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要素的复合:传统之“礼”何以延续
2020-09-10张潇天
【摘要】 李安宅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本位文化的研究,将西方的社会学理论投入到中国传统社会当中加以借鉴反思,遂在学界激起千层浪,奔流入名篇。本文在探寻中国传统之“礼”文化意蕴的同时,挖掘其中各类文化要素的复合,并将这种复合所产生的持续性过程加以展示,窥探中华文脉之发迹与延续。《〈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便是在上述基调下展开叙述,此著作无论是对中国的社会学研究,抑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开辟新视野、拓宽新思路的作用。在本文中,将吸纳作者“‘礼’即是人类学内涵之中‘文化’的贯彻”这一观点,进一步考察“礼”所牵涉的各种文化要素复合及其意义。
【关键词】 李安宅;礼;文化要素复合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1-0032-03
“礼”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同时它所蕴含的文化要素复合意义也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对于相关的影响,本文中将其大致分成两大类:
一是政治,政治方面包含了社会结构的动态平衡发展、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
二是文化,即信仰、宗族等日常生活所浸淫的文化构建。经济方面我们归到文化之中来探索,在此本文将借用人类学中莫斯的礼物流动以及马凌诺夫斯基的库拉圈理论加以描绘。在下文中我们将结合李安宅先生在文章中的具体描述,对这三部分日常生活的意义空间进行细致探讨。
一、《〈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缘起
想要造就这样一本著作,不仅仅只是学术的积累和辞藻的堆积,就像人类学所提到的历时性和共识性一样,李安宅先生之所以以这一题目入手,并且对相关的传统进行延续,正是因为我们社会目前的文化需要,在余秋雨所提出的“健翅已远,残翅充鹏,山脉既隐,小丘称峰。”这样中华文脉几乎断裂之际,重拾传统文化,并且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其次,创下这一巨著也离不开其富有底蕴的历史背景和学术生涯,李安宅先生出生的那一年,正值学术思潮百家争鸣,这个时候一位学者也好一个普通人也好,思想极其容易和当时的政治环境相碰撞,所以在李安宅的笔触之下,我们可以看到其人生与学术背后蕴含着的当下政治局面和文化思潮。
在此书中,李安宅先生具体探讨了哪些是因为“礼”而产生变化,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可谓这一领域的先河之作。任何一门学科抑或是一个领域,所有的理论都应该服务于“活的人生”[1],任何学科都应该将实证主义与经验主义结合起来,应该将定性与定量,思辨与数据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加贴近我们要研究主体的真相,才能更切实的获得我们想要研究事物的全貌。
二、文化要素的平铺:《仪礼》与《礼记》中的文化直叙
在对李安宅先生本人及这一部作品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概述之后,下文将对书中每一个部分中具体涉及的传统之礼下的日常生活进行具体描绘。
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要从政治、文化这两大类进行划分,为下文日常生活空间意义的探索做铺垫。
首先,政治方面,就要从绪论展开探寻,同时书的重点也是在绪言部分, 也就是第一章,李安宅先生提及:“许多改革运动都失败了,就是因为未求其本而求其末,未求生活条件上的改变而求建筑在就有生活条件上的东西的改变。不过生活条件虽已改变,旧的风俗制度尚且因为沿用已久而变僵固(cake of custom),作为进化的障碍,所以需要快刀斩乱马的手段,加以破坏,那就是革命。”[1]
这段话就将李安宅先生的学术生涯和生活背景联系了起来,其中字字句句皆是对变革的诉求,也是他写下这本著作的初心,通过对《仪礼》和《礼记》两部经典中社会学相关知识的挖掘,来弥补此前这方面知识的匮乏。李安宅先生强调“内证”这种专注于一本书解读的方法,说这是一种“社会学”的解读方法, 这有点类似功能论的说法,用社会科学研究法的方法来分析中国历史。
“礼”脱离出历史和王权赋予的神秘色彩,抽离出来“礼”如何产生、如何影响以及如何在我们现代社会之中发挥作用的,这的的确确充满着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功能理论。因而,在精神文化方面,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就是语言,一种语言的形成,抑或是一种语族的形成,对于一个族群的发展都有着标志性的作用。
现在一些云南的少数民族至今都保留着基督教信仰,这是因为在当时很多基督教徒来到了云南,帮助少数民族记录语言,形成文字,这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上一章从整体上去界定“礼”对于中国社会的意义之后, 李安宅先生将“礼”褪掉了神秘面纱,它既不是只属于王权,诞生于王权,运用于王权,反而将“礼”浸淫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1]。
讲到物质文化的时候, 我们将结合文本以及莫斯礼物流动理论等展开论述。李安宅先生在文中强调衣物服饰天子与诸侯等是不同的,要严格按照秩序规定穿戴,否則会被认为是罪行,这是在等级之下的身份差异所带来的服饰差异,相类似的等级差异还有关于餐具使用的规定。同时,李安宅先生还提到了传统之礼下的饮食习惯,当然,也注明了禁止进食的东西,如雏鳖、狼的肠子、狗的肾等等,因为在当时,这些东西都有着特定的意义,人们在“礼”的约束下,是不会逾矩的。
关于居住方面, 对于很多风水方位都进行了详述, 其实这种规制在当代社会依然依稀可见,山东又称”礼仪之邦“,喝酒文化非常时兴,在接待宾客时也有相关顺序,比如说,正对门坐着是主陪,主陪对面是主宾等顺序。关于行路原则则首先分别处左右行路之人,男右女左,男尊女卑。
根据《礼记》中所说,李安宅先生提到了阶级分工的界限,以士大夫为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士农工商,对于士以下的阶级要求会更加严格,要注重品行,重视伦理,以德服人,以理服人。
另一方面,礼书上冠礼记述详细而笄礼一带而过。其三就是婚嫁儀式, 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后续朝代的婚帖也大多引用此种习俗[2]。这些文化要素复合而成的习俗、公序贯穿在传统社会之中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场域之中的公民行为,渲染社会文化的持续走向。
三、文化要素的复合:传统文脉何以延续
在对书中关于日常生活进行具体铺陈之后,下文将对这样的日常生活产生的意义空间进行详述,其实这一部分,也是突出表明了“礼”对于我们生活的产生的影响,对历史产生的变革,对文化产生的变迁。同时,这种日常生活的空间意义也可以延伸至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明确其日常生活所带来的意义空间,也是我们明确“礼”的意义,以及明确“礼”在传统社会之中发挥的作用。因此,在下文也将从社会、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大方面来探索中华传统文脉何以延续。
首先,根据政治方面的日常生活,李安宅先生认为中国的“礼”包括了公序良俗以及制度、态度。
在人类学理论中,民风、民仪、制度、仪式、政令这些都是民族志主要包含的内容,而民族志几乎囊括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所以可以得出结论:“礼”贯穿着中国历史,并在中国古代扮演着文化建构和现代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这也如同人类学中所说的:“人脱下衣服就变回了猴子,这层衣服就是文化,从猴子变成人,也就是穿上了一层层衣服。”其中的意义,不仅仅规矩着那一时代的人,其中的良俗也在改良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国人。谈到行礼的资藉, 那就是因地因时因人因情制宜, 不千篇一律地以多或少、贵或贱来划分礼。这对于一个人的“礼”方面的培养可谓是相对全面的,表情如何,姿态如何,都是语言仪容的标准。听也要好好听。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书中提到的政治理论:“政治的基本观念,即是人治的好人政府,则其行政之所资藉,自以伦理的人伦为依归;换句话说,所谓政治也者,就是礼教之大规模实现;国家也者,就是家族之大规模的实现。”[3]李先生在结论部分再一次强调传统之礼在现代社会的延续提供理论支持。
在文化方面,首先是物质文化,在下文中将借用莫斯的礼物交换理论和库拉圈理论进行阐述。在莫斯的礼物交换之中,礼源于人情,在这一理论当值,礼又反哺了人情,在莫斯礼物交换的过程当中,别人给你的礼物一定要接受,接受了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不接受则是一种无礼,甚至是对送礼者的侮辱,还会造成暴力事件。
同样,在库拉圈的研究中也表明,赠送白贝项链和红贝手镯给其他人,如果对方不接受则意味着看不起自己,接受了则表示承认自己的声誉和地位。
书中也对演变进行了相关阐述,李安宅先生简单地提到意识维新是促进社会演变的重要途径,就像很多人都反对悲观主义,但其实悲观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因为他们能看到社会的不足之处。
在精神文化方面,丧葬习俗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有很大意义,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电视剧中依然延续着这样的说法:守丧三年, 在现代社会高度发展之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也有自己需要供养的家庭,能够抛下现有的一切守孝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对于传统社会的丧礼之制,我们要其不善者而改之,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 是很大的进步, 而在当代社会,则是科学思想发扬的绊脚石。综上,李安宅先生一直在进行比较,中西方文化社会学观念的比较,亦是文化的对比。本书成为我们参考以及考察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资料。
四、结语
李安宅先生在本书中,将中国传统之“礼”细细讲来,这种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探究向我们展开了一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画卷,本文探索这种文化要素的复合,不仅仅是突出了“礼”所带来的影响及意义,更是一种探索文化变迁、社会变革的新路径,在此中暗自埋下其间意义空间的创立,并考察传统之礼的延续。全文在对著作、作者以及写下此文的缘由进行简要概括之后,从政治、文化两大方面,对传统之礼中文化要素的复合进行相对全面的描绘,并根据之前的描绘整理及推衍出意义空间。这对于我们认识“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作用有着巨大意义,也为我们认识社会学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作用提供了文籍支撑。
参考文献:
[1]李安宅.《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M].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7-19.
[2]徐弢.人类学释“礼”之初尝——《〈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再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29(10):77-79.
[3]吴银玲.读李安宅《〈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9(04):198-201
作者简介:
张潇天,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学、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