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动作捕捉系统运用于民间舞蹈田野调查的可能性

2020-09-10庞霖

今古文创 2020年26期
关键词:田野调查民间舞蹈

【摘要】 田野调查作为一种基本研究方法,被广泛运用于许多人文学科研究之中,例如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等。而中国民间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根植于一个地区或民族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经过历史的积淀代代流传。因此,在研究民间舞蹈时,田野调查是最基本的获取一手资料的途径,只有建立在田野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基础上的民间舞蹈研究,才是科学的、准确的。而动作捕捉系统不仅可以获取并记录舞者在运动时的数据资料,还可以引入3D模型还原舞者的舞蹈动作。本文从动作捕捉系统的原理和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出发,探究动作捕捉系统运用于民间舞蹈田野调查的可能性,提出见解,旨在促进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的数字化。

【关键词】 动作捕捉;民间舞蹈;田野调查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6-0068-03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民间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承载了民族记忆,传承了民族精神,孕育着民族底蕴,也是认识历史的有效途径。长久以来,民间舞蹈以“口传身授”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师徒制”为主要传承方式,流传模式较为单一落后,很多民间舞蹈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逐渐式微。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民间舞蹈,从上世纪末开始已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为了民间舞蹈的生存与发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民间组织都对民间舞蹈展开了抢救和挖掘工作。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763个非遗项目被纳入名录,其中“传统舞蹈”类别下共有74项。截止目前,国务院已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总量达到3145个,其中“传统舞蹈”类项目324项,约占10.3%。这些数据背后,是千千万万的舞蹈工作者跨越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克服恶劣环境,深入田野、实地考察、切身体会之后,为民间舞蹈所作出的伟大贡献。民间舞蹈的保护工作,离不开田野调查,因此,如何提高田野调查工作的准确度,降低调查难度,提高工作效率继而更好地完善民间舞蹈保护与发展机制,是现阶段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一、民间舞蹈的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作为基本的人类学研究方法,大多被运用于文化人类学研究中。“19 世纪末20世纪初,‘田野调查’经由人类学家A.C.哈登的强调、博厄斯的倡导、里弗斯的践行,在马林诺夫斯基那里上升到人类学方法论的高度,至此以后,‘田野调查’日益成为文化人类学的核心内容和界定标识。” ①民间舞蹈研究,隶属文化人类学研究范畴,研究民间舞蹈,即是对民间舞蹈表演者、表演者动作以及其中所承载文化内涵的研究,因此,必须深入到研究对象生活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所以田野调查是获得民间资料最直接的途径,也是研究民间舞蹈不可或缺的方法。

民间舞蹈的田野调查一般可由前期准备、实地调查、后期材料整理三个主要环节构成,期间可能还包括查阅文献、走访相关部门以及后期回访等工作。

(一)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对于田野调查来說至关重要,充分的前期准备可以为后续的调查提供保障。在进行准备工作时,首先要确定调查目的,拟定调查主题,制定调查方案,预设访谈问题和调查问卷,选择调查对象。其中,调查对象的选择应以是否具有典型性特征为依据。其次,在实地调研之前,要通过阅读文献资料、新闻报道、民族志等方式,来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做详细了解并作出相关综述。除此之外,前期准备工作还包括路线的规划、各项调查物资(如录音设备、录像设备、记录表等)的准备、应急方案的制定等。

(二)实地调查

在实地调查阶段,首先应该注意的是在调查中的角色定位问题,这就要求既要“进得去”又要“出得来”。“进得去”是指调查不能浮于表面,要深入到田野点居民的生活中去,主动与访谈对象建立友好信任关系,能够与其进行深入互动和交流。“出得来”是指能够把握好与研究对象的距离,保持客观、中立的研究态度。其次,在调查过程中,应注意时刻遵守伦理规范,注重社交礼仪。田野调查应在尊重调查对象的基础上进行,只有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才能使调查和研究具有客观的价值。为取得调查对象的信任,应态度诚恳、放低姿态,同时注重保护调查对象的个人隐私。

(三)后期材料整理

这一阶段是田野调查的收尾环节,已经得到大量田野资料,此时需要对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并加以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会对研究课题有新的认识和感悟,有时也会发现新的问题,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调查回访。这个阶段也是为后续的研究工作作铺垫。

传统的田野调查获取的资料,以文字、视频、图片为主,而随着时代发展,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取更系统、更准确的田野调查资料也成为了可能。但民间舞蹈作为一种动态的艺术形式,在田野调查中获取数字化资料显得更为困难。于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的焦点,放在了运用先进的动作捕捉、可视化构建等技术来对民间舞蹈进行记录的可能性上来。

二、动作捕捉系统简介

动作捕捉是指利用机械装置、光学或传感器等设备获取人体或其他物体运动数据并将这些运动姿态重现的技术。②具体来说,动作捕捉系统就是基于计算机图形学(传感器技术)原理,通过安装在运动物体上的传感器,捕捉物体的运动状况并以图像的形式记录在三维坐标内,从而得到物体运动轨迹、运动速度、加速度等数据并加以分析的一项技术,具有还原度高、效率高、准确度高等特点。除此之外,计算出的数据还可直接导入到动画软件中,通过三维虚拟动画形象展示出来。这项技术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起初应用于生物力学领域,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也慢慢扩展到了医学、体育、影视、动画等领域。而目前的动作捕捉系统,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种是基于光学传感的动作捕捉系统,第二种是使用其他辅助设备的动作捕捉系统,可以称之为“非光学”动作捕捉系统。这两种原理不同的动作捕捉系统,各有其优点和缺点。

基于光学传感的动作捕捉系统,发明较早,也是最常用的动作捕捉系统。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高速摄像机,来捕捉在运动物体上放置的感光标识的空间位置来完成动作捕捉工作。它的优点是捕捉数据较为精准,可以同时捕捉多个移动物体的移动数据,但缺点是造价高昂,且对环境要求很高,在运动时如果有背光或感光标识被遮挡等情况时,就会造成数据捕捉误差或无法捕捉的现象。非光学动作捕捉系统,又包括非光学捕捉系统又组括机械式捕捉系统、电磁式捕捉系统、惯性式捕捉系统等。其中,机械式捕捉系统需要在运动者身上安装连杆和关节,对于受测者的动作限制较大,不适合用于民间舞蹈的动作捕捉。而电磁式捕捉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电磁接收器来感应运动物体在磁场中运动时的信息,因此容易受到其他磁场设备或金属等物体的干扰,对最终数据产生影响,不适合人员众多,环境复杂的民间舞蹈田野调查现场。惯性式捕捉系统价格较为低廉,使用简单,携带方便,是目前动作捕捉技术中的热门选择。它通过在被测对象的头部、关节、四肢等重要部位加装陀螺仪、加速计等惯性传感器,来检测人体在运动时关节的旋转角度、运动的速度、运动的方向等。相较光学传感动作捕捉系统来书,惯性式捕捉系统使用更为灵活方便,成本较低,但在运动中惯性传感器容易发生偏移,对最终数据的准确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动作捕捉系统运用于民间舞蹈田野调查的

可行性方法

一般来说,民间舞蹈的田野调查点往往相对孤立、生产水平相对落后、环境较为复杂,因此,在民教舞蹈田野调查中,使用成本较低、灵活方便、对场景要求不高的惯性动作捕捉系统较为合适。以一款基于惯性原理的动作捕捉系统——3Dsuit动作捕捉系统为例,该套设备有20个InnalabsOSv3惯性传感器,其中包括:身体、头部和支撑安装的传感器17个,足部安装的传感器3个、17个InnalabsMocappi固定装置,其中包括:头部固定一个、背部固定一个、手臂固定一个、手掌固定两个、腿部固定6个、足部固定2个、腰带1个;20条通信线缆,其中100CM长10条、40CM长10条;用来足部控制的套带状开关3个;3dSuit软件CD。除此之外,该设备还具有2个电池供电无线通信单元、USB蓝牙安全装置、USB線缆、电池充电器等设备,可以满足大部分户外场景下的动作捕捉需求。整套设备可以装入便携式箱包,可进行航班的托运,便于我们进行长途的运输和携带。使用时,可以将惯性传感器安装至调查对象的头部、四肢和身体(值得一提的是,3DSuit动作捕捉系统可结合数字手套实现手指动作的捕捉),调查对象做出舞蹈动作时,排布于其身体各个部位的中的数个捕捉设备(传感器),将运动物体的运动状况以图像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传输至计算机,再经由计算机对所有传输内容进行处理,可得到在不同时间计量单位上不同跟踪器的空间坐标(X,Y,Z)。不仅可以记录调查对象舞蹈动作的轨迹,还可以得到每个舞蹈动作的速度、加速度、力度等数据。在调查结束后,这些数据将会和其他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一起,作为原始资料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除此之外,3DSuit动作捕捉系统还可以将捕捉的数据直接导入动画软件中实时使用,即可以将调查对象在三维空间中进行的舞蹈动作直接导入到3D动画形象中去。这就意味着可以拥有365°视角,全方位观察调查对象的舞蹈动作,弥补了图片和视频视角上的不足。

四、动作捕捉系统在民间舞蹈田野调查中的应用前景

人文学科未来的发展和变革,将离不开与信息技术学科的交叉融合。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应将促进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数字化作为建设民间舞蹈学科的重中之重。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世界记忆工程”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动了世界范围内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进程。2010年,我国文化部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项目,中国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也逐渐迈入正轨。而动作捕捉系统作为一项近年来被舞蹈界普遍关注到的新兴技术,与舞蹈学科适配度极高,现在已经被运用于民间舞蹈的教学与研究中。而这项技术也非常适用于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基础性阶段——即“田野调查工作”。

在民间舞蹈田野调查工作中,传统的文字资料常常会有失客观,视频资料视角相对单一,图片资料则在记录动作延续性上具有一定的局限。而动作捕捉系统的介入,为田野工作增加了更多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区域性民间舞蹈数据库,对每一次民间舞蹈田野调查的动作捕捉数据进行保存,那么这些数据资料,不仅可以为当下的研究工作提供佐证,还可以为日后进一步对整个区域的民间舞蹈进行比较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目前,对于动作捕捉系统介入的民间舞蹈田野调查工作,仍存在一些未解决问题。比如有人认为,传统的田野调查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深入调查对象的生活,学习当地语言,与当地人同吃同住,取得当地人的信任后,再开展调查工作。而动作捕捉系统的介入,可能会打破原有平衡,调查对象可能无法接受并信任这项技术,继而对表演时的心态和舞蹈动作展现产生影响,使得调查者无法窥见调查对象的“真实面貌”,这样一来,得到的“客观”将仅是数据上的“客观”。这也是在付诸实践前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五、总结

将动作捕捉系统运用于民间舞蹈田野调查工作,前路道阻且长。但从其技术层面来进行分析,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其实践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还需进行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在全球大数据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应尽快适应不断进步的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进行学科交叉,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快民间舞蹈的数字化保护,从而促进舞蹈学科全面科学有序发展。

注释:

①王立杰:《用“田野性”认识人类学田野调查》,《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第26页。

②饶勇:《基于传感网络的人体动作捕获装置设计于实现》,电子科技大学, 2013年。

参考文献:

[1]罗岚,唐丽香.民间舞蹈田野调查方法探析——读沃尔科特《田野工作的艺术》[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

(4).

[2]汪涛,周柯宇.基于动作捕捉技术的云南民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19:(1).

[3]王立杰.用“田野性”认识人类学田野调查[J].广西民族研究,2008:(3).

[4]饶勇.基于传感网络的人体动作捕获装置设计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5]施蕾.动作捕捉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的数字化保护——以花腰彝舞蹈为例[D].云南艺术学院,2015.

作者简介:

庞霖,女,汉族,河南许昌人,学历:研究生在读;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猜你喜欢

田野调查民间舞蹈
结合流行元素提升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探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应对策略
浅议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基于地域文化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策略
浅议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人格权平等的法人类学关怀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反思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洱源县凤翔村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现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