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百家公案》中包公断案
2020-09-10郝文萌
【摘要】 《百家公案》通过包公断案的诸多故事,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内容,集中表现包公刚直不阿的气质,深入细致、实事求是的作风,展现了高明的断案智慧。本文通过解析包公断案智慧,进一步探究包公断案的叙写价值及其思想的局限性,以期为研究明代社会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百家公案》;包公;断案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5-0014-02
明代的小说集《百家公案》巧借传奇手法,将包公的历次微服私访、梦兆,乃至阴间地府的鬼故事融合一起,使他的断案显示出亦神亦仙的离奇效果。塑造了一位集侦探、审讯、判决于一身的法官形象,展现了他高度的智慧和断案技巧,折射了某些社会现实。
一、包拯断案的智慧体现
(一)借用鬼神,消除妖邪
《百家公案》第一回“判焚永州之野庙”中,面对妖邪的侵扰,包拯“乞施雷电之威,拯彼水火之患”三日后,果然风雨大作,雷电交轰,野庙内的白蛇怪死于其地。百姓安宁,齐声歌颂。第七十五回“仁宗皇帝认亲母”中,包公利用当时人们害怕鬼神的意识,审判郭槐時,让公差充当鬼卒,自扮判官,并请宋仁宗扮阎王,夜审郭槐,终于使郭槐说出事情,平反了仁宗生母李氏的冤案。
(二)微服私访,实地考察
《百家公案》第三回“访察除妖狐之怪”中,包公为了查清张明家“黑气”的由来,“请其宅左右问其故。”第四十七回“笞孙仰雪张虚冤”中,为了探访孙仰毒酒害人性命的罪证,他乔装成一个公差,前往孙仰常去的开元寺,亲眼目睹了孙仰横行霸道、淫乐无忌的情形,包公又自称是“府内听候的”,从寺内老僧口中得知孙仰的厨子与其合制毒酒,害人性命,将其治罪。
(三)预设机谋,诱使就范
第五十五回“断江侩而释鲍仆”中,鲍顺和江玉本位多年好友,江玉为了钱财伙同二侄将其杀害投尸江中。家童万安被诬陷至狱,即将被处死时遇到了包公。为查明实情,先密遣公牌李吉,吩咐前到江州鲍家体访此事,且说万安已经伏法。当江某得知此消息后,“心常忽忽,惟恐发露”,而鲍妻黄氏得知万安已处决后,也悲咽不止。据此推断万安被冤,审问江玉使其供认不讳。在这起案件中,包公洞悉人性这一特点,假设了一个前提——有人已伏法,借此观察相关人等表现,判明真相。第五十二回“重义气代友伸冤”中,汪吉与将吴十二之妻通奸,半夜诱骗将吴推入江中致死。当时渡船的李二艄并未亲眼目睹,包公让李二艄假意指证,汪吉害怕心慌,加之严刑,只好供认谋死之事。此起案件正是预设了一个证人,迫使罪犯供认实情。
(四)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书中第九回“判奸夫窃盗银两”叶广妻全氏与邻村吴应通奸,当叶广经商回家,告知妻子临时藏银之处,不料被吴应听到,提前盗取。叶广估计妻子奸夫所致,将其上告包公,包公让手下“押此妇人出外,枷号官卖”吩咐手下若有人看望此妇,拿来见他。等吴应来时,包公将全氏卖于他为妻,价值十五两银子,吴所付银子中,经叶广辨认,正是丢失之物。包公又恐叶广误认,假称是自己库中所取,经叶广言明分两,一一核实之后,拘捕吴应。这起案件中,包公要抓捕罪犯,先利用似乎与案件无关的其他事情,欲擒故纵,声东击西,侧面突破,迫使罪犯主动认罪。
(五)洞悉物性,巧借动物
书中第二回“判革猴节妇坊牌”中,寡妇汪氏因看了《西厢记》,情不能已,与家中所养的雄猴通奸。包公奉命察访,将雄猴拘锁于府堂庭柱之上,传唤汪氏,释放雄猴,雄猴喜不自胜,搂抱汪氏。据此判明真相,拆倒坊牌,没收家产。这起案件,包公就是利用了雄猴的习性。巧借动物辨明真相。第十五回“出兴福罪捉黄洪”写包公利用动物习性破案。大户富仁的仆人兴福骑了一匹骒马,路上结交了骑一匹瘦驴的黄洪,歇息时黄洪自称识马,欲借骡马一试,兴福不知是计,将马让给他骑,谁知他快马加鞭,逃之夭夭,兴福告到包公那里,包公将骡饿了三天,再牵至黄洪骗马的地方,松开缰绳,任饿骡奔跑,径归其旧主之家,跟随衙役据此拿获了拐骗马匹的黄洪。罪犯往往十分狡猾,封建社会的刑侦技术又十分落后,包公依靠对人情物理的洞悉认定罪犯,利于快速将他们捉拿归案定罪。
二、包拯断案的叙写价值
(一)神化包公形象,寄托清官理想
《百家公案》中的包公洞悉人情物理,是一位高明智慧的侦探法官。胡适曾言:“侦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间的传说不知怎样选出了宋朝的包拯来做一个箭垛,把许多折狱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包龙图遂成了中国的歇洛克·福尔摩斯了”。小说中的包公所充当的角色,既是解民倒悬的清官,更是侦破、判决各类刑事案件的侦探式的法官,成为无案不断的“超人”,具有很多神奇的超能力。这些超能力主要体现在:首先,通鬼神,断精怪,写包公神通广大,侦破许多妖魔鬼怪所造成的案件,这主要集中在第一至第十四回。每当包公找不到破案线索的时候,他就会去焚香祝告,烧完香一般就会倦意袭来,伏案而睡,睡梦中就会有鬼神来给其提供线索或指引,一觉睡醒来,很快案子就破了。在第七回中,包拯望张大尹衙内妖气太重,预言若能扫荡邪秽,天即大雨矣。包公“前往城隍庙行香,祈祷以毕,将疏焚于炉内。少顷,玄云蔽空,雷雨交作,霹雳一声,火光进起,大雨如注,四郊沾足。”紧接着枯骨现形。其次解梦境,预冤兆。《百家公案》第十七回,包拯祷告城隍后,夜晚梦见死者黄仁诉冤,次日据此审案,真相大白。第三十五回,包拯闲坐时,忽见鹊鸟喧呼飞来,口衔钱纸,放下阶前,哀鸣不已。拯忖道:“此必有冤枉事。”总体来说,在《百家公案》中,包公的神性形象达到了巅峰。此时的包公,已然失去了凡人的形象,逐渐化身为一种准则和信仰,成为大众心目中的神。他的睿智聪慧、刚毅果断和刚直不阿,不畏皇权使其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心目中的“清官”,治理社会的希望。
(二)批判权豪势要,揭示社会黑暗
《百家公案》反映的社会生活非常广泛,包拯断案的过程中,展示了各种错综复雜的人际关系,暴露了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如抢劫、贪赃、盗窃、奸淫、杀人等等。有些篇目反映了权豪势要对人民的欺压。如第九十二回,权豪鲁千郎三次杀人,俱被前次官司饶过;有些篇目揭露了在金钱的黑色诱惑下杀人害命,如第三十二回写兄弟俩为了钱财将客人谋杀。第五十五回,江玉为了钱财,伙同二侄将多年好友杀害投尸江中。第二十一回也描写了谋财害命之事;有些描写禁欲的畸形后果。如:第二回中,寡妇汪氏因看了《西厢记》,情不能已,与家中所养的雄猴通奸。第十七回“伸黄仁冤斩白犬”中,也提及人兽交合之事。至于奸淫杀人案件,书中更是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伴随着明朝末年商品经济的活跃、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本观念受到冲击,发财致富观念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生追求;提倡个性解放、追求自由,正是当时一直被压抑的情感而无处宣泄的人们的一剂“良药”。作品对此做了敏锐的反映。
(三)彰显公平正义,尊重女性意识
《百家公案》中的案件,在包拯的神断下,全部真相大白,冤情得以昭雪,恶人得到严惩。即使王子犯法,也必与民同罪。彰显了公平正义。特别是对待妇女的态度,很值得注意。如第九回“判奸夫窃盗银两”写叶广的妻子全氏与吴应通奸,包公将妇人脱衣受刑之后,“复将叶广夫妇判合”,并没有断离。第二十六回讲陈世美命人杀死秦氏,秦氏还魂复生,告到包公台下,包公判陈世美充军辽东,并不调和他们破镜重圆。第五十三回叙义妇为前夫报仇,李氏嫁了杀夫仇人黄贵,事过十年,生有两子。但知情后,告发了后夫,包公判斩了黄贵,“将黄贵家财尽给李氏养赡,仍族其门为义妇焉”。书中对李氏的宽容和爱护,相比之前开明得多。第五十六回写到宋秀娘被丈夫怀疑休弃后,再嫁了刘意,事后告到了包公开封府,宋氏断归母家,前夫得“遣人议续前姻,秀娘亦绝念,不思归家矣”。宋秀娘已经意识到自己不是被人随意取舍的玩物,有独立的意识和人格。包公断案在维护封建礼教的同时,更加关注“正义”和女性自身的情感需求。
三、包公断案中的思想局限
(一)充斥神鬼迷信,宣扬因果报应
《百家公案》为迎合市民趣味,将包公尽量神化,并企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崇高包公形象,遂使作品充满了迷信色彩,一定程度地损害了包公形象。书中包括鬼魂故事23则、神仙故事31则、精怪故事14则。第四十四回“金鲤鱼迷人之异”中,包公取轩辕所铸照魔镜定鉴定妖鱼,且动用城隍、阴兵、水族神兵寻找妖鱼,有一郑翁,家中挂有观世音图像,根据梦中观世音的指示,来到河边,遇到一中年妇女,捉得妖鱼,让其带领她去见包公,告知妖鱼真相。包拯赏赐妇人,妇人将赏钱赠予给郑翁,“报汝奉我三年之勤”。书中类似的神鬼之事很多,神化包公形象的同时,也宣扬了迷信和因果报应思想。
(二)宣扬封建礼教,鼓励女性守节
本书所收集的奸情故事占了较大的比重,在描述这些故事时作者往往称扬妇女节操。第二回中,寡妇汪氏因看过《西厢记》,情不能止,竟至于与异类交合,包公骂道:“你这淫泼妇,守得好节!缘何与异类为偶?”这正是从维护封建礼教的角度出发,劝诫世人不要看《西厢记》类似戏曲,不要“守节不终”。但实际上也反映了人性与礼教的矛盾。汪氏守节不终,正说明封建贞节观念的残酷和脆弱。 《百家公案》弘扬了包公这一永垂不朽的清官形象,他断案中体现的不仅是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的品质,更为集中体现了其断案的智慧和才能,尽管有一些神化情节,但其反映的黑暗的社会现象,体现的封建时代国人正面和负面的文化心理,为研究明代社会提供了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明)安遇时.包龙图判百家公案[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
[2]程毅中.《包龙图判百家公案》与明代公案小说[J].文学遗产,2001,(01).
[3]闫博.《百家公案》中怪异故事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2).
[4]高敏.明代《百家公案》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5]曹一凡.明清公案小说中的包公形象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6.
作者简介:
郝文萌,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