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龙意象跨文化分析

2020-09-10张英

今古文创 2020年8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意象

张英

【摘要】 对于龙意象,中西文化有着不同寓意。在中国文化中,龙先是呼云唤雨的神兽,后成为至高皇权的图腾,同时也是优秀人才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却是魔鬼的化身,也是宝藏的守护者。

【关键词】 意象;龙意象;中西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8-0040-02

意象是人类大脑意识活动的产物,但是人类的这种意识活动总是在一定文化氛围中进行的,因此即使是同一客观物象也衍生出不同的意蕴,龙意象就是其中典型一例。这就需要对龙意象进行跨文化分析研究,才能剖析出龙意象的不同文化含义,从而为跨文化交流扫除潜在的障碍。

一、中国龙意象

(一)呼云唤雨的神兽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家,农业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始终是社会生活的根本。但是在农耕时代,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对农业产量的促进作用有限,收成的好坏只能寄托在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上,此时龙就成了古人的祈求对象。古人认为,龙是一种超越自然的神秘力量,司职兴云降雨,这种说法在许多古籍中都有记录。《周易·乾卦》云:“云从龙,风从虎。”《侣氏春秋·召类》亦云:“以龙致雨。”而《山海经·大荒东经》中也记载着:“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因此,为了表达对龙的敬意,人们都尊其为“龙王爷”,专门为其修建了“龙王庙”来供奉香火,并把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定为百姓春耕开始的日子,俗称“龙抬头”或是“青龙节”,甚至还有“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传说。

古人怀揣“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的朴素愿望在田间辛勤劳作,却不能保证五谷丰登,因为时有旱涝灾害发生。每当干旱时,人们就要在“龙王庙”前举行祈雨仪式,而龙则成了仪式上的主角。 《神农求雨书》中记载:“春夏雨日而不雨,甲乙命为青龙,又为火龙,东方小童舞之……”人们用竹子做成龙的骨架,节节相连,外罩画有龙鳞的彩布,每节留有一手柄。举行仪式时,先从“龙王庙”中请出龙头,与龙身相连,再由一人持一彩球在前引导,龙身每节由一人持手柄左右挥舞,巨龙便左右翻腾,气势十足,便为“舞龙”。如今春节时期舞龙的习俗也是由此而来。汉代大儒董仲舒也在《春秋繁露·求雨篇》中记述了设土龙祈雨的方式。东汉的桓谭在《新论》中对这种方式进行了阐释:“求雨所以为土龙何也?曰:龙见者,辄有风雨兴起,以迎送之,故缘其象类而为之。”可见汉代设土龙是为了以土龙来感应天上的神龙,希望其布下甘霖,缓解旱情,最终实现国泰民安。

(二)至高皇权的图腾

从秦汉时期开始,龙从神性的动物逐渐转变为封建帝王的象征。从秦始皇开始,历代皇帝都自认为自己是“真龙天子”,由于秦始皇是第一个自称为“龙”的皇帝,因此也叫“祖龙”。《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记载:“三十六年……因言曰:‘今年祖龙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对此,《史记集解》中苏林做注解说:“祖,始也。龙,人君象。谓始皇也。” 到了汉代,司马迁为了表现刘邦与“龙”的渊源,也在《史记》的《高祖本纪》中开始了创造发挥:“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于是,刘邦的“真龙”身份一锤定音,其后的历朝皇帝也都创造出“龙种”的“确凿证据”。

为了彰显他们与众不同的身份,他们穿上“龙袍”,套上“龙靴”,乘着“龙辇”,睡着“龙床”,坐上“龙椅”,用着“龙涎香”,还动辄“龙颜大怒”,而拥立他登上帝位的人则有“从龙之功”。事实上,皇帝的一切物品都以龍为图案,也都在前冠以“龙”字。龙成为封建皇权的固定象征,代表了高高在上,威严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势。

(三)优秀人才的象征

古代崇龙观念的盛行使得“龙”成为以龙喻人、托物言志的喻体。龙常被用来比喻德才兼备的君子或俊杰。年轻而有才能的人被称为“龙翰凤雏”,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是“伏龙凤雏”,杰出而非凡的人才则是“骥子龙文”。有才能的人没有被人发现只能蛰伏叫“藏龙卧虎”;但他不甘现状,逆流前进,奋发向上是企图“鲤鱼跃龙门”;一朝终于摆脱困境,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就“蛟龙得水”;而那些搜索、物色难得人才的行为即为“打凤捞龙”。优秀的人才是人中“龙凤”;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材,属于“望子成龙”;他们往往以“龙”为孩子命名或取字,寄喻自己美好的祝愿:三国时有名将赵云赵子龙,南宋有抗元英雄陈文龙,明代有著名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清朝也有名臣于成龙。不仅如此,古人也有以“龙”自喻,诸葛亮就号“卧龙”,被时人尊称为“卧龙先生”;而《水浒传》中更是有五人以“龙”为绰号:“入云龙”公孙胜、“九纹龙”史进、“混江龙”李俊、“出林龙”邹渊和“独角龙”邹润。

不仅如此,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还留下了许多以龙喻人的诗词歌赋,王逸就认为《离骚》中“虬龙鸾凤,以讬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刘禹锡的《陋室铭》则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开篇,用龙衬托君子,凸显出品德的重要性。正如庞进先生所总结的那样,作为人格龙,中国古代的创世英雄、圣哲明君、精英贤良,多有龙之行、龙之德,从而有龙之比、龙之名、龙之誉。柳宗元在《谪龙说》中以谪龙自比,表达了自己不与“非其类”的人同流合污的龙之德。以龙自喻最经典的名篇应为王安石的《龙赋》,先是将龙描述为“龙之为物,能合能散,能潜能见;能弱能强,能微能章。惟不可见,所以莫知其乡;惟不可畜,所以异于牛羊。”最后借“然则龙终不可见乎? 曰:与为类者常见之。”王安石告诉世人龙并非因变幻无常而使人无法领略它的面貌,而是因为只有与它同类的东西才能常常看见它,表达了自己坚持变法、九死不悔的坚定信念,世人不能理解他的理念,皆因他们与他并非同类人,正如龙非凡物可比一样。

二、西方龙意象

龙意象在西方同样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2世纪古巴比伦的创世史诗《埃努玛·埃利什》中。创世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是一片混沌,由巨龙阿卜苏与提亚马特统治。他们相结合,创造出了众神,却又嫌众神太过吵闹,阿卜苏不顾提亚马特的反对要杀死众神。不料,阿卜苏反被其子恩利尔所杀。然后,恩利尔的儿子马杜克又将提亚马特的身体劈成两半,分别制成了天地,还用提亚马特的后夫金固的鲜血创造出了人类。与中国的龙意象相比,西方龙意象不仅没有受人敬仰的崇高地位,而且经常是受人排斥、恐惧甚至是打杀的对象。

(一)魔鬼的化身

目前在英语中,龙所对应的单词是dragon,但《不列颠百科全书》对dragon所做的解释为“ 传说中的一种怪物。通常被想象成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蝙蝠的翅膀,身披鳞片,能吐火;也有人把它想象成一条蛇,有带刺的尾巴”,显然,西方的龙不仅没有神的光环,而且还是长相丑陋的怪物。事实上, 西方很多文学作品中不仅把龙描述成怪物,更是把龙设置成恶魔的化身,它们动辄喷出火团毁灭人类,甚至以人为食,是人类的死敌。

基督教的《圣经·启示录》第十二章中写道:“天上又现出异象来。有一条大红龙,七头十角,头上戴着七个冠冕。他的尾巴拖拉着天上星辰的三分之一,摔在地上。龙就站在那将要生产的妇人面前,等他生产之后,要吞吃她的孩子……大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恶龙出现,只是为了与世人为敌,为了吞吃女人即将出生的孩子,将孩子扼杀在刚刚出生的那一刻,就是要毁灭救世的圣人,阻止宇宙众生得救。这条龙就是赤龙,就是魔鬼的化身,龙也成了撒旦的代名词。赤龙迷惑了三分之一的上界生命,导致他们堕落到地上。他在天上战败,失去了存身之地,只能落到地上,因此所有的邪恶生命也一同堕落到了人间。当赤龙落到地上,地上就有了灾祸,人类的灾难就急剧增加了。

(二)宝藏的守护者

西方的龙不仅把邪恶带到了人间,而且还往往扮演着财富守护者的角色 ,是人类迈向美好生活进程中的绊脚石。意大利的传说中,赛努诺斯是掌控所有财富和商业的神,同时也是地底之王。而每当他出现时,身边一同出现的还有一条长角的龙。因此意大利人认为这只龙也和财富有关,尤其是地底的宝物。而在希腊神话中,大英雄赫拉克勒斯完成的十二项任务中,第十一项就是要摘取赫斯珀里得斯果园里的金苹果。虽然金苹果树是种在赫斯珀里得斯地的果园里,但看守它的却是一条名叫拉冬的百头巨龙。它从不睡觉,走动时总会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它的一百张嘴还能发出一百种不同的声音。赫拉克勒斯要想顺利摘取金苹果就必须先搬走拉冬这块绊脚石,龙就成了人类追求幸福的障碍了。

事实上,许多西方文学作品中的龙都极其贪婪,它们喜欢储藏财富,唯一的爱好就是收集成堆的錢币、宝石和魔法物品。对龙来说,财宝是多多益善。除了外出巡逻领地或是寻觅食物,龙绝对不会离开自己的巢穴,不分白昼黑夜守着地洞穴里堆积的财宝。它们经年累月地盘踞在财富堆上,像守财奴一样欣赏着金银珠宝放出的闪闪金光,珠宝相互撞击发出的叮当作响声对它们犹如仙乐一样美妙动听。那些钱币和珠宝在它们的身体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乃至等它们垂垂老矣之时,已经牢牢地嵌入它们的身体,成为龙体的一部分,似乎给它们披上了一层珠环玉绕的奢华外衣。总之,西方文化中的龙形象往往令人憎恶,因此许多带有dragon的俗语也多具贬义。比如,sow the dragon’s teeth(种龙牙)表示“挑起纠纷”或“引起争端”,而在His wife is an absolute dragon这句话中,dragon表示“悍妇,母夜叉”之意。

龙在中西文化中具有完全不同的寓意,导致西方人一听到中国人宣称自己是一条龙,第一反应就是觉得不可思议。而曾经的“亚洲四小龙”的说法,也让西方人觉得难以接近,产生莫名的恐惧。因此,为了促进更好更顺利的中外交流,龙意象的对比分析仍需继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同时对“龙”是否仍继续翻译成dragon也须进行不断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王林飞.中国古代“以龙喻人”现象考论——以古谣谚为中心[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42-49.

[2]庞进.炎帝与龙文化[J].唐都学刊,2006,(4):126-129.

[3]何新.龙——神话与真相[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文化认同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研究
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学习策略研究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flicts and Blending in Guasha
中西文化大对比之“交际语言”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