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主人公成长的解读
2020-09-10伍荣华
【摘要】 人们都会被各种传统所塑造,家庭教育往往决定了生命的底色,如果底色变成阻碍甚至腐蚀生命的存在,就是成长的毒药,只有把它烧成灰烬,才能放歌未来。
【关键词】 塔拉·韦斯特弗;成长;教育;环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5-0043-02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约翰·华生(John B.Watson,1878)認为人类的行为主要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刺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以此理论为基础,他进一步提出了环境决定论,即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一个人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他的著名论断:“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养育他们,可以随便选择其中一个婴儿,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小偷,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倾向、能力、天资和他祖先的种族。”抛开华生观点绝对性的一面,不可否认华生的环境决定论还是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也深刻体会到了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巨大作用。塔拉·韦斯特弗的小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Educated: A Memoir”)正好从个人成长的角度,印证了华生的理论。作者即作品主人公塔拉·韦斯特弗(Tara Westove)就是一个被家庭环境扭曲性塑造,进入大学环境后,开始觉醒、反抗,重新定位认识自我,完成了从陈旧自我中蜕变重生的转变。正如华生的理论观:个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消除。下面分别从塔拉成长的三个环境为出发点,来论述塔拉的成长和蜕变过程。
一、巴克峰:童年的阴影和光明
塔拉出生于爱达荷州山区一个虔诚的摩门教家庭,有七个兄弟姐妹。她的父亲偏执到疯狂,信奉“末世论”,平日里不遗余力地储存食物、生活用品,甚至武器。他不信任政府,4个孩子没有出生证明。他认为医院和学校是让人洗脑的地方,不让孩子们去上学,不相信现代医学,家里若有人受伤,他会让塔拉的母亲用传统草药治疗,而不是送去医院。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上帝安排好的,他不购买汽车保险,也不让家人系安全带,结果两度致家人于危难之中。父亲经营一座垃圾废料场,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那里机器简陋,环境恶劣。哥哥们经常因工作事故,身体被割破、压烂、断裂或烧伤。家里最小的塔拉也被要求在废料厂打工,操作危险无比锯铁用的大剪刀。甚至他自己也在一次工作事故中差点被烧伤夺取性命,几近毁容。每次死里逃生,父亲都视之为上帝神力的证明。
塔拉的妈妈是药剂师和助产士,用自制的酊剂和精油治疗几乎一切疾病。塔拉曾为母亲的职业自豪,觉得母亲身上有股神奇的力量,很有气场。母亲虽出生在一个文明家庭,但是由于长期接受父亲的控制和洗脑,极其顺从父亲的权威。她甚至屈从于有暴力倾向的儿子肖恩,对肖恩的暴力行径视若无睹。她目睹肖恩把塔拉拖到卫生间,把女儿的头按进马桶时,却只是假装没看到。这个经历给塔拉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全家人在父亲人为制造的一系列诸如世界末日、恐怖袭击之类的幻象影响下,变成了反智、反社会、离群索居的边缘人群。
塔拉作为一个女孩,她自小接受的教育便是:露出肩膀或者脚踝以上是妓女的行径,厨房是女人呆的地方。她参加一个舞蹈班,却对服装很纠结。“卡洛琳让我去买一套紧身连衣裤,一双舞鞋。我说我买不了,这个不端庄,爸爸说过,正派的女人永远都不能露出脚踝以上的任何部分。那些6岁左右的小女孩,腿上只穿着透明的紧身连裤袜,我觉得她们看上去像小妓女。”①可见父亲对女儿的洗脑教育是成功的。
四周铜墙铁壁般的环境令人窒息,唯一照亮塔拉的那束光是哥哥泰勒。泰勒靠自学通过了大学入学考试,离开了家。他告诉15岁的妹妹,还有另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摩门教开办的杨百翰大学。在父亲一次次将她推向咆哮着几乎要将人脑袋咬下来的轧钢剪刀时,塔拉终于提出来要去上学。16岁的塔拉在工作的间歇偷偷自学,经过两次的努力之后,第二年她终于收到了大学入学通知书。
几经挣扎,终于逃脱了父亲的控制,哥哥的虐待,逃离了巴克峰的废料场,但是面对一个新世界,还有许多的人生功课要做,脱离原生家庭的阵痛还在前方等着她。
二、杨百翰大学:走在觉醒和困惑之间
对于塔拉上大学的态度,父母各有不同。母亲是支持的,她说:“走吧,不要让任何事阻止你走。”②父亲则认为她去无耻地追求人类知识,上帝的怒气不久就会降临到她身上。看着父亲憔悴的脸,她又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女儿,而是一个叛徒。
与原生家庭的脱钩并非易事。考上大学,父母却不给她经济支持,带着八百美元,觉得自己摇摇欲坠,无法立足。假期想找个轻松点的商店工作挣钱付学费,却在父亲的命令下,被迫辞掉工作回到废料厂。“我穿上靴子,感觉从未脱下过它们。”③哥哥肖恩仍不放过羞辱她的机会,他说:“我们的黑鬼回来了。”“以前的一千次,我都无动于衷,但现在我想堵住他的嘴,或者让他坐下来给他一本历史书。”④似乎每一次假期回家都会被打回原形,和家人的关系又回到原点。
虽然原生环境带给她意识与潜意识里根深蒂固的影响和挑战,比想象中来得更强烈,但是大学课堂的知识启蒙和师长同学的无私帮助,春风化雨般催生了塔拉心灵智慧的觉醒,改变还是水到渠成地到来了。大学期间,塔拉开始重新思考父亲对她的教育以及原生家庭根植在她内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她被牙痛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时候,她却拒绝了室友带她去看医生;拒绝了好几次之后,她终于意识到寻求帮助不是可耻的,第一次申请了政府补助,使自己不用为学费和生活费奔波。她第一次知道了父亲津津乐道的政府围杀普通民众Weaver family的案子,是建立在错误事实的基础上的。课堂上学到的心理学知识,让她了解到父亲和她那个有暴力倾向的哥哥肖恩,可能是患有某种精神类疾病,他们需要接受治疗。
从连大屠杀这个词都不认识惊到了全班同学,到她的研究论文受到导师的称赞,甚至最后得到了导师的剑桥推荐。这一时期,她所经历的一切都在急速地变化、更新,使塔拉经常处在困惑、清醒或崩溃的边缘,她说自己开始了一段“觉醒之苦”,对哥哥对父亲,以及对自己有了一些基本认识。并进一步归纳出悲剧产生的根源:“我觉察出我们是如何被别人给予我们的传统所塑造。我们为一种话语发声,这种话语的唯一目的是丧失人性和残酷地对待他人——因为培养这种话语更容易,因为保有权力总是让人感觉在前进。”⑤
三、剑桥大学:告别过去,重建自我
进入剑桥这座无数学人仰望的学术殿堂后,塔拉对过去、家庭亲情以及自我的反思进入一个更深的新阶段。
对家庭的羞耻感甚至影响到她与别人亲密关系的建立,前后三任男友,前两任都无疾而终,直到第三任男友,陪伴她走过情感斗争最激烈的阶段,共同追求学术理想。塔拉反思与第二任男友分手的情形和原因:“我变得反复无常,吹毛求疵,充满敌意。我设计了一个怪异而不断变化的评估标准,来衡量他(查尔斯)对我的爱。一旦他没达到要求,我便胡思乱想,情绪失控。他说他爱我,但不能拯救我,能拯救我的只有我自己。”⑥这段话体现了她在身心受到家庭暴力的伤害后,情感的怀疑和扭曲状态,无法正常地融入一段亲密关系。好在两次失败的经历之后,终于修成正果。
与几个重要亲人的告别,则是这一时期心理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塔拉在哈佛访学时,父母来看她,目的是为挽回这个“被魔鬼附了身”的女儿。此时,塔拉终于明白,到了与家庭决裂的时候了。但如刮骨疗毒,过程非常痛苦,怨恨和感恩缠绕在一起,几乎让塔拉疯狂。“我對家庭成员的记忆变成了不祥的控诉,我变成了另外一种生物,充满威胁,残忍无情,这个怪物小孩跟踪了我一个月……过去十年,我穿越的距离——物理上和精神上的,让我思考起自己是否已改变得太多。回剑桥的第一个星期,几乎每晚我都梦游着跑到大街上大喊大叫,然后醒来,头痛连日不绝。我给父亲写了封信,充斥‘暴徒’‘暴君’之类的字眼,一系列的挫败感和谩骂,用这种方式告诉父母,我要与他们断绝关系。”⑦她还责问母亲为何对哥哥的暴力视而不见,母亲表示了自责,塔拉终于释然了。
塔拉还积极地求助于大学的心理咨询服务,春去秋来,心境终于平静下来,除了愤怒和自责,大脑又可以容下别的想法了。她一头投入学术,重读了休谟、卢梭……并自然地结合起自己的家庭,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当个人对家庭的责任与他对朋友、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冲突时,他该怎么做?以此为契机,她开始了研究。在研究如何与家庭责任问题作斗争的资料中,她所选的重要资料之一便是十九世纪的摩门教,并在这一年的年末完成论文初稿。
经过了大约一年的自我疗伤,奋斗、实践,她终于成为自己历史的书写者,完成了自我人格和人生道路的重建。不再为与父亲的旧怨耿耿于怀,把那个受辱的16岁的自己永远固定在镜子里,默默离开巴克峰。作者在接受《福布斯杂志》访谈时说:“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教育应该是你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 诚然,这一切的转变源自于教育,也源自于从离开家的那一天起,主人公成长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过去已成灰烬,应为未来歌唱。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塔拉·韦斯特弗:《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南海出版公司2019版,91-93页,157页,199页,211页,211-212页,221页,361-362页。
作者简介:
伍荣华(1972—)女,苏州市职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