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触碰的时间
2020-09-10张罗丹
张罗丹
【摘要】 装置艺术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是集合绘画、雕塑、摄影等于一体的一种新兴综合艺术形态,在无形物质具像化方面有它独特的优势。本文从时间艺术、当下装置艺术中时间元素的研究,探索当代时间元素装置艺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关键词】 装置艺术;时间元素;表达策略;交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5-0062-02
一、时间与装置艺术
(一)时间——貫穿艺术史发展的母题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时间的探索就从未停止过,穿越时空,定格时分,删除一段时间,在科技尚未能实现的情况下,艺术满足了人们对此的想象与表达。
时间是流动的,而艺术是静态的,艺术家们费尽心思去解决这种矛盾,从而有了很多表现手法,形成了一种“时间艺术”。最为熟知的是超现实主义代表作,“疯人”达利的《记忆的永恒》,画面内容中用各种疲软的钟表作为素材,现实与梦幻的交叠,对时间线的改写和打破,成为后来艺术家们表达时间的一种常见手法。
(二)时间元素装置艺术案例
装置艺术对于时间的思考更趋向于尝试,这些突破思维的尝试给予各种新颖的媒材巧妙挪用,对传统的大胆打破。最为直接的是利用钟表来体现时间。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克里斯蒂安·马克雷的《时钟》是一件工程浩大到“夸大”的作品,从上千部片子中取样,用24小时长的片子表示时间,每临时刻的钟表都表现着相应的时分,用所有人类片子中呈现的时间构成了一天。它不仅仅是一天,更是整个电影史的跨越。影片呈现了人类社会多样化的遭遇和状态。这部作品让人不免想起“影像艺术之父”白楠准,他通过电视机播放录像的形式,进行了对社会的反思,对时代的思考。
红极一时的Nobuhiro Nakanishi的层叠图像使人印象十分深刻,通过在一个时间段内不断拍摄同一个物体获得影像,然后通过激光打印到有机玻璃板,分层后,每一帧图像都会有细微变化,成组陈列后形成一个连续变化的陈美装置作品。增加了“时间”的新维度,令作品前的观者可以洞察时间流逝的“三维印记”,本“无形”的自然变化被赋予了“有形”的新诠释。
运用新材料和新技术进行对于时代的思考、对于自然的热爱、对社会的反思,是当下装置艺术的主流。
二、“时间”元素具像化
装置艺术对于无形的时间具像化,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装置艺术作为艺术的一种门类,是可以使人有拓展性思考的。以绘画作品莫奈的《日出·印象》来说,它记录了日出时分海上渔船的美景,定格了那一刻。再如录像艺术,可以将一段时间压缩,一个黑场便是一天。再者,装置本身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最早表现时间的装置可以说是“日晷”了,聪明的古人已经知道将无形的时间变成石板上的时刻。
然而,现在需要探讨的不再仅仅是怎样用具像化的物体使人们看见时间,而是可以对于时间进行思考,时间的流逝、穿越,抑或是通过“漫流感”产生故事性,引发共鸣,对社会、历史、人文进行深刻的思考。下面就时间元素装置艺术的表达策略做一个总结:
(一)渐变,将时间的流逝放大
时间是抽象的数学概念,而艺术却有着看得见的色彩。通过渐变,可以体现时间的流逝。渐变的色彩、图像形成视觉暂留在人的脑海中形成一种延伸,从而感觉到时间的变化,引发思考和共鸣。法国艺术家Emmanuelle Moureaux用跨越10万个彩色数字剪纸缔造了一条色彩缤纷的时间通道,以描画时间的流逝,用色彩这类语言来让时间变得可视、可感,成为空间的组成元素,从而让参观者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色彩的渐变体现了时间的流逝,剪纸数字形状代表着日出到日落的每一时刻,穿越隧道,仿佛穿越了春夏秋冬。
同样的,日本大阪艺术家Nobuhiro Nakanishi的“层叠图像”装置艺术也运用了渐变的手法。他将连续摄影获得的图像一帧帧印在亚克力上面,通过光的投射营造连续不断的效果。大体量的光影仿佛形成残影,飞速的画面好似抓不住的时间。这是静态到动态的过程。
在这一层面上,装置艺术通常用到的创作元素有“渐变色彩”“光影变幻”“消耗品”,同时追求“体量创作”,用大量变化的物品堆砌,景深式排列,营造时光之路的感觉,或是利用已有空间塑造梦幻视觉,让参与者有一种“时间像空气却可以触碰”无处不在的感受,看见它流走的样子,也看见自己的故事。
(二)凝固,把时间定格
如果说渐变使得时间压缩,那么定格就让时间凝固在了那一刻。时间,永远不会停下它前进的脚步,但每段经历过的时间,都承载着人们的故事和情感。个体在时间的洪流中显得如此渺小,艺术家们渴望用作品来定格不断变化的时间,捕捉那段回忆留下的痕迹,让后人对历史的反思能够有目共睹。
摄影装置作品《尹秀珍》是知名的摄影装置艺术。作者将本人(尹秀珍)10张不同年龄的肖像照片做成鞋垫,分别放在十双女式布鞋中。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的女孩子,很少能买得起商店里的布鞋,那时候尹秀珍的布鞋都是她的母亲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那个时候的女孩子大多穿着这种布鞋,布鞋便因此成为了纯洁朴素的象征。那段记忆充斥着清纯、简单,还有爱。每年的照片代表着时间的流逝,留下的布鞋却成为了对那段日子最好的纪念。将两者结合起来,十双鞋子组成一组作品,表达了对母亲十月怀胎的感恩,对那段无忧无虑时光的怀念。她的作品表达了自己个人情感,但从她的作品中,观赏者却能看到时代、母爱,这不仅仅是个人,更是这个社会所带来的。这种对于时代变迁和个人情感经历的再现,同样在其他作品《变形》《废墟》中流露出来。
在这一层面,装置艺术作品通常通过“老物件”作为创作元素,把一个时代映射在一个物品上,凝固那段记忆。
(三)消耗,时间具像化
除了运用渐变和定格,艺术家们通常用一些消耗品来体现时间的流逝,因为消耗品随着时间从有到无,一切都是肉眼可见的。而且比起其他方式,这样更加直接。例如Nele Azevedo的临时装置《Melting Man》,他用冰块制作了一大群小人,坐在广场的台阶上,太阳慢慢地将冰人融化,变成一摊摊水渍,最终消失不见。“时间”让它们消失,就像芸芸众生,都是这历史长河里的一颗沙砾,随着时间,仿佛从未存在过,却又真实存在过。
一个空间装置艺术叫“让时间流淌”,它在一个后院空地里用铁皮圈成花盆,種上绿植,随着时间的推移,绿植越来越茂盛,而铁皮都已经生锈。这一切都是时间的杰作。生命,也正是这样的过程,个体生命的消逝使得群体的生命走向永恒。生锈的铁皮、老屋沧桑的痕迹,都是时光留下的脚印。在这一层面,时间元素装置艺术的创作元素就是“消耗品”,还有“时间”本身。用消耗品制作出来的装置艺术作品本身,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的,比如冰块融化、水果腐烂、金属氧化等等。
三、对于当代性的思考
(一)影响装置艺术中时间元素发展的因素
从上面的举例中不难看出,大多数的装置艺术还停留在个人情感生活层面,更多的意义是后来的观众赋予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艺术也要高于生活。艺术家们要成为思想家,跳出个人的小框,放眼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白楠准之所以成为装置艺术之父,不仅仅是他的创新,更多的是他对那个电视占据生活时代的思考。装置艺术只是一种形式,它承载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作为艺术家,要对时代进行深刻的反思,对于观者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除了作品个人化,影响时间元素装置艺术发展的还有科技与装置的融合。时间已经不是一个新颖的命题了,但是装置艺术作为新媒体艺术的一种,需要创“新”。但目前的时间元素装置艺术大多还是用现有的物品,追溯回望,定格回忆,思考时间本身。
科技和装置的融合成为新的潮流。在装置艺术中,科技的出现越来越频繁,例如《清明上河图》,将人物动起来,让参与者能够看到图中那个时代每个人的生活状态,与作品产生互动,沉浸其中。
(二)时间元素装置艺术的展望
时间元素装置艺术的重构绕不开当代性。栗宪庭在《艺术的“民族当代主义”》一文中提到“当代性意味着艺术家首先以人的角度,对当代生存中最困惑人的感觉的表达”。
虽然装置艺术在国内艺术坛中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但其收藏价值还没有被大众所认可。绘画、雕塑等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作品,也是经历了这样一系列的过程。从私人化,到大众化,随着时代更迭。在科技化的现代,仅仅是模仿前人的作品不足以吸引人的眼球,艺术家们需要突破和创新。想要攻克“个人化”和“技术”的难关,重构和交互成为不能绕过的道路。
重构的过程,是对生存状态反思的过程。思考时间本身,这本来就是一个哲学未解之谜。艺术是什么?时间是什么?生命又是什么?至今哲学家们没能得出答案。
VR技术日趋成熟,裸眼3D也已经出现,装置艺术完全可以让参与者拥有参与感、未来感、穿越感。通过虚拟装置,可以幻想出自己想要的未来生活,求而不得的能够仿佛握在手中。这种时间元素装置艺术更像是一种游戏。对于当代性,不仅仅停留于反思,通过对时间线的穿梭,更能明白该怎么做,从而产生正确的引导。
四、结语
虽然时间元素装置艺术应当展望未来,但是科技的融入仅仅是一种手段,用交互性、沉浸感吸引大众,从而产生引导。过去的历史教训、美好瞬间仍然值得回味。
装置艺术作为一种载体,载着时间到身边,或许是过去,或许是未来。但最终希望它能够引导社会变得更好,治愈当下的时间焦虑。
触碰到了时间,让人感到真诚、谦卑和渺小。时间不会停下来,因此关于时间的装置艺术创作永远不会停息。
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3]当代装置艺术[M].广东: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4]曹倩.实验互动装置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胡因梦.装置艺术不可思议[M].广东: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1.
[6]李常磊,王秀梅.镜像视野下威廉·福克纳时间艺术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7]贺万里.中国当代艺术装置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8]罗晓琳.可视的形状——试析当代装置艺术中的时间策略[D].中央美术学院,2015.
[9]李路凯.时间因素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多元解析[D].四川美术学院,2016.
[10]冯知军.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关于当代艺术的当代性问题讨论[D].云南艺术学院,2011.
[11]贺万里.后现代与当代中国装置艺术[M].宁夏大学学报,19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