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木雕文化的教育传承及路径研究
2020-09-10彭晓丹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浓缩着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文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意义重大。通过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来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主要途径。我国的“非遗”木雕文化涵盖了传统技艺、民族文化、道德精神,这其中又以东阳木雕为代表。本文就以对东阳木雕的保护与传承为例来探讨“非遗”木雕文化的传承及路径。
【关键词】 东阳木雕;教育传承;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J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2-0054-03
基金项目:1.2018年广东省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特色创新类):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与“非遗”技艺传承协同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批准号:2018GXJK323)。2.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高校哲学社科专项研究项目:文化自信语境下“非遗”传承与高职艺术专业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批准号:2019GXJK253)。
一、“非遗”东阳木雕教育传承意义
作为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东阳木雕”是“非遗”木雕文化的代表。对其深入研究,再次引起重视,对非遗文化尤其是木雕文化的传承具有重大意义。东阳木雕工艺历经世代相授,凝聚了工匠心血,沉淀了文化内涵,饱含了人文精神。代表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具有珍贵的教育价值,是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活教材”。承载着精神内涵和道德规范的东阳木雕文化使得下一代不仅拥有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也掌握了立身处世的“一技之长”。这种文化、技能的传承维也是东阳木雕得以延续、发展、繁荣的保障。
“非遗”东阳木雕教育传承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护和发展传统技艺
东阳木雕历经历朝历代能工巧匠的不断探索、创新、发展,形成了以平面浮雕为主,多层次、多样式浮雕为辅的雕刻技法,作品凝聚了高超的技艺呈现出高水平的审美意蕴和地方文化特色。
东阳木雕作品不仅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对器物功能的需求,也同时给人以审美享受,保证了实用性和审美性的有机统一。
比如,作为建筑木雕构建,既保证了单个构件功能,又使得各个部件相得益彰,更能和外部环境融为一体,呈现和谐之美,彰显“天人合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经东阳木雕构建装饰的建筑,结构精妙,细节生动,气势恢宏,端庄肃穆。东阳木雕技艺是工匠在一次又一次的艺术实践中对生活美的演绎,凝聚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东阳木雕文化得以传承的前提就要保护和传承东阳木雕雕刻技艺。
(二)培养道德规范
东阳木雕凝聚着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深受儒道文化浸染。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作品造型都传递着“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求同存异”“政通人和”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崇尚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是东阳木雕作品的特色。比如,东阳木雕重刀工,轻色彩。尽最大可能保留木材的天然纹理和色泽,形成朴素、自然的风格特色。传承木雕工艺的过程也对下一代为人处世的原则进行熏陶,每一位东阳木雕工匠在耳濡目染的实践中都会成就质朴、勤勉、踏实、善良的道德品质。东阳木雕文化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教授,更培养了人的道德品质。
(三)弘扬民族精神
东阳木雕作品的“美”不仅仅在造型,更在造型背后的“民族精神”。
东阳木雕造型、题材大多取自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人物大多是历史传说中的伟大人物,它表现了百折不挠、坚韧不拔、舍生取义、为国为民的中华民族精神。比如《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屈原》等,用高超的技艺塑造鲜活的造型,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二、“非遗”东阳木雕文化传承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市场化是最好的手段。东阳木雕的产业化就是典型的例子。对东阳木雕文化最好的傳承方式就是对制作工艺的规模化传授和对产品的精细化深加工,将产品进行有效的产业化经营,融入市场,走进千家万户,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木雕文化。
比如,东阳中国木雕城的成立,是东阳木雕文化和市场有机结合的典型实例。这是将东阳木雕传统制作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在继承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改良,既生产出了更具艺术内涵的作品,也使得东阳木雕的产量大幅增长,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每一件东阳木雕作品都是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结晶,东阳木雕的市场化潜移默化地起到了传播文化,提升人民艺术内涵的作用。东阳木雕的产业化满足市场的需求,市场的需求反过来促进东阳木雕产业化进程。东阳木雕传统手工工艺产业化既对传统文化起到了传承作用,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事业提供了思路。
随着东阳传统木雕文化产业不断深化,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1.首先是规模化、产业化的速度远远超出东阳木雕传统工艺技术人才的培养速度。产业化过程当中所需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亟待提高。2.其次是产品造型、制作工艺缺乏创新,新时代市场经济下不能独树一帜,可持续发展。
这些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东阳木雕传统工艺进行深入的教育传承,探索能够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够传承东阳木雕传统的精湛制作工艺,也能够在传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的经典作品。因此探索东阳木雕文化、技艺的教育传承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三、“非遗”东阳木雕文化教育传承策略
(一)地方高等职业学校对非遗文化传承的引领
高职院校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实践型、技术型人才,传承祖国优秀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实践性”和“文化性”天然地和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高度契合。因此,高职在“非遗”文化传承过程中应当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并且有着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
首先,强化高校非遗教育传承责任意识,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其次,在非遗文化传承过程中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反过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科建设。从现实状况上看,高等职业学校在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上有着独特的优势条件,应当发挥引领作用。
因此,东阳木雕文化的教育传承必须引起当地职业学校尤其是高等职业学校的关注,将其纳入学科建设,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为推动东阳木雕文化的进步和繁荣做好最基础的保障。
(二)开发系统的非遗专业课程
基于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要求,结合东阳木雕制作工艺和生产要求,制订具有地方特色的《东阳木雕专业教学大纲》,以此来规范专业教学的方向,开发系统的木雕非遗教材,如《传统木雕技法》《艺术设计》等,制定课程、专业建设实施方案。结合东阳当地木雕工厂的岗位需求,统计在职工匠、专家建议,根据学生学情、特点,制订系统的木雕文化、技艺传承教学实施方案,力争实现东阳木雕工艺专业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为东阳木雕专业建设奠定基础。
此外,还要在专业课程建设上下功夫。课程设计的理念要在“实践”和“理论”结合上做文章。要保证学生充分的实践时间,要让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能够在实践中结合理论,进行创新,自己设计出内涵丰富的木雕作品。并且考虑到木雕作品能够和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作品的内涵能够彰显地方特色文化,作品的制作工艺能够传承非遗技艺。通过教材的学习能够提升学生对木雕文化内涵、艺术水平的设计层次。
(三)教学方式上“传统师徒制”和“现代师徒制”相结合
学校教育的核心在于教师。诚然,非遗传统工艺的传承自然也离不开教师。以教师引领为核心的“传统师徒制”的传承模式能够将精湛的木雕制作工艺高效的传授给学生。东阳木雕文化产业化是培养新一代的创新型木雕的典范。2010年2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强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到2020年,在全国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100万名高级技师。”
这是从国家政策层面对非遗文化教育培养模式给出的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要密切靠业界工艺大师的传授。基于非遗文化的木雕技艺人才的培养必须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作用。学校可以将这些传承人引进学校,让他们作为学生导师。
在传统师徒教学模式下,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跟随师傅相处,进入到师傅的“名师工作室”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也能够把握市场动向。另一方面,在工作中获得师傅一言一行的悉心指导,在实践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技能。逐渐从助手的角色转变为独立的艺术设计者。将这种“实干精神”“工匠技艺”一代代传下去,为木雕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此外,借鉴“现代师徒制”,建立学校和社会、企业联合办学为框架的“教学+生产+市场”模式。根据学校教育特点、产业特点建立综合教育教学、理论实践、生产研发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基地。开展以面向市场的教育实践,师徒合作完成木雕作品的设计与创新。以大师工作室为主导,进行课程开发、教学研究、工艺创新来满足市场需求。积极搜集统计产品投入市场后的群众反馈,及时弥补产品的设计缺陷,不断对产品的功能、文化内涵、审美价值进行创新和完善。总之,要整合学校、社会、企业、政府资源,促进东阳木雕文化产业化的完善和发展。
(四)加大师资投入,培养“双师型”教师
东阳木雕传统手工工艺教育传承和市场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木雕文化传承教师应同时具备“科研”和“实践”能力,成为“双师型”教师。
东阳木雕文化产业化教育传承模式要求教师不仅仅要有精湛的木雕制作工艺,还需要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这就需要学校积极地打造一支水平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方面遴选出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前往国内知名艺术院校进行学习培训,提升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另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作为徒弟,向东阳木雕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学习精湛的传统木雕工艺。学校努力完善校企“双师制”模式,明确导师职责,校企共同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选拔、培养、任用、评价、奖励机制,形成“产研结合”的管理模式。
(五)东阳木雕文化纳入当地基础教育
将东阳木雕纳纳入当地基础教育,结合美术课程,开发“美育”校本教材,为东阳木雕人才培养提供人才保障。美育是艺术教育的核心,它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精神。将东阳木雕文化、技艺融入到学校基础教育中,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首先,生动活泼的东阳木雕文化丰富了美术课程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对东阳木雕丰富的造型、精湛的工艺有一个感性认识,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对传统手工工艺、文化产生兴趣。
其次,东阳木雕题材多样,大多题材取自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展现历史人物精神内涵,传递民族精神。学生通过东阳木雕了解祖国历史文化,增强了学生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此外,东阳木雕的地方文化特色,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感,强化了保护和发展家乡非遗文化、技艺的意识。比如,东阳市现阶段就有小学把木雕文化融入到学校美术课程中,结合学生的年龄、身体发育程度、认知水平开发设计了丰富的校本课程。学校进行着文化内涵和工艺技法的教学,周期性地开展了木雕作品创作、等比赛活动。为东阳木雕非遗文化、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做好了铺垫、储备了人才。
(六)在生活實践中传承“非遗”木雕文化
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根本任务是让非遗文化能够创造新的价值,顺应时代、市场,贴近人们生活,焕发新生的生命力。非遗文化贴近生活实践,既能让人们的生活品质得到提高,又能让非遗文化从被动传承保护变为主动创新发展。东阳木雕文化融入到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文化认知,也普及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可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民间文化艺术节、旅游节、工艺品展销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经济资源,走出深闺,贴近百姓生活,走向市场,获取最大的文化、经济效益。尤其以特色非遗文化为核心,衍生出来的新的产业传承模式如:“非遗+文创”“非遗+教育”“非遗+产业”的传承模式,激发了非遗文化的活力,提高了当代民众的生活质量,提升了民众整体的审美水平。
(七)东阳木雕文化传承中的“不忘初心”
在“非遗”东阳木雕文化、技艺教育化、产业化不断创新突破的过程中,尤其应当注意不能对非遗文化过度开发和利用,否则将会导致“非遗”文化变味,与原本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的“初心”背道而驰。非遗文化产品,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产品本身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这也正是非遗产品成为品牌的根本所在。
因此,在东阳木雕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最关键就是保持木雕文化的原汁原味。要杜绝对“非遗”木雕文化的过度开发和利用,防止因过度的市场化对文化技艺本身造成破坏。要妥善地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始终不忘“保护”“传承”的初心,在教育和产业相结合的过程中,仍然以教育传承和精神传承为主,保持最精湛的木雕制作工艺,保留最本真的木雕文化特色。即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但依然坚持“手工”工艺流程不变。通过制定科学、全面的规划,保护其最本真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自我发展、自我保护、可持续传承。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非遗”东阳木雕文化的教育传承必须结合地方高校、社会、企业、市场,使其联合起来共同来探索文化、技艺传承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东阳木雕文化的教育传承关键在地方高校非遗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完善,重点在于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地方高校应当积极构建“教学+生产+市场”三位一体的非遗人才培养模式。针对非遗传承人规模化培养的难题,结合“传统”与“现代”学徒制,联合木雕生产企业,通过产教融合,有力助推东阳木雕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相信在继承传统木雕工艺、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结合现代教育、产业模式与时俱进,东阳木雕的传承与发展定会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在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承上取得巨大成绩。
作者简介:
彭晓丹,女,辽宁盘锦人,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