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产权视角下珠海民俗文化 保护现状与措施研究

2020-09-10孙静

今古文创 2020年32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

【摘要】 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引入民俗文化保护领域,是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当前,珠海民俗文化面临失传危机,本文结合珠海民俗文化保护现状,分析珠海民俗文化保护面临的危机以及民俗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主要存在的问题,总结和反思了珠海民俗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 民俗文化;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体系;知识产权利益分配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2-0048-02

基金项目:珠海市2019-2020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知识产权视野的珠海民俗文化保护研究”(项目编号:2019ZC199)。

有丰富历史积淀的珠海民俗文化是岭南地方人类文化史上的宝贵财富。早在5000年前珠海就有人类活动,当时的珠海已经是孕育文化的边隅重地。珠海丰富的民俗文化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自然人文环境中孕育、发展和传承而来。但是在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下,一些生产习俗、生活习俗、民间信仰、民间娱乐竞技及娱乐等民俗文化正在逐渐消失。珠海民俗文化迫切需要保护,加强珠海民俗文化的知識产权保护,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珠海民俗文化概述

(一)生产习俗。生产贸易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方式。围绕着生产贸易而形成的一系列习俗,一定具有区域性和时代性,因为任何生产贸易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和具体的历史时期中进行和传承的。历史上珠海是典型的渔业社会,有独特的渔民捕捞习俗、围海造地习俗。珠海处于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人杰地灵,有着优良的经商传统,涌现一大批经商的能人和奇才。

(二)生活习俗。生活习俗绝是一定社会本质的综合反映,起着沟通历史和现实、物质和观念的作用。珠海是座移民城市,来自大江南北的人给珠海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千差万别的饮食文化。珠海三面环海,海鲜是珠海的传统菜式,但珠海的菜肴风格类似深圳,以粤菜为主,兼收潮州、湖南、四川、东北、中原、西北菜系等各地风味,体现了珠海餐饮文化的包容性。

民居建筑方面,清末民初时,珠海居民住宅多为砖木结构平房,少数仿照西式建筑,高两三层。大户多用青砖砌墙,大门外辟一空地为地坪,大厅与二厅之间设天井。近代许多侨胞回乡建房,多采用西式的房屋结构,建成中西合璧美观实用的楼房。1949年后,城乡各处有条件的人家多沿用此种中西合璧的双层楼房,1980年之后则建起四层以上的住宅楼宇。

(三)民间信仰。珠海民间信仰主要体现在民间神诞祭祀、以祠堂为标志的祖宗崇拜、以庙宇寺观为依托的神灵祭拜等三个方面。神诞通常以庙宇寺观为主要的活动空间,此时通常会举行打醮、赛会之类的民俗活动。祖先崇拜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祭祖孝先是千百年来民众长演不衰的俗世仪式。另外,珠海还有不少庙宇,不同的佛像配置及陈设表示不同的意义。大部门的民时间信仰在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的同事,也能约束民众的道德行为。因此,了解民间信仰,善待民间的信仰活动,成为和谐社会的前提之一。

(四)民间娱乐竞技。三灶鹤舞是广东省珠海市三灶镇独有的一种仅在春节期间表演的传统舞蹈。民间素有白鹤象征长寿的说法。鹤舞也是三灶村民给60岁以上老人拜寿,为30岁以上村民祈福的一种礼仪习俗。据传,该舞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鹤舞的白鹤造型生动逼真、舞姿优美,形象地将仙鹤临门、觅食、洗嘴、梳毛、休息、嬉戏、归巢等生活状态演绎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表演时,以锣鼓伴奏,间唱吉祥的“鹤歌”,场面显得欢快、热烈、祥和。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民俗文化遗产名录。

飘色是传统民间艺术,在岭南较为常见,是广东各地艺人装扮戏曲人物的造型表演沿街巡游,通过特别的方法使得扮演着离地数米,微风中彩衣凌空飘动,所以成为飘色。从历史源头上讲,飘色也是农民企盼丰年的原始祭神求佛活动。2007年6月,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民俗文化遗产名录。

二、珠海民俗文化保护面临的危机

(一)现代化威胁珠海民俗文化生存环境。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加之现代传媒与市场化和娱乐方式的冲击,我国传统民间的文化生态正在被加速破坏,大批具有很高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因失去生存环境而消亡。大量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等民俗文化正在不断消失,许多独门绝技民俗文化艺术因人而亡,人绝艺亡,珠海民俗文化已经不堪现代化冲击。例如,传统的民俗服饰“唐装裤”“唐衫”“狗牙毡布”“薯莨衫”已经被外来的服饰所替代。在珠海传统居民建筑的主要形象都是以建筑本身的材质、色彩、功能自然地表现出来。房屋多为灰瓦、墙面多为青砖,门窗为原木材质,配以花饰或彩色玻璃,在建筑的主要部位予以重点装饰和点缀。现代的建筑已经替代了古老民居。民俗文化的某些部分,正在不断丧失。

(二)经济社会发展加剧民俗文化的流失。近年来,世界性的民俗文化遗产商业化浪潮不断,加之我国大量民俗文化遗产权属不明,民俗文化的保护、管理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可依,以及相关保护措施的不到位,都纵容了流失现象的发生。大量民俗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得不到妥善保护,许多传统知识被无偿外传和无偿使用,甚至被他人在国外申请了商标、专利保护。加之一些地方盲目发展文化产业,更加剧了民族文化的流失,使得我国民俗文化流失的可能性还不断增大。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推进,民俗文化日益成为地方利益群体竞相争夺的对象。例如沿海各地相继举办了“海洋文化节”“鱼文化节”“妈祖祭祀”等民俗活动,“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正成为地方招商引资的招牌。但是,某些地方乱贴海洋文化标签,层层“造节”,民俗节庆活动变成了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降低了海洋民俗的文化属性。另外,由于文化的缺失,一些“祭海文化”“海神信仰”等传统礼仪、节日民俗出现了异化变味,甚至演化为各方利益争夺的闹剧。

三、民俗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民俗文化知识产权公众保护意识不足。在珠海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姿多彩民俗文化,如传统舞蹈“三灶鹤舞”、手工技艺“横琴蚝生产技术”、民间习俗“浸泥鯭”、传统医药“一指禅推拿”、民间音乐“沙田民歌”、传统戏曲“粤曲”等,这些民俗文化各具特色,在促进文化发展上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珠海在针对民俗文化保护的宣传普及工作和公共的保护意识都明显不足,导致民俗文化知识产权主体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原因大致可归结为民俗文化知识产权的宣传力度和针对性不强、宣传缺乏计划行和民众普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二)知识产权保护运用能力不足。珠海虽然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但是在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进行保护水平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珠海手工技艺“唐家湾茶果”等重要的传统工艺还缺乏版权、商标、专利针对性的、系统全面的知識产权保护措施,给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隐患。要系统全面的保护珠海民俗文化的知识产权,除了要加强对疑难问题的研究和加速立法之外,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提高相关部门和组织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水平和能力,尽可能的保护知识产权。

(三)评价与反思。尽管伴随着我国著作权法、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民俗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我国《著作权法》中也将民间文艺作品列为保护对象,国内对民俗文化的保护起步也较早,但是真正对民俗文化保护引起足够重视是近几年的事,对于民俗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关注和保护就更晚。国内关于民俗文化保护的相关法规还较少,现行法律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不全面,保护力度有限,目前尚没有对民俗文化保护的专门法规。

四、珠海民俗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应采取的措施

(一)引入知识产权制度,提升珠海民俗文化保护水平。在民俗文化保护方面,珠海目前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在行政保护方面,依靠政府大量的投入和文化部门组织专门的行动来开展工作,保护的对象也多是民俗文化的物质形式或具体的表现形式方面,而对于民俗文化的智力成果认定、权利归属、利益分享和合法利用等问题,还没有采取合适的解决措施。要使民俗文化这一知识产品得到切实的保护,就必须依靠知识产权制度,将民俗文化确定为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之一,保障民俗文化权利主体对自身传统文化应该有精神权利和支配权。

(二)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保护民俗文化知识产权。在当前形势下,应该尽快制定与珠海民俗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保护条例,对民俗文化的主体、客体、权利内容、权利期限、认定程序、许可使用办法、利益分配机制、侵权排除、侵权惩处等问题进行规定,明确民俗文化权利主体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民事权利地位,在公权保护的同时,引入私权保护和市场机制,形成综合保护的法律体系。

(三)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民俗文化的保障与开发。关于民俗文化的利益分配,可通过资源使用税费征收的形式来实现。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由于权力主体的群体性,可以通过建立民俗文化保护社团,或者成立民俗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组织,代表民俗文化群体行使相关权利,许可民俗文化资源的商业利用,并根据实际产生的收益,按照适当的比例征收使用费。

参考文献:

[1]李海.民俗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探究[J].营销界,2019,(43):115,129.

[2]林彦.民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J].传播与版权,2014,(1):138-139,142.

[3]罗澍.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探究——以火把节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100-104.

[4]赵文广.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J].社科纵横,2006,(2):62-63.

[5]张文博,崔江红,郭俊良.陕北道情等非遗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25):59-60.

作者简介:

孙静,女,湖北襄阳人,硕士,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略论贵州茂兰自然保户区民俗文化的保护
城市化进程中的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对策分析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互联网+”促进民俗文化活态化
民风民俗
关于发展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的思考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