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 · 豳风 · 七月》与 哈尼族《四季生产调》比较研究

2020-09-10谌盼

今古文创 2020年25期
关键词:比较

谌盼

【摘要】 《豳风·七月》是《诗经》中被公认为最完整的农业生活全景图。哈尼族先民把大量生产生活的经验融入《四季生产调 》歌谣里,口传心授,按季节讲述农耕生活习俗。同属于民歌和农事诗,二者在创作背景、艺术手法、诗歌内容等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通过深入解读诗歌文本,中国不同民族共有的农耕文明意识形态以及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核。

【关键词】 《七月》;《四季生产调》;农事诗;比较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5-0029-02

《诗经》中的农事诗被看作最能反映农业经济文化内容及特征,长期以来都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七月》是《国风》之中最长的一首诗,作于西周初期,叙写了公刘处豳时期周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产,是“说不尽”的《诗经》中极具代表性和丰富内涵的一首农事诗。哈尼《四季生产调》这首飘在云雾梯田间的古老歌谣所体现的哈尼族的民俗、宗教、文学、语言等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总体来说,研究空间还是很大的。

一、创作上的相似

(一)诗歌内容相似:赞颂时政、农神,重视祖先和传统,總结生产经验。《诗经》中很多篇章对民众的生活做了详细的记录,《豳风·七月》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篇,它以一年为时间轴描写了周人民以农桑为主的生产生活,还有狩猎、农业祭祀等相关内容,从春到冬,不停劳作,耕种收割、采桑摘茶,养蚕纺织、砍柴打猎、凿冰酿酒、筑场盖物,周而复始,劳动者们为了生存,在沉重的统治下不停歇的付出辛劳。在云南哈尼族聚居地区广泛流传着一首农事节令歌《虎拉卜》(翻年歌),意为“一年四季日子的交替和历书的翻动像风吹动一片片树叶”,有的地方据内容翻译成“四季生产调”,各地的演绎和吟唱细节存在一些差异,主旨上皆直接铺陈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和节令交替,不但细说每个月份中应当进行的生产劳动,而且以种种优美的神话传说解释节令和农作的由来,生动鲜活。《四季生产歌》见证了哈尼梯田稻作文明的变迁历程,按四季顺序写山区梯田生产技术及其礼仪禁忌。在一些细节方面,两篇农事诗也有一些不约而同的契合,比如对农村风光的描写,《七月》的各章节不时出现景物的点缀,增加了诗的魅力,“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写春季的鸟语暖阳,“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讲初夏时节昆虫合奏。《四季生产调》里有“寨脚俄约草尖生出嫩芽芽,凹塘边草木发绿叶,死不绝的乌山草返青……”,将农人身边的草木景物当作其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描绘入歌,这是农事诗里非常自然而且和谐的层面,不仅民歌如此,中国古代文人创作的农事诗和田园诗里也常常运用此手法,还有对农具的描写,如《七月》里有“蚕月条桑,取彼斧斨”;《四季生产调》里唱“要汉族造的犁铧,要普拉人造的犁耳,要株栗树砍成的犁底……”犁、锄头、弯刀、黄竹扒钩、黄牛等等出现在哈尼人农作生产生活各处。这些农事民歌从来源来讲就最贴近民众生活现实,其创作素材来源也是最具烟火气息的。

(二)艺术手法异曲同工之妙。同为民间口头文学发展成书,《七月》和《四季生产调》都灵活运用赋比兴等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生动活泼,有歌谣式反复吟唱、巧妙安排对偶句的特点。《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产生之时都是配乐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只是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由于乐谱和舞蹈失传而仅剩下诗歌。作为之后文人诗歌的启蒙,《诗经》的语言形式相对更为自由,但是在这种朗朗上口之中又能达到非常规整的效果,这体现于其中每一首诗在结构上的对称和呼应,以及每一行字数的整齐一致,甚至其叠词、对偶的灵活运用之上。也因此读《诗经》的意义绝不限于透过“诗言志”去了解远古时代的社会形态和思想价值,其本身就是极富文学艺术魅力的。《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每句虽只是区区四字,但句法多样,语气自然,创造出很多流传广泛的名句,据内容需要,也有二、三、五、六、七、八字为一句的,句式灵活多变,使诗更加千姿百态。《七月》这一首诗有八个段落,每一段六行,每一句基本有四字,也有五、六、七字为一句的,延续着《诗经》“民歌式”的特征,通篇用“赋”的手法,以节序为脉络,铺陈农民的劳动和生活,诗中双声词、连绵词的运用也增加了许多诗韵,比如“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就是《诗经》非常典型同时也很美妙的表达,开篇“七月流火”这一句原本以时令星宿开始的起兴深为众多诗人所青睐,包括现代诗里也时常出现。

受语言的阻隔,我们难以了解哈尼语的《四季生产调》在音韵上的原貌,现实是即使是哈尼人也少有能完整认识、书写或吟唱本民族经典传说的,极少数熟练掌握哈尼语言文字的传承人正面临难以为继的困境。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民族文化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各少数民族文学包括哈尼族《四季生产调》也在传承人与一些文化学者的协作下得到了翻译和保存。作为翻译文学的《四季生产调》,或许在成文效果上是相对简洁、直白的,但仍不影响我们通过其去了解哈尼民族的思维和情感。比如前人所总结的《诗经》的“赋”“比”“兴”手法在《四季生产调》中同样不胜枚举——直接抒写和铺述发“赋”在《四季生产调》里自然是少不了的,并且少数民族澎湃的激情甚至更为浓墨重彩。冬季部分讲到织布后还要染布,“织好布,要染布,黑糊糊染缸底就像乌鸦翅膀,缸里淀水上下翻滚,好似乌鸦振翅往上飞”这不就是最典型的比喻?它以彼物比此物,使事物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四季生产调》充斥着太多奇妙的比喻,比如形容“春风乍起,好似罐里炸出来,就像闷葫芦里逬出来” “哈尼活计似一把头发,做完一把又出一撮”哈尼人将生活中常见事物入歌,信手拈来,盎然生趣。 “燕子宾谷布叫,叫哈尼农忙季节到,叫汉人做生意的时节到”由自然的鸟叫联系到具体时节,再到人们的生产活动,这可以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兴”了。

二、共同的母题

《七月》与《四季生产调》都在逐月演唱节令的更替、物候的变迁和农民在本月应当从事哪些重要农事活动,进行何种相关的祭典等等,它们具体地指导着本民族人们的生产活动,尤其是《四季生产调》可以称为哈尼族的农事大典。这样的歌谣深受人民的热爱,在传唱过程中被精心打磨加工,又使之成为一首动人情怀的生产歌,流露出原始初民对土地的依恋和敬畏,从神话思维之中体现人对自然和神的认识。古人们崇拜着各位神灵,敬畏祖先,共同约定并遵守许多不可打破的禁忌。

除了人与神的关系,远古人们还不禁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询问自己的命运是怎样形成的。《七月》叙述了西周农民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和艰苦生活,从这些叙述中呈现出农民和贵族生活的悬殊差别,清楚地反映出当时的阶级关系。第一段就出现了名为“田畯”的人物,指农官,应该是负责监督农民耕作,所以诗中讲他看到农民勤勤恳恳,带着全家老小一起干活时是多么高兴。农民自己和家人为衣食忧愁,屈身陋室,然而双手终是不能停下为公子染布制衣,农家姑娘收获的蔬菜还要担心公子抢夺,除了维持基本生计而在土地上付出的劳作,农民还要身不由己地负担官府指派的活计,他们承受着“宫功”“武功”等各种名目的压迫剥削。《七月》没有特意渲染农民生存的沉重或悲惨,然而他们的无奈和辛酸在这轻描淡写的叙述中一览无余。《四季生产调》中多勉励人们敬畏神灵祖先,勤劳做事、孝悌友爱、互相扶持,在一些比如赶集的场景里,会看到哈尼人与傣族、汉族和睦相亲,他们彼此之间平等,相互尊重,讲到要造打谷船,明确下坝傣家屋前的攀枝花树、上坝汉人房前的桃树、哈尼翻年的寨头麻栗大树都是不能砍的,傣、汉、哈尼虽各有自己本民族的风俗文化,但长期聚居、交往使他们相处得就像朋友邻居。似乎远没有《七月》里描述的阶级矛盾,然而还是存在剥削——“富人驮谷捆马驮,长工打谷流眼泪”。

三、《七月》和《四季生产调》的不同

《四季生产调》结构清晰,全篇有引子、冬季、春季、夏季、秋季五个单元,叙述的内容也是以这样的时序描写梯田耕作技术要领、自然物候变化规律,节庆祭典知识和人生礼节规范等。相较而言,《七月》虽体现了更成熟的诗歌语言水平,但可能因篇幅长、年代久远而时间次序错乱,历法混用,前后顺序不清晰。另一方面,《七月》和《诗经》其他一些诗篇中所反映的农民厌恶战争、徭役,渴望专心经营农田的情感和《四季生产调》表现的哈尼人与汉族、傣族等其他各民族人民的亲密交往都是二者各自的特色。

哈尼人没有自己的历书,他们通过看野樱桃是不是开花来判断过年的时候,以直观经验来推断日子。“一轮十三个昼夜轮完了,一年十二个月转完了。”哈尼族除了用年岁月日计算时间以外,还用“轮”的概念,一轮有十三天。冬季十月是哈尼岁首,十月里哈尼族要过“甘陶”,即哈尼族的大年,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从歌谣中我们能得知,哈尼人过十月新年要舂糯米吃汤圆,寓意全家幸福团圆,还有杀年猪,向冬神献祭猪肝、黄酒、糯米粑粑的习俗。歌谣还提到劳力耕作不能超过十月,“犁田不能过十月,若是犁田过十月,向下犁不断野慈姑娘,向上犁不死荸荠根,犁田再多不值钱。”因为十月后野慈姑娘 和荸荠根不易腐烂,到了春天还会和庄稼争肥。

云南的哈尼族主要分布于幅员辽阔的哀牢山和无量山地区,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再加上长期受到红河、澜沧江等水系的侵蚀切割而形成特殊的地貌特征。千百年来哈尼人利用独特的地形和水文、土壤条件锲而不舍地打造属于自己的梯田耕作系统。无论是中原还是哈尼梯田,古代中国大地上相对先进的农业生产水平都是因时因地总结得出的经验智慧,以精耕细作和虔诚敬神使一代代人民得以生存繁衍。

参考文献:

[1]姚奠中.《诗经》选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3]白祖额,段乐.哈尼族四季生产调[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

[4]丁桃源.以農为本 天下兴盛《诗经·豳风·七月》与洮岷花儿《十二月生产之比较》[J].农业考古,2014,(6).

[5]张冠湘.衣食·农政·人天——《诗经》农事诗昭示录[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

[6]赵莲.梯田里的古歌谁来吟唱[N].中国文化报,2009-11-22.

[7]刘刚.《诗经》农事诗研究历史综述[J].农业考古,2008,(1).

猜你喜欢

比较
中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比较
从小说到电影
吴昌硕和黄牧甫篆刻艺术比较
村上春树《1Q84》与东野圭吾《解忧杂货店》比较研究
孔子与荀子文质观比较
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比较研究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