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文白相间的语言特点
2020-09-10夏琳云
夏琳云
【摘要】 语言特色是一部文学作品文学特色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无论是在人物塑造,还是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都显示出了其独特的文学魅力。《三国演义》最为显著的一个语言特点就是文白相间,通过采用文白相间的语言艺术表达手法,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本文围绕《三国演义》文白相间的语言特点展开了分析探讨,探究《三国演义》的独特语言魅力,试图通过对《三国演义》文白相间语言特点的研究为文学鉴赏奠定更好的基础,为相关文艺创作提供更优的借鉴。
【关键词】 《三国演义》;文白相间;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2-0031-02
一、前言
《三国演义》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语言特色可概括为“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读《三国演义》,不仅仅是探究它的历史背景,更是了解它的人物、领略它的语言魅力。《三国演义》的流传,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被捧上了传统文化的至高圣殿。这一方面归功于它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生动形象的人物塑造,另一方面,则和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风格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研究《三国演义》文白相间的语言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二、《三国演义》文白相间的语言特色概述
文白相见的语言表达特色,即指文言文与白话文相间隔地出现。使用文白相间的语言表达手法,有利于使文章语言简练而又不至于过于深奥,既不像白话文那样过于通俗,也不像文言文那样过于深奥,使文章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三国演义》采用文白相间的语言表手法,使小说表达上雅俗共赏。《三国演义》使用的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将其概括为“文白相间”,在当时近于白话,使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体现了《三国演义》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突破与进步。由于《三国演义》是由讲史演化而来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保持了文言文的某些风格特色,但是作者并不仅仅是拘泥于翻抄史献,而是在吸收文言精华的基础上,使《三国演义》适当的通俗化,形成了一种半文半白的文体,达到了简洁明快、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由于最初是说话人的说话底本,再加上《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事件纷繁众多,时间跨度非常大,所以,整体上侧重于叙述,而描写部分比较简略,《三国演义》的叙述虽然也有很多以景写人、以事状情的精彩描写,但整体上来说粗线条描写的地方比较多。由于《三国演义》具有文白相间的语言特点,所以在描写人物对话时有声有色,人物对话语言极具个性又明白易懂。在舌战群儒一节中,人物对话都极具个性化,各有特色,读之声情并茂,其中最为突出的诸葛亮,言辞十分犀利,虽然势单力薄,但是却凭借自己的语言智慧驳倒众人,使东吴谋臣满面羞愧,无言以对。《三国演义》描写人物众多,除了人物性格各有特点以外,每个人物也有着不同的语言特点,例如张飞的话语往往鲁莽豪爽,而关羽的话语则常常表现出心高气盛。
三、《三国演义》文白相间的语言特点的研究意义
(一)《三国演义》语言特点的研究现状
要深入地研究《三国演义》文白相间的语言特点,那么就必须要对文言和古白话两大词汇系统差异进行系统性研究。学者在做此研究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查阅已有的研究成果,避免形成重复性的劳动。当前,我国学术界对于《三国演义》的语言特点的讨论,主要集中于三种说法:一种是“文言说”,一种是“白话说”,还有一种则是“文白相间说”。从某种观点的研究情况来看,文白相间说的支持者众多,可以说在三种观点当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但是,这种说法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要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和说明。既需要学者清楚文言和白话在理论上面的差异,也需要深入文本,对《三国演义》中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比重进行准确的探究说明。学者要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深入文本,参考、查阅大量资料,以充分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论点,显然当前我国学术界在《三国演义》文白相间的语言特点方面正是缺乏这种深入研究的精神,这方面的研究急需深入,才能够挖掘出更加有价值的内容。
(二)《三国演义》文白相间的语言特点的研究意义
《三国演义》使用半文半白的语言,形成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却又独具特色的语言艺术。在书中,作者描述了大量的惊心动魄的军事和政治斗争,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结合文白相间的语言表达,使得各个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及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跃然纸上,读者以文字进行欣赏,却能够带来视觉、听觉等各个感官的全面震撼。《三国演义》文白相间的语言特点,和他取得的艺术成就是分不开的,目前学界对于《三国演义》的研究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有待进一步深入。《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其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也受到了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迄今为止,学界已经有不少论著对《三国演义》的语言艺术进行了研究探讨,沈伯俊先生、柳士镇先生、王基先生等学者更是在这一研究方向做出了可喜成绩。
但是,从学界有关《三国演义》的研究来看,有关《三国演义》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就依然集中在其文学价值与史学价值方面,很多学术成果对《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进行了深入探讨,也有大量的学术论文进行了相关历史证据的考究,相比较而言,关于《三国演义》文白相间语言特色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这一方面的研究虽并不空白,但也显得十分薄弱。沈伯俊先生在《三国演义新探》一书中说道:“对于《三国演义》的语言特色,不少论著只是顺带涉及,而专门研究的论文却仅有一两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由此可见,《三国演义》的语言特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实际上,《三国演义》文白相间的语言特色不仅仅显示了其语言艺术成就,也对其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描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三国演义》文白相间的语言特色,既具有理论研究的价值,又有实践指导的重要意义。
四、《三国演义》文白相间语言特点的研究切入点
以下从几个角度对文白相间语言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不同的几个研究切入点:
(一)将“虚词”作为文白相间语言特色的考察对象
从学界有关《三国演义》文白相间语言特点的学术成果来看,将词汇尤其是虚词作为这种语言特色考察对象的,鲜有先例,因此将虚词作为《三国演义》文白相间语言特点的研究切入点,是十分新颖的,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三国演义》语言特色研究的不足。近些年来,学界关于《三国演义》文白相间语言特点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以虚词作为研究对象的更为少见,因此,除了能够体现学术的独创性以外,也能够为后面的《三国演义》语言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
(二)宏观把握《三国演义》文白相间的语言特色
从宏观角度对《三国演义》文白相间的语言特征进行把握,就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对三国演义文白相间的整体词汇面貌进行合理论述。对《三国演义》文本词汇的文言特色以及白话特色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再分别展开具体的分析。之所以说《三国演义》呈现出了文白相间的语言特点,是因为文本中文言文和白话文各自占据了大致相当的比重,两者相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国演义》语言艺术。《三国演义》的白话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现代汉语新词汇在《三国演义》文本当中都有渗透,大量的使用新词,例如使用与现代汉语语法相关地把字句、被字句的是《三国演义》白话特色的一个重要表现,在文中还出现了大量的口语词以及方言词汇;另一方面,和《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文本当中出现了比较少的生僻字。而三国演义的文言文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三国演义》文本当中依然大量沿用了文言词汇;另一方面,《三国演义》文本中的词语结构以单音词为主。
(三)微观把握《三国演义》文白相间的语言特色
除了从宏观方面把握三国演义文白相间的语言特色以外,为了使这种说法更加具备理论支撑,那么还需要从微观的方面对《三国演义》文白相间语言特色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对人称代词、语气助词以及指示代词等比较能够反映语言文白风貌的词汇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能够使得相关结论更加严谨。在《三国演义》当中,这些特定的词汇类型虽然大量吸收了现代汉语新词汇现象,但是其仍然以文言词为主体。在每一类词语中,文言词汇相比白话词都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比重,所以,文言词汇为主体的优势十分明显。随着时代变化发展,《三国演义》吸收了近现代汉语新生词汇,虽然其在总量上无法与文言词汇相比,但不得不承认,其也在一定程度改变了小说语言的词汇面貌,尤其是《三国演义》当中的动态助词“着”、“了”等的使用,更是大大加强了文本的白话特色。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在前人定性研究为主的基础上展开了定量研究和描述性研究,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演义》文白相间的语言面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三国演义文白相间的语言特色进行了阐述,并且最终得出《三国演义》以浅近文言词汇为主体、以古白话新生词汇为补充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張娟.“文不甚深”不可肤浅,“言不甚俗”不可庸俗——评新版《三国演义》的语言[J].山东文学,2017(08).
[2]董亚楠.论《三国演义》的语言特点[J].作家,2017(15).
[3]何林英.俗而不凡: 《三国演义》的语言特点新论[J].芒种,2017,(07).
[4]沈晓云.《三国演义》文白相间的语言特点[J].宁波大学,2017:17-19.
[5]王立民.雅俗共赏通行适用——论《三国演义》的语言[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17(01).
[6]陈文玉.《三国演义》语言艺术新探[J].艺术科技,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