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 思想比较研究
2020-09-10董莹靖
【摘要】 孔子與亚里士多德对中西方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庸思想与中道思想都表达了一种保持适度和谐,一切都遵循一种适度原则的思想。二者思想有着共同之处,同时也具有各自的特色。孔子的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一种追求社会稳定的先验人性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更注重追求个人的自由。本文主要分析二者思想的异同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 中庸;中道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2-0060-03
一、中庸与中道的思想内容
(一)中庸思想
中庸最早出现在《论语·雍也》:“中庸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的解释目前最有说服力的是郭沫若的“射箭之中”和唐兰的“建旗立中”。射箭之中来源于古代六艺的“射”,箭射中了就表示达到了目的;建旗立中来源于对甲骨文的考证,“中”象征各部落结成联盟,从本质上来说二者都表明“中”就是不偏不倚。“庸”首次出现在《尚书·尧典》,较普遍的释义是“用”与“平常”。孔子首次将“中”与“庸”结合起来但并未做出释义。朱熹在《中庸章句》中做出了诠释:“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孔子认为人们的一切言行不能够与周礼相悖,在继承的同时提出中庸之道并将其作为道德实践的最高准则。在中庸之中还包含了度的概念,对于中正的点来说过度和不及所产生的效果都是一样的,孔子坚持适度为中,将所有的德性相互统一所产生的那一部分作为度,尽量避免过度与不及。孔子将“用中”与“致和”结合产生了一种新的范畴“中和”,儒家的天人合一将宇宙看作是和谐统一的整体,由此认为中庸的本质是根据宇宙是包含万物的,那么实现中庸的道路就是达到“中和”。孔子认为世间万物要在各自的位置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只有这样世间万物才能够正常运转而不被打破和谐。
(二)中道思想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思想的核心就是中道思想,他所说的“居间者”就是去头去尾的最中间的部分,“相对于我们的居间者”就是为了达到最中间的部分而产生的量。亚里士多德认为适中是一种美德,他认为人的感情和精神状态处于:不及、中间和过度这三种之中,只有中间才是一种德行,而过度和不及则是一种恶行。他将“中道”分为“相对中道”和“绝对中道”。绝对中道就是绝对的中间,是在一种没有争议的情况下产生的;相对中道是一种相对的中道,不太多也不太少,亚里士多德认为它是一种恰当而不是精确的中道,是一种相对的中道,要因人而异而做出不同的要求,总的来说中道就是在中间位置形成一种平衡、和谐的关系,适当和恰到好处,以及利益集团中的公平。在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哲学观中他认为成年人不应该有无节制的欲望,不应该有一切无益的享乐,他根据人的幸福介于神的幸福与物的幸福之间而将德行分为理智德行和伦理德行。
二、中庸、中道思想的比较
(一)中庸与中道的相同点
中庸与中道的“中”都代表着适度,这两种思想都在倡导一种保持适度和谐的状态,二者相对于没有原则的“折中主义”来说更加强调适度的原则并且有着非常强的原则性。中庸与中道是一种道德境界。在孔子看来,要达到最大化的隐恶扬善,只有使我们的情感、行为符合德行的准则,那么中庸之道就是这个准则。人们要依据中庸这种道德准则去进行具体的道德实践,只有把握好分寸与尺度才能够收到恰到好处的善的结果同时又求得一种最高善的品德。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是人们做事时必须严格符合的标准,不能感情用事。合乎理性的要求就是合乎中道,从而具有美德的中道行为就是合乎理性的行为。只有行为优良的人才能在合乎德行的现实活动中获得中道这一至善美德。德性作为中道,即为适中,中道是德性的特征,中道即是最高的善,是至高的道德境界,也是一种理想的追求。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都有着时中的思想。孔子认为“中”随着时间、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执中和时中是他认为能够达到中庸的方式。执中就是“叩其两端而竭之”,要站在对事物共同认识的基础之上。时中指人们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要根据时间、人物、事件的变化,尽量在这些庞杂的事情中做到中庸之道的道德标准。所以说中庸思想的核心在于审时度势,在事物的变化中求得中庸的智慧。对于时中亚里士多德也相似的论述,即相对中道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中道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尺度和标准来衡量,是随人随事、因地因时不断变化的。要在合适的时间地点对合适的对象做合适的事情。但是关于执中,亚里士多德区分了相对中道和绝对中道,指出人们要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避免过度与不及两个极端,尽量地向中道靠拢,最终实现善。
中庸与中道的时中思想可以得出二者都强调相对的而不是一成不变,在强调原则性的同时也强调灵活性。孔子的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都不是固化的理念和方法论而是因时因地因事灵活变动追求善。在追求至善和谐的过程中人们的具体道德实践要具有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变化而变化,不能够一味地固守僵化的模板,要采取合适的方式和态度去处理。所以说孔子的中庸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都具有辩证法思想。
(二)中庸与中道的差异
第一,政治观点与治国方略不同。春秋时期礼法崩毁社会极其不稳定,为了社会的繁荣稳定发展,孔子认为应该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提倡宗法制度,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数。孔子将中庸视为伦理之礼,孔子认为维系社会的重要纽带是家庭亲情,因此更提倡以德治人。希腊的政治军事由盛转衰,同样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亚里士多德倡导建立中产阶级执政的社会。他与孔子的相似在于都希望恢复以前的政治制度,所以他认为稳定社会维护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在于中产阶级要掌握一定的财富并且增大中产阶级的势力。亚里士多德认为巩固政治制度在于以法治人,他认为法治就是公民守法和公民所收之法律是得体的法律。由此可以得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提倡法治。
第二,两种思想内涵的德性论不同。孔子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庸思想,认为“中”是上天赋予人的一种本性德行,人们只要加强自我修养就会逐渐将这种本能的德行转换为一种现实的可塑的德行。孔子强调了中庸的人性与天性,时刻提醒人们要严格按照道德规范来进行从而实现中庸。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中道思想的至善论是要通过后天的培养而形成,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潜在的教育才能逐步形成,在他的中道观中关于人性的内容比较少,主要强调了一种后天习得的“学习的德性”。亚里士多德更加强调对中道这种作为德性的知识的寻求。
第三,两种思想存在着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的区别。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的,这种思想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孔子通过倡导人们对中庸之道的追求来保持社会的永恒稳定,提倡个人利益让步于整体利益,通过寻找社会、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平衡点从而实现社会的整体和谐,主要作用点在于整个社会。亚里士多德则是认为个人的幸福才是中道所追求的,将个人凌驾在社会之上,唤醒了民众追求自由民主的幸福生活但同时也增加了许多的社会矛盾。
三、中庸、中道思想存在异同之处的原因
(一)历史背景相似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为战,社会混乱动荡,西周的宗法礼乐制度破坏殆尽,旧的体制文化观念体系正在逐渐解体,孔子认为只有恢复了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才能够稳定社会。在当时,孔子提出的礼法制度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统一并且符合人民的要求,想要人民遵守礼制不仅要依靠人民的自觉还要求这种礼制易于接受并将其合理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孔子将他的仁政思想与礼法制度相结合最终产生了中庸。亚里士多德与孔子大致处于同一个社会动荡的时期,当时的马其顿王国逐步强大,希腊的政治经济军事逐渐衰落,最终马其顿取而代之,内忧外患以及新旧思想矛盾的交织的现状,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来弥补当时的缺陷以求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从而稳定社会发展生产以此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所以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应运而生。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一直以来就是男耕女织的小国寡民的经济制度,在这种经济环境之下产生的思想具有一种实用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脑心没有具体的划分,人心与天地之心连成一体,超脱不出自然,这就造成了中国人的一种动态的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孔子的中庸思想亦是如此,孔子的整个思想是以一种整体的体验式的思维方式存在的。而古希腊不同于中国,他们主要依靠海上经济和海外殖民来发展经济,在这种经济方式的影响下产生的思想就会较为自由奔放,所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以逻辑思维的分析方式来呈现。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主要在于培养有德性的人,在于人的实践活动的实现。亚里士多德的分析逻辑对人、事、物进行了范畴分析,以把握其内容和属性。
四、中庸、中道思想的现实意义
中庸与中道思想的产生是基于特定的年代,它们的产生为当时提供了一种寻求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二者在现代社会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哲学的角度看,中庸与中道思想为我国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一种理论上的指导作用,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期望达到真正的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稳定发展。从文化方面来看,我国正处于变革时期,民众对外来的渗透文化不假思索的全部接受,对于本国文化信仰程度不高,此时中庸与中道思想就为这种现象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中华文明从古至今,但其中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糟粕,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运用适度原则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扬弃。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在经济全球化愈来愈深的情况下,人们在注重社会整体发展的过程中也更加重視自身的发展,社会应当对个人发展提高重视,以期达到人们能够在合适的场合做合适的事情,充分发挥“中”的作用。总之,我们要对中庸或者中道进行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去除糟粕,吸收合理的。用其合理的部分来为我们今天的个人美德、家庭美德、社会美德服务,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
五、结语
孔子的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是基于一种相似的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它们都讲求适度的原则,都包含了辩证法的思想,孔子与亚里士多德都有时中的思想,二者的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在各自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都不容忽视。尽管它们之间存在相似的地方,但是还是相互区别于对方,孔子的中庸思想更多的是强调整体性,主张社会本位,认为这是民众的一种道德义务;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则更多地强调个人的利益,主张个人本位,认为这是民众的一种权利。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M].张燕婴译注.中华书局,2007(重印).83.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Z].中华书局,1983.18.
[3]高诗兰.中庸与中道的伦理学审视[J].大众文艺,2018,(16):228-229.
[4]张超蕊.孔子“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比较研究[J].新西部,2018,(20):82-83.
[5]杨劼.“中庸”与“中道”: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之德性观的差异[J].理论界,2016,(07):98-103.
[6]熊友华,陈静文.中庸与中道——先秦儒家与亚里士多德伦理观之比较[J].文化发展论丛,2013,(03):211-226.
[7]蔡景行,弓克.孔子的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比较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1):58-59.
作者简介:
董莹靖,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广西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