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2020-09-10黄瑞
黄瑞
【摘 要】新时期大学生面临学习、就业等多种压力,各类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和突出,近年来,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逐渐增多,引发了社会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广泛关注。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辅导或干预更是新时代教育界关注的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建设,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7.040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的人际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发了诸多的心理问题等。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及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生活和发展的保证,心理素质可以说是衡量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开展针对性的教育能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品质,加强大学生情绪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促进学生成才必须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社会处于不断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种冲突表现更为明显,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活跃。形势的变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学习、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滋生出多种消极情绪。因此,为促进大学生成才,迫切需要对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属于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心理健康属于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分析
1.环境不适应以及沉迷网络导致的心理障碍。每到新生入学老生开学时,会有许多同学表现出不适应学校环境的情况,对于习惯父母呵护的新生来说,自理能力差过于依靠父母是他们的通病,使他们不善于处理个人事务,不知道如何化解人际纠纷,导致消极怠慢的生活态度。有些同学甚至以沉迷网络游戏,然而五花八门的电脑游戏、手机软件、聊天工具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无节制的时间和精力被持续用在电脑和手机上的游戏、聊天和浏览,混淆了网络、生活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容易对网络产生依赖感,因而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会产生厌学、心理异常、兴趣丧失等心理健康障碍。
2.学业与就业压力大与社会转型导致的心理障碍。由于教学方法的转变以至于学生进入大学后不懂得如何切换,最终导致缺乏学习动力,成绩不理想,产生厌学、焦虑、抑郁、身心疲惫等心理健康障碍。进入高年级以及面临毕业还要准备各种资格证书考试如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同时还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父母的高期望值,会出现焦躁、紧张、恐慌、失眠、神经衰弱等情况。我国正处社会转型期,受到后现代主义等趋势与思潮的猛烈冲击,新的调适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负面效应。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价值取向多元化、人际关系复杂化、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和社会竞争的非市场因素,都易使大学生自卑自怜、固步自封、自暴自弃,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3.人际关系不良与情感问题导致的心理障碍。新生进入大学与陌生同学打交道,大部分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变得不善于表现自己,更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苦与乐,会阻碍他们良好人际圈的形成,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在亲情方面,某些离异家庭或单亲家庭会影响子女的健康发展,导致学生沉默寡言的性格;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易让子女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学生性格孤僻、思想极端、不愿与家长沟通。大学生情感丰富富于幻想,但在爱情路上却容易跌倒,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感问题,有许多同学会因为攀比心理、逆反心理等异常心态与异性交往,在恋爱过程中双方产生矛盾时没有采取合适的办法解决,容易引发矛盾,严重的还会引起人身伤害事件。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高校虽然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但大多流于表面,形势化,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长期化的开展。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软硬件投入不足。
2.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学校虽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有的挂靠,有的隶属于学院,有的则相对独立,其结果是职责模糊、责任分散。有些高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心理咨询中心的事情,与其他部门没有任何关系。对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来说,除了要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活动和心理咨询工作外,还要承担大量的行政事务,角色定位不清晰。在完善危机预防与干预服务系统时有待改善与加强。
3.师资队伍的敬业精神和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不齐,缺乏专业化,专任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投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系统性、专业性和连贯性,一线辅导员更多的担任“消防员”的角色,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教育方法和形式上,手段落后,方法单一,缺乏对重点群体心理危机干预的主动介入疏导;在体制机制方面,缺少一整套稳固且长效的心理问题排查、心理异常学生监管、异常情况报告、心理危机干预、跟踪、评估的工作机制。
四、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路径探索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与时俱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工程浩大的系統工程,做好这项工程,首先是转变观念,加强心理咨询师师资队伍建设。高校领导、心理健康教师及其他相关从业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需进一步深化,在理念上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服务的转变。与时俱进是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较为成熟的标志,学校要努力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形成学校、院系、学生三级心理教育网络,营造人人重视、关心、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2.搭建平台,强化引导,构建全员育人新格局。高校应根据学生发展现状搭建心理教育平台,有针对性地帮助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具体工作有:第一,定期开展座谈会,收集学生反馈的心理问题,结合问题开展相应的主题班会等活动,从而有针对性地排解学生的心理问题;第二,利用线上平台适时了解学生平时的状态,进行相应地心理健康引导和完善;第三,完善“校家医”联动机制,畅通三方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健全预防与干预体系,并通过平台整合心理咨询师、教师、家长、医院等群体资源,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能动性,从而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实现全员育人。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创新。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创新教学活动内容与形式,结合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和特点,开设情感、压力、人际交往等课程,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各高校应支持学生自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心理协会建设发展,积极联络建立校外心理健康服务和实践基地,借助社区及社会公益组织的力量,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实现自我成长。同时各高校通过校内校外双向实践,可以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与综合素质。
4.借助新媒体,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高校可以借助新媒体搭建心理健康教育交互平台传播心理知识,进行心理咨询与教学和成果反馈等。利用网络信息交互平台,有四个显著作用:第一,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广泛媒体学习资源;第二,可以利用微课、微动画等形式,将课堂教学搬至网络实现匿名互动,更加科学地实现心理问题的保密性和问题解决的有效性;第三,在平台设置专业心理咨询区、倾诉区与心理测试区等,引导学生在线进行心理测试,自主进行心理健康评估与调整;第四,建立网络心理档案与资料库,更加方便、严谨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高校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平台,构建多维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另外,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交互平台,让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发展性目标。
5.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基础和前提。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方法主要有三个:第一,高校应最低按照1︰4000比例聘用心理专业教师,并给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项目基金支持等优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调动其积极性;第二,高校应该定期组织、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培训,组织专业督导,建立档案库开展案例教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第三,班主任、辅导员和专业心理教师应相互合作,动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早识别并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宣传与教育常态化,做到首问负责要求。
参考文献
[1]骆颂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研究[J].心理健康教育,2017,1.
[2]于见伟.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7.
[3]王娜.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与长效机制[J].高教学刊2018,8.
[4]张丽荣.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高校辅导员,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