁事件的影响,点明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方向是积极正面的,积极重塑读者对该行业的信心;而外方旨在以刘春宁事件为引子,点明中国此时的大环境——反腐热潮。且较之阿里巴巴,外方似乎对腾讯的实力及未来发展更为有信心。
3.中外主流媒体报道中态度资源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性,中方的态度资源集中在对事件所涉及的所有关联方(阿里巴巴、腾讯、刘春宁、互联网行业)的正面或负面评价,而外方的评价主要针对事件的源头,即“腾讯”,及事件背后的大环境,即“中国政府”。
语言本身是主观的。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各个媒体会选择不同的词语、语篇策略,这就造成了解释上的差异,即语言使用者主观上偏向什么的差异。媒介话语在很多读者看来是对事件较客观的评论,但通过本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中西主流媒体在报道同一事件时各有侧重点,哪一篇更客观一些,这个很难有定论。但作者希望读者在读此类事件类新闻时,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事件本身。
参考文献:
〔1〕约翰·德赖泽克.地球政治学:环境话语[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2〕孙发友,陈旭光.“一带一路”话语的媒介生产与国家形象建构[J].西南民族大学學报(人文社科版),2016,(11):163-167.
〔3〕王振华.“硬新闻”的态度研究:“评价系统”应用研究之二[J].外语教学,2004,(05):31-36.
〔4〕Bell , A. The Language of News Media [M]. Blackwell, 1991.
〔5〕Faiclough, N. Critical Discourse: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M].London& New York: Longman , 1995.
〔6〕White, P. R. R. Telling Media Tales: the News Story as Rhetoric [D]. (Chapter3)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ydney, 1998.
〔7〕王宗炎.在英美报纸新闻标题背后——英汉语用学比较[J].英语世界,1992,(03).
〔8〕齐沪扬.传播语言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9〕李元授,白丁.新闻语言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10〕Martin J. R. & Rose, D.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 [M].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03: 23.
〔11〕Martin, J. R. & White,P. R.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38.
〔12〕Martin, J. R. Beyond ex change: Appraisal systems in English [A].In S. Hunston and G. Thompson (eds) . Evaluation in Text: Authorial Stance an 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142-175.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