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业文化角度看艺术在当今时代特征
2020-09-10郑佳馨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比对历史上中西方国家艺术与商业文化呈现出的关系,反观当代在商业文化极度丰富的情况下,为艺术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更加多元性。与此同时泛化的艺术,也暴露出很多的问题。通过历史的推演,试图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商业文化与艺术之间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 商业文化;艺术;哲学;时代特征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7-0077-02
艺术是独立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一种意识形态。艺术的发展,源于人类在基础物质生活满足之外,对于审美的追求,后发展为一种艺术家与受众之间,通过艺术作品交流的对话形式,独立存在的一种特殊的语言方式。一直以来,艺术似乎是以一种独立交流形式而存在,总会有一种艺术高于一切的错觉。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艺术与商业之间联系越来越密切,当今时代,这种联系似乎更加密切,以至于趋向融合的态势。
到了当代社会,商品经济极度发达,艺术与商业文化之间联系越发出现密不可分的态势。高度发达的商业文化,给艺术带来了几乎爆发式的增长,艺术表现形式越发具有多样性,也越发的平民化、生活化,以至于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但与此同时,这种泛化的艺术也对正统的古典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过分对商业化的追求,导致部分艺术呈现出几乎畸形的状态。
一、历史上艺术与商业的关系
艺术一直以来作为一种交流的媒介而存在,为宗教服务,为皇室服务。随着社会商业的发展,人文思想的传播,艺术不再局限于交流功能。艺术形式越来越往更大更广的多样性方面发展,也不再是皇族贵族的代名词,商业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艺术开始真正走向大众。
欧洲自从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艺术大都是为了贵族、皇族和宗教服务,艺术形式也是除了宗教题材、战争题材,就是以贵族肖像画为题材。艺术作为雇佣关系为贵族和统治阶级所用,作为一种小众的商业形式而存在。包括建筑、绘画、雕塑都呈现这样的特点。直到17世纪前后,现实主义潮流的推动,让艺术真正开始融入到大众生活当中,绘画正式走向市场。
17世纪前的荷兰,经济繁荣,有着较为广泛的言论自由和信仰自由。一部分被迫害的一教徒纷纷逃到荷兰避难,学者也走到荷兰,著书立说。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之下,浓郁的文化氛围培养出一批学者,与此同时也诞生了荷兰画派。这种小尺寸具有装饰性的绘画内容迅速赢得了荷兰市民的喜爱。以日常生活为艺术源泉的荷兰小画派,开始逐步走入市民在家中、商店等地方,用以装饰美化自己的住宅。由此作为面向大众的商品,大量进入市场,同时这种商业模式也大力推动了风景画和静物画的发展。
历史上的中国同样呈现着这样的特点。历史上的中国的商业文化发展漫长,但随着丝绸之路的开拓,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文化也变成了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民间绘画的文人画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唐代出现了文人画,宋元文人画发展到鼎盛,虽然文人画标榜高雅、淡泊名利,但商业化情况也是不争的现实,甚至在宋代变得极为常见。由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不难看出当时鼎盛的商业文化,熙熙攘攘的集市,有需求自然有市场。宋代诗文人,不但不以卖文为耻,反而明文标价,讨价还价。苏东坡也曾明码标价过自己的书画,他曾说:“写字作画是雅事,亦是俗事。大丈夫不能立功天地,享养生民,而以区区笔墨供人玩好,非俗事而何?”随着后来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观念随之开放,明清卖文卖画甚至做职业卖画为生的画家就更不再是什么难堪的事了。
二、现代艺术展现出的商业文化
自工业革命以来,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大机器时代的开启,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商业也逐步进入了繁荣的状态。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让人们对精神生活有着更多的需求,于是更加多样的艺术形式在此背景下开始了试探性的井喷式发展。正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期,随着商业服务文化的流行,大众对于艺术客观的需求增大,推动艺术发展越来越多樣化。设计、电影等新兴行业应运而生。工业产业带来了批量化生产,冰冷的物品需要好看的包装来激发消费欲望,设计行业便从最初绘画中抽离,成了单独的艺术形式。宣传、广告这类刺激消费而产生的艺术方式随之而来。电影是一种可以容纳戏剧、绘画、音乐、舞蹈等等艺术形式的综合体,同时是与商业联系十分紧密的艺术形式。
随着电影机的发明与完善,电影由最初连放映剧场都没有,到后来进入小剧场,建立影院,开启正式拍摄,再到进入商业化模式,发展极为迅速。歌剧的发展方面,面向大众的文化,大型的剧院一定少不了。更加剧场化的歌剧、话剧,更加多样的音乐艺术,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当中。艺术所展现出的形式相较于过去也有很大的转变。大机器时代迅速加快了生产生活的步伐,对于资本的积累和节奏的加快,生产产品越来越要求简约、实用、可量产的特点。德国包豪斯学院的创建,更是艺术形式转变的重要节点,其设计理念快速地受到资本家的追捧。摒弃古典主义的繁复,抨击艺术的自由化,高度与机器生产相结合,过于强调极简主义,充斥着机械呆板,缺少人情味的艺术形式,以及与工业的高度结合。但无法否认,这种呆板直角的艺术形式确实给大机器时代的社会带来了极高的生产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符合时代特征,同时也是资本主义上升期的必然结果。
建筑的建造上不再追求繁复的花纹和华美的装饰,巴黎特立独行的埃菲尔铁塔,没有装饰没有纹样,就是冰冷高耸的铁矗立在漂亮的欧式建筑群之中,证明着工业时代的到来。而后各地城市建筑特点逐步趋于统一,都变成了清一色的高楼大厦。包豪斯影响下的家具设计也无限的追求实用,工匠精神在当今时代资本家的眼中,是极为不划算的,最简单的四四方方的凳子、桌子才是最容易制造的,最符合商业文化和大机器量化生产特点的。工业革命之下,商业文化的追逐,实用主义充斥着艺术的每一个角落,生产方式和生活节奏的巨大变化,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焦虑和迷茫,这一点这在绘画艺术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无不摸索新时代来临时艺术的可能性。各种艺术画派几乎爆发式增长,尝试绘画新的可能性,从抛弃绘画技法到模糊艺术与生活的概念,再到抛弃传统绘画材料努力融入大机器时代,开始追求思想的创新,不断大胆的探索未来可能性。这种迷茫的时代下,黑格尔提出“艺术的终结”,也就意味着西方理想主义的美的时代终结。
三、当代艺术与商业文化的关系
在当今时代,商品经济极度发达,艺术与商业文化之间联系越发出现密不可分的态势。高度发达的商业文化,给艺术带来了几乎爆发式的增长,艺术表现形式越发具有多样性,也越发的平民化、生活化,以至于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艺术早已不简简单单是绘画、音乐、建筑这么简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到最基础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其次是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最后是自我需求。在这个物质文化极度丰富的时代,大众对于生活的需求早已不是安全和社交那么简单,精神生活变得极为重要。科技和经济高度的发展,商业也发展到空前繁荣。大众对于审美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艺术形式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高度繁荣的商业文化极大地带动了艺术产业的发展,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前所未有。无论是有意无意,当代人们对于审美需求甚至变成了生活必须。大到建筑、电影、画作、音乐、歌剧、舞剧,小到包装、广告、家装、服饰、电视节目等等,生活中肉眼可见的一切无不充斥着对于艺术的需求,艺术家所创造的,即使艺术品,同时也是商品。商业文化的催生之下,艺术形式的泛化,让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极度丰富的艺术和审美资源,人人都有可能成为艺术家。
艺术的泛化在大众看来是一件极为好的事情,但这其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问题。
虽然同样都归为艺术,但商业社会下流行的大众艺术势必与古典文化下的高雅艺术、小众艺术不可同日而语,小众艺术更多的是只有专业人士能读懂的艺术形式,需要较高的审美基础和艺术理论支撑,要这种高雅艺术,势必会面临一种问题,在当今这个追名逐利的时代,剧场不卖座可能意味着要倒闭,画家卖不出画,可能连生活都是很大的问题。与商业文化主导下的流行的大众艺术背道而驰,或尝试新的艺术方向,或改变艺术发展现状,几乎是不太可能是事情。当代绘画艺术发展趋势不再强调工具技法,更多的转变为只强调思想,求创新。这种对于思想上的过度追求让我很担心会像曾经的明清时期,将讲求气韵的文人画捧上了极致的高度,却将本有的拥有美丽色彩的青绿山水和精美的宫廷画抛诸脑后。
在商业文化如此发达的时代,古典艺术处于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是不断地有学生进入美院学习古典艺术;另一方面,古典艺术的市场却小的可怜,小众艺术终究是要面对生活的,出名的艺术家和不出名的人之间,画作价格便是天差地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为了保障生活,更愿意去选择面向市场,做一些商业文化所需要的大众艺术形式。在繁乱的大众艺术当中,不乏有许多“假艺术”,仗着人们理解的“看不懂的就是好艺术”,而舉着艺术的旗帜,在做一些欺骗大众和哗众取宠的事情,这类事情也极为常见。这也意味着时代更迭太快,对于商业利益的追逐愈发严重,在这种泛化艺术的时代,国内的教育系统对于审美的基础教育仍然严重缺失。
综上所述,泛化的艺术形式在如今商业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这也让更多人有了成为艺术家的可能。大众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占比极为重要,无法磨灭大众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审美的多样性。事实上,艺术与商业文化紧密结合同样是历史必然。但小众艺术显有大众关注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自工业革命的开始,踏实研究技法的古典艺术逐步被抛诸脑后,丰富多样的甚至哗众取宠的艺术形式更多成为主流。当然艺术的发展需要尝试更多的可能性,保持艺术的多样性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样的只有根基稳固,才能往上建造高楼,凭空想象只能成为海市蜃楼。
参考文献:
[1]王国顺,马高雅,周夏连.国内商业文化研究回顾与展望[J].商业经济研究,2019:187-191.
[2]丁红.艺术传播与商业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9:74-78.
[3]滕海键,马世力,试析重商主义中的近代经济文化——一种文化的视角[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90-95.
作者简介:
郑佳馨,女,汉族,河北省张家口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与造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