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初期德国无调性音乐创作的概况与发展

2020-09-10徐姣娇

今古文创 2020年26期
关键词:调性音乐家德国

【摘要】 无调性音乐是20世纪新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与传统调性音乐截然不同的创作方式及音响效果的不协和性,自诞生以来备受争议。本文通过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无调性音乐发展的研究,解析在特殊的政治因素和社会环境影响下,德国人民对无调性音乐的看法以及作曲家是如何在传统音乐和无调性音乐之间进行抉择。同时也希望通过此研究进一步探析音乐创作与各时代社会现象的紧密联系,以及音乐研究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关键词】 无调性音乐;20世纪;德国音乐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6-0073-02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项目名称:《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无调性音乐创作的美学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7Y011。

20世纪初期,人类文明遭遇了两场巨大的劫难:两次世界大战,战争为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不仅是政治经济上的巨大浩劫,同时也为各族人民的精神和文化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但毁灭的同时往往也伴随着新生,旧制度的摧毁也正是艺术开始多元创新的契机。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20世纪的音乐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无论是创作还是理论,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无调性音乐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诞生,并在20世纪引领了一场新音乐的潮流。

一、无调性音乐的起源与理念

自普法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维持着长期的和平,在此期间,整个欧洲经济快速发展,呈现出整体的繁荣与兴盛,人民的生活也处于积极乐观的状态。随着一战的开始,欧洲长期维持的和平被打破,战争为欧洲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都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战争为欧洲带来了巨大的阴影,战争破坏了以往的繁华,摧毁了一切美好的事物,参与了战争的人更是直接地目睹了人性的毁灭,早期的乐观主义精神也荡然无存。战后整个社会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上都出现了一种破而后立的意识,人们不断寻求着创新和突破。此时的浪漫主义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已经无法再满足人民的需求,表现主义艺术①应运而生。表现主义的艺术家相对于作品外观的精致而言更注重作品的内在含义,坚信艺术应该反映社会现实,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浪漫情感,主题上与社会现象息息相关,往往透露出强烈的情感。

在表现主义的影响下,音乐的创作观念也来了改变。20世纪初期,后浪漫主义音乐极度发展,出现调性频繁变化、和声结构复杂化、功能性模糊化的现象。最终,作为西方音乐支柱的调性系统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当时争议连连的无调性音乐。作为传统的打破者——勋伯格,从调性音乐走向无调性音乐可说与表现主义运动有着密切联系。除了音乐家的身份外,勋伯格同时也是一位业余画家,与表现主义大师康定斯基交往密切。在勋伯格看来,表现主义音乐应与绘画一样,具有反应社会现实和打破传统技法的特点,这也成了无调性音乐创作技法的理念。而无调性音乐的核心在于解放“不协和音”,同时将传统大小调与和声原则用“音列”替代,形成一种无中心音、无支柱和弦、无调性产生和进行的独特创作形式,即后来的十二音体系。

无调性音乐的诞生引发了一场音乐界对传统音乐创作方式的讨论与反思。因创作方式过于理性和程式,缺乏美感,同时无法有效的表达情感,无调性音乐在创作之初受到极大的争议。但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思考固有的音乐创作形式是否必要,以及音乐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无论如何,无调性音乐为音乐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使人们看到了看到除了传统音乐以外的可能性,这也引发了20世纪一系列的新音乐运动。虽然调性系统仍然是音乐创作的核心,但随着无调性音乐的诞生,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调性系统也并不是必不可少的。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无调性音乐的发展

20世纪初期,德国可以说是一个音乐巨匠荟萃的地方,整个世界著名的音乐家都争先前往德国展示自己的音乐。除了享有盛誉的本土音乐家富特文格勒、克莱姆佩雷、欣德米特、克莱伯等,欧洲著名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托斯卡尼尼等都曾前往德国演出。但这段黄金岁月转瞬即逝。

在希特勒上台之后,德国的文化与艺术均掌控在纳粹政府手中,并受到了强烈的政治干预。为从思想上对人民进行控制与统一,纳粹推行种族主义政策,对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行极大的排斥。在这种偏激的观念影响下,德国种族意识逐渐升级,最终形成了一种极端的民族主义音乐研究。

1938年,在国务委员齐格勒的带领下,慕尼黑展出了一场名为“颓废艺术”的展览,超过650件艺术品被贴上“颓废”的标签。这个展览是对现代艺术发起的一场猛烈的攻击,目的在于从艺术和文化下手,混淆民众试听,同时明确地向德国民众宣扬政府对艺术的态度,灌输其政治主张,诋毁现代艺术。此后,德国政府开启了对现代艺术的清洗和毁灭运动,通过对艺术的控制,不断地将民众的社会价值观统一。

官方秉着对德国古典艺术的保护和继承原则,大力发展新古典和新浪漫主义艺术,认为只有德国艺术才能真正反映德意志人民的生活。政府鼓励有节制、有秩序的艺术作品,但这同时也限制了艺术家的创作,使作品变得平庸。同时,齐格勒还出版了《颓废的音乐:一部总结》一书,将音乐进行了定位。同“颓废艺术”一样,“颓废音乐”也是纳粹对某些特定类型音乐的标签,这类音乐被认为是“非德国的”,是对社会有害的。如果聆听和研究这类音樂,会使德国民众的心理颓废,会破坏民族的团结性。

作为20世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无调性音乐被纳粹政府与犹太人捆绑在一起,认为无调性音乐对调性音乐的破坏性就如同犹太人的特性一般,如果不制止则会对德国音乐造成“污染”。因此,创作无调性音乐的音乐家们无论是否血统纯正,都是对传统德国音乐的背叛。

但每个时代,艺术创作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二者相互影响,不应该被限制和禁止。从这个角度来讲,无调性音乐正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着社会的变革。但由于政府的干预,使得德国境内作曲家对无调性音乐的创作尝试变得举步维艰。一些音乐家在当时环境下小心翼翼地尝试并发展新音乐,另一批音乐家为避免纳粹的迫害选择创作迎合政府的音乐或者转而研究民间民族音乐。

勋伯格在普鲁士任教期间将十二音写作技巧教授给了自己的学生们,这些人中有一部分是外国人,早在希特勒之前就返回了自己的祖国,另一部分人在1933年出于种族或政治原因选择移民。其中最有才华的二人,彼得 · 沙赫特和诺伯特 · 冯 · 汉嫩海姆遭受了尤其多的苦难。沙赫特出生于一个富裕的不莱梅商人家庭,在加入勋伯格的大师班后创作了许多重要的无调性音乐作品。1933年6月,沙赫特在德国多特蒙德首演他的弦乐四重奏被纳粹攻击,以至于在帝国境内留下不好的名声,最终无法继续自己的职业生涯。诺伯特 · 冯 · 汉嫩海姆的情况与沙赫特略有不同,他与帝国的关系始于接受柏林广播电台的委托工作。但这份工作并没有给他带来良好的财政收入,他的大部分作品也没有获得在帝国出版的允许。

在勋伯格的学生中,温弗里德 · 齐里格在第三帝国期间的处境显然是比他人优越,他不仅成功的保住了指挥这个职业,并获得了剧院作曲的工作,甚至还为政府写作过十二音音乐。齐里格于1925年在维也纳跟随勋伯格学习,并于第二年陪同老师前往柏林。在勋伯格的指导下,齐里格迅速掌握了十二音写作手法,并将此技巧贯穿于一生的创作中。在第三帝国期间,他通过将无调性音乐与传统音乐相结合,对十二音技巧进行修改和伪装,用以维护在外的公众形象,避免受到指责。

除了勋伯格的学生们,在此期间的其他音乐家也分别对无调性音乐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欣德米特这位德国20世纪初期重要的作曲家,当无调性音乐出现后对无调性音乐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在他看来,无调性音乐因其音响上的特殊性,从听觉上使人难以理解和接受。因此,主要还是保持着以调性系统为根本的创作原则,将无调性音乐创作手法与传统音乐相结合,并没有如维也纳第二乐派一般彻底改变。

另一位德国20世纪初期的音乐家哈特曼,在其创作生涯中也对无调性音乐进行了写作尝试。不同于一直活跃于音乐界的欣德米特,哈特曼因对纳粹政府不满,并且反对战争,在战争期间选择淡出。同时,他将对纳粹主义的愤怒和对战争带来的痛苦写进他的作品,并禁止帝国范围内上演一切自己的作品,这是他的无声抗议。正是由于他的政治態度,哈特曼的作品被纳粹政府贴上了 “堕落的音乐”和“无调性音乐”的标签,他的作品也被屡次攻击。

三、结语

虽然在二战期间,无调性音乐由于政治原因在德国的音乐发展中有了短暂的停滞,但在战后迅速得到恢复。这段在法西斯的掌控下被扭曲的音乐史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音乐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单一模式,它是时代的缩影,是每个时期多种对立关系的统一。在对音乐进行研究之时,我们需要以多种角度剖析音乐思想的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这样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西方音乐的发展脉络,有效地形成知识链,为音乐的各类研究做好准备。

注释:

①现代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艺术家强调表现自我情感而导致作品夸张、抽象。表现主义首先出现在美术界,后来扩展到音乐、文学等领域。

参考文献:

[1]罗伯特 · 摩根.二十世纪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

[2]盖伊 · 理查兹.欣德米特、哈特曼与亨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

[3]叶松荣.“新音乐”创新观念的构建与缺失——西方20世纪“新音乐”创新问题局限性分析之一[J].音乐研究,2006,(3).

[4]叶松荣.表现主义音乐论源与思考[J].音乐研究,

1991,(2).

[5]周洲.20世纪音乐史上特殊的一页—有感于法西斯统治下的音乐家的命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5,(3).

[6]袁利军.勋伯格为何会走向“无调性”[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2,(3).

作者简介:

徐姣娇,女,汉族,山东蓬莱人,助教,硕士,四川音乐学院,研究方向:西方音乐史。

猜你喜欢

调性音乐家德国
谈“调性”
音乐家石膏像
“梦梦”“娇庆”德国行
谈音乐中色彩性的应用
浅析笙在柳子戏音乐中的演奏技巧与风格
新中国科技60年(3)
开始敲门
非常演奏家
调性的描写特点
小小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