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使用与满足”视角下浅析女性的价值意识再建构

2020-09-10任颖姗董思伶

今古文创 2020年8期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女性

任颖姗 董思伶

【摘要】 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开播至今,该节目的相关话题占领大小微博热搜,中年女性所代表的“姐圈”文化逐渐被大众所关注。节目流量与话题热度背后,《乘风破浪的姐姐》作为女性向互动养成类综艺节目,体现的是对于女性价值意识的再建构。本文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分析该节目对女性意识再建构的影响成因及路径,提供一定的研究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乘风破浪的姐姐》;使用与满足理论;女性;价值意识

【中图分类号】J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8-0069-02

一、研究背景

(一)现象概述

1.基本内涵。女性的价值意识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指女性对自身劳动价值的再认识,包括“私人劳动”和 “社会劳动”,以使妇女了解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并从中增加自信感;二指女性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妇女从传统社会认知和依附价值中挣脱出来,个人价值的直接实现成为女性意识正确感知的重要条件。

2.现状分析。网络上以假想剧本《淑女的品格》为起点,“姐圈”文化为代表,大众在关注性别自我意识的同时,着眼于女性的价值体系细化,从年龄、身体语言上、自我表达等方面展开阐述。在讨论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大众逐渐形成“姐圈”等通俗化代名词,引起广泛关注与传播。

目前, “姐圈”一词主要指代30岁以上的中生代女性演员群体,其共同特征为有气场、有实力的独立女性。“姐圈”文化的兴起同时对标当下大众对于年龄焦虑的痛点,但本质上,更多从积极的角度重新定义年龄对于女性价值意识的影响,定位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从女性角度出发对其价值做出新评估,培养其对自身的价值意识。

(二)理论概述

1.基本内涵。1974年,卡茨、布卢姆勒等人总结了当时受众领域的研究,指出有关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内容是:“需求的社会与心理根源产生对于大众媒介或其他来源的期望,这导致不同模式的媒介接触(或参与其他活动);结果是需求的满足。”“使用与满足(Uses and Gratifications)”理论以受众为研究本位,在根本上立足于受众或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通过剖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機以及受众本身的需求,从而理解受众的选择。在信息爆炸、传播速度极快、媒介使用便利性极高的当下,综艺不仅仅是单向度的制作与传播,如何链接受众的认知、兴趣、情感需求也极其重要。

2.特征。使用与满足理论出现,是推动了传播学变革的重要一环。一方面,该理论否认了原先将观众作为被动接收者的地位,强调受众的自主选择权;另一方面,在影响受众选择的动因中,除了个体本身的内在因素外, W·施拉姆等学者也强调受众在接触媒介中的社会动因,包括他们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背景、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群体归属关系等众多因素。

基于电视节目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相关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从受众的娱乐需求、受众的情感需求、受众的社交需求与受众的自我实现需求四个角度入手,强调在“拟态”环境中的深层次自我需求。

二、节目分析

(一)节目简介。《乘风破浪的姐姐》(简称《姐姐》)是由芒果TV打造的女团成长综艺节目,召集30位30岁以上的女艺人,配备具有知名度的导师及发起人,设置舞台评级、公演考核等环节,经过数次公演现场的淘汰筛选,最终选出5位女明星出道成团。

在零宣发的情况下,仅一天,该节目播放量突破两亿,芒果TV市值随之飙升。与此同时,以“姐圈”与女性为主的话题也层出不穷,仅一周,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高达70.5亿,舆情指数、媒体讨论度更遥遥领先,是真正实现“断层”的现象级综艺事件。

(二)节目特色。近年,“她经济”影响下以女性MC为主的观察类综艺层出不穷,选秀综艺也话题不断,《姐姐》凭借其火爆的节目形式加上独特的内容构造成为年度亮点综艺。

其一,聚焦对象独特。以30岁以上的姐姐为捕捉点,寻找成熟的选秀节目市场的缺口,突破传统女团打造偶像的框架——破除世俗对于女性年龄的偏见,以缓解社会中女性对于年龄的焦虑是节目制作的初衷;同时,姐姐作为“超龄回锅肉”,其拥有一定的粉丝基础、作品加持以及丰富的阅历故事,使得节目本身更具“戏剧性”。

其二,聚焦内容新颖。镜头下“姐姐”的个性化行为与迥异的性格特征,融合最多元的女性角色,其根本是当今社会释放出一种新信号——女性对美的选择逐渐脱离以取悦男性审美至上的操控,女明星制造也逐渐逃离机械化的产业怪圈,以展示女性独立的美好。

其三,聚焦价值观新鲜。近年,价值观的输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节目的热度与口碑,在商业性与娱乐性的基础上,开始尝试传递价值立意。《姐姐》作为典型代表,不断强化超越限制的新时代女性精神与价值观的定位,以精准的文案与别具意义的话题直击社会痛点。从对待年龄的态度到人物呈现的选择,弱化女性与年龄的矛盾,将“不被定义”的核心贯穿于节目始终,所呈现出的超越年龄的成长也不断输送女性的刚性美。

三、理论分析

(一)心绪转换效用:代为满足受众想象,转化释放焦虑情感。快节奏的生活使得年龄焦虑广泛存在于大众生活当中,若压力无法得到转移或缓解,将一直存在并压迫着当代女性的身心发展。因此,以综艺节目中的人物形象作为观众对于中生代的想象载体,起到转化其焦虑心绪的作用。

《姐姐》结合流行的互动养成类选秀模式及切入痛点的角色界定,在节目中受众通过观看 “姐姐”在舞台的自信演出以及节目采访中透露的出众性格,代为满足受众对于中生代女性的各种想象。一定程度上,通过姐姐的表现缓解受众群体,尤其是年轻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迈入“中生代”的年龄焦虑。节目的氛围感染,有助于塑造中生代女性的价值感知意识,即年龄不是局限,中生代女性可以活得更有实力与气质。

(二)自我确认效用:节目提供多样女性价值意识的参考样本。麦奎尔等学者认为,电视节目中所呈现的人物形象、事件状况、矛盾冲突等可以作为节目受众进行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通过节目与现实的比较,可以引起观众对自身行为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协调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姐姐》通过打造以“励志”“独立”“梦想”等为理念核心的女团,传递对中生代女性的价值肯定。节目中一众女性艺人突破以往选秀节目的“守规矩”,坦然面对自身对于排名、梦想以及个人价值的追求,在节目采访中以独特而又自信的面貌形成了破格的节目效果,并为观众展示了中生代女性可以有的多样个性特征。节目播出后,“姐姐”的语句成为网络流行语,语句中蕴含的是“姐姐”对于自身价值意识的理解。受众在对照自身现有价值体系后,对节目中“姐姐”所阐释的女性价值意识进行二次理解和轉化,使其成为自身价值意识体系的参考样本(如“我也想活成这样”)。

(三)人际关系效用:在积极的拟态互动中女性价值意识产生再建构。在《姐姐》的语境中,观众被称为“浪花”,将节目艺人称为“姐姐”,对“姐姐”们的训练动态以及舞台呈现持续关注与反馈,通过微博等社交平台进行话题讨论与投票,在节目和艺人选择上具有较大的接触主动性;“姐姐”们通过综艺节目和实时互动与观众保持密切联系,通过拉票、分享日常等形式,掌握自身相关信息以及流量波动性;总体而言,基于节目中的价值衡量形成拟态的交往环境。

节目播出前,观众对于“姐姐”们的想象停留在影视剧呈现的角色设定上,通过节目播出,搭建起节目中“姐姐”们与各年龄圈层受众之间的情感联系。通过展现姐姐的在台前幕后的模样,一方面使“姐姐”在得到节目受众的及时反馈后,通过舞台完成度、获得点赞量等指标直观地实现自身作为中生代女艺人的个人价值;另一方面通过节目播出以及宣传活动,使得观众改变固有印象,形成更为全面的价值认可,在这种拟态的间接关联和认知交互中,双方皆可完善作为女性对于自身价值的认知体系。

四、结语

《姐姐》在的迅速走红,无疑是社会女性意识再创造的催化剂,其跳脱女团的流水线式的成团规则,积极地推动了文化工业的再生产,同时不断挖掘“姐圈”的被隐藏的女性价值——强大而洒脱,自信而美丽,除去中年女艺人甚至是女人被社会标榜的固有的消极标签——年龄焦虑与回归家庭的刻板要求,重新寻找女性的魅力与选择权。但当节目仅仅注重姐圈话题的营销与女性价值意识的呼吁,而忽视节目本身的制作品质与竞技规则的把控,无法厘清选秀与综艺真人秀之间明晰的区别,则使节目开始呈现“高开低走”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王小波.再论女性意识与妇女解放[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04):57-62.

[2]洪世林.男性文化霸权和女性自我表达的迷失——新媒体时代女性身体事件透视[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01):99-104.

[3]任桉.姐姐们就该乘风破浪 女性价值不该被年龄定义[N].中国青年报,2020-06-24(002).

[4]陆亨.使用与满足:一个标签化的理论[J].国际新闻界,2011,33(02):11-18.

作者简介:

任颖姗,女,汉族,广东东莞人,本科在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研究方向:视听传播、网络传播。

董思伶,女,汉族,广东东莞人,本科在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研究方向:视听传播、网络传播。

猜你喜欢

使用与满足女性
21世纪以来被拐卖女性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从“使用与满足”看网络流行语的病毒式传播
传播学视角下微信的兴起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受众的动漫媒介接触动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