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族文化“面具”与装置艺术的重组
2017-01-11吴南穆
吴南穆
摘 要:我国面具艺术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独特造型的特点,是一种具有特殊表意性质的象征符号。在其形成和发展的漫长岁月里与原始巫术、图腾崇拜以及民间歌舞、戏曲等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从而使面具这一形象深入的反映出中华民族的观念信仰、民俗文化、情感理想与审美趣味,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质和精神追求。
关键词: 面具;装置艺术;现成品;重组
中图分类号:J614.8;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6-0142-02
现代装置艺术家都意识到从中国的风俗、传统中挖掘和探取现代艺术创作元素与形象资源,这也为后来中国装置艺术能在国际上取得成果做了一个铺垫,成为装置艺术的基本策略。现在非物质文化很受到人们的关注,贵州的傩面具就已经申请了非物文化,我希望通过装置艺术的表现手法来引起社会界对文化的继承和保留关注。也想以此让大家了解面具在世界上的保留和如何与装置艺术重组达民族文化与现代装置艺术的结合。
一、面具在装置艺术中的运用
装置艺术的特点是对现成品的利用,不过,装置艺术对现成品的利用又不同于一般日常生活中利用现成物品,它毕竟是以艺术名义的利用,是艺术家们有意的安排、组合。
我们对民间面具进行研究发现民间面具的产生和存在,主要反映了宗教崇拜和使用价值。今天我们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存,不是人们审美境遇中的物质存在,而是物质生活中的创造行为。在我国原始遗存中,有贺兰山岩画、花山岩画等狩猎民族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许多戴着面具跳舞的巫师,这种原始舞蹈的表演向我们传达这样的信息:舞者头插动物羽毛,带着动物的皮或骨头的面具舞蹈。实际上,在他们的面具艺术中,就已经开始利用某种特定意义的“现成品”,说明自古就存在着对现成品的利用与展示。而这种文化表达经过千年的流传成为今天的“传统资源”或说“民俗资源”。因此,可以这么说,面具作为一种传统艺术样式,它对现成品的广泛利用,特别是对未加改造修饰的原生自然或生活现成品的直接取用,无疑培养着一种把现成品纳入于艺术创造过程中去的合理性认同意识,成为现代中国装置艺术在中国化进程中可以取用的一种宝贵的传统资源。不过在装置艺术没有传入中国之前,我们无法理解和赋予千年以来那些利用现成品在传统样式或非艺术样式中的意义与价值。前人对现成品进行展示和创作的行为,往往是带有偶然性的或是无意识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形态,我们并不能说中国当代装置艺术史开始于几千年前,中国装置艺术并不是中国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自然发展过程中的“本土文化”,而是西方文化艺术在当代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后,对中国现代艺术界产生了一种冲击与输入了新的艺术形式。可以说传统面具艺术是早期人类实用性的创作过程,同样利用了现成物品,我国现代装置艺术是以审美意义上的创作过程,传统艺术成为现代中国装置艺术在中国化进程中可以取用的一种宝贵的资源,将其重组。面具艺人对现成品的选择主要是神和千年延续的象征法则,不是唯一的设计者。装置艺术设计者对现成品的选择和处理,成为是否能够保证装置艺术对社会意象的批判性来反应社会、民族现象的重要前提。传统艺术只能成为现代中国装置艺术在中国化进程中可以取用的一种宝贵的资源,而不能取代装置艺术或混为一谈。
面具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的宝贵财富,我希望通过装置艺术独特的语言形式来达到体现传承问的大前提下,来反应人们的内心世界,虽然装置往往是加工与组合的产物,但是只有把现成品艺术化(情感符号化),以表现自身某种乃至人类的某种情绪、感受、处境等等的艺术冲动或表现欲作为艺术去摆弄并使之展示于艺术场所。才能成为装置艺术品展露在人们面前,使人们反思自己是带着怎样的面具在生活。带着坚强的面孔下也许是一颗仅仅需要温暖的柔弱心灵。来反省自己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真正需要的生活。往往有着强烈的主体意识,有强烈的艺术表现欲的装置艺术作品才能够将这种想法、情感、观念、处境体验等艺术符号化。
装置艺术的社会介入往往是批判性的,它所表达的思想对社会、对家庭、对政治、对两性、对人类、对祖宗传统等等既定的存在或思想或关系或情感都持以反讽、诘问、揶揄、批判或否定、消解的立场和态度,并且将之展示于众。正是由于装置艺术家的批判性主体意识从而使得装置艺术能够从大众世俗化艺术圈中脱颖出来,走上了“前卫”和“精英文化”的路途。
因此,面具形式用装置艺术形式来反应作品本身是不是以中国化的民间化的民族化的物质材料媒介作为装置品创意的基础:这种装置品所反思与指向或表达的观念内含是否建立在当代中国民众的普遍生活意象、观念和传统基础之上;这种装置品是不是以包蕴其中的深刻的民族文化的内含或者说精神意蕴获得它的艺术地位与价值。
二、面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不同的地区面具文化各不相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和人为原因而不断减少。面具文化的衰退值得我们反思,面具传统文化的保护面临着不少的危机和困境。
(一)制作面具的手工艺人的缺少
传统工艺的传承最重要的就是传承人。傩面具其制作工艺复杂、考究,要求工匠技艺颇高,致使这个曾经一度庞大辉煌的艺人队伍,如今陷入边缘化、老龄化、孤独化的境地。
(二)古面具损坏严重
民间珍贵的古面具破坏和流失严重。木制品的保留本身就很难长期保存,再加上文革时期反封建迷信被大量损毁。老艺人相继去世,后人们如不从事面具制作,也就没有保护家传面具的意识,任其散失,这对研究考证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三)面具工艺缺乏新鲜的血液,并无创新
还是固守以前的制作模式,艺术活动作为一种精神创造,创新是其生命。要求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要解决能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生存环境问题,说明像面具的民间工艺品的发展不可能是孤立的,应该与地区的其他文化遗产一道纳入地区的文化振兴的总规划当中。
三、面具文化创新
面具文化是一门边缘性极强的学科,有着多学科或跨学科的学术表现,面具本身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使人们可以从多重角度对之进行研究,例如从戏剧的角度、舞蹈的角度、宗教的角度、民俗的角度、雕塑的角度、绘画的角度、文化的角度等等。在这众多的角度中,美术的角度(即雕塑与绘画的角度)无疑是最直观、最感性、最外显的角度,人们研究面具文化,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首先从美术的角度切入,进而才转向其他角度的。这是因为面具首先是一种造型艺术。
作为一种造型艺术,面具与雕塑和绘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雕塑决定面具的形,绘画决定面具的色,形和色是构成一切造型艺术的基本要素,也是构成面具的基本要素。面具的象征功能和扮饰功能,正是通过那些浸透民间审美观念,并被符号化了的形象和色彩来实现的。
作为一种造型艺术,面具与雕塑和绘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雕塑决定面具的形,绘画决定面具的色,形和色是构成一切造型艺术的基本要素,也是构成面具的基本要素。面具的象征功能和扮饰功能,正是通过那些浸透民间审美观念,并被符号化了的形象和色彩来实现的。
造型艺术泛指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美术门类,面具从美术门类划分,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但它在制作工艺上则融雕塑和绘画的造型手段于一体,而二者相较,雕塑的造型手段在其间占有更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大部分面具在艺术样式上都属于浮雕作品,民间艺人运用刻、镂、塑、铸等手法,通过长度、高度和深度的“三维空间”,来表现面具所象征的神祗、魔鬼、祖先、英雄和世俗人物。当然,绘画的造型手段在面具制作中亦不可或缺,民间艺人运用不同的色彩,图案,纹饰.来刻画不同的角色的年龄、外貌、性格、品质和身份,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绘画的造型手段在面具制作中只是起辅助的作用,唯有在纸壳、笋壳、布料等平板面具中.绘画的造刹手段才在面具制作中起主导作用。
笔者希望能将艺人们制作面具的造型艺术成为装置艺术的现成品,将面具的色彩上的规律性和多民族的文化交融,或者与不同的面具形式将其拼合,在装置艺术形式下去反应当代面具文化的流失,使人们反省到面具文化或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