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研究评介》中的通俗文化之我见

2020-09-10黄安琪

今古文创 2020年8期
关键词:文化研究互联网时代全球化

【摘要】 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孰重孰轻一直是文化研究界争论的焦点。在如今这个全球化互联网时代,文化流动的广度和深度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笔者以美国文化研究学者西蒙·杜林对通俗文化的解读为理论基础,深入分析了中国通俗文化的现状。笔者发现,以“颜值”“商业价值”“欧美风”“日韩风”等关键词为中心的现代中国通俗文化正不断腐蚀着大众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交流没有使得中国流行文化更多元,反而呈现更单一化的趋势。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传统艺术和高雅文化在通俗文化中的比重,有效地中和通俗文化中低俗和单一的部分,使之成为提高大众品味水准和鉴赏能力的沃土。

【关键词】 文化研究;通俗文化;高雅文化;全球化;互联网时代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8-0025-03

尽管不少学者认为文化研究探讨的问题泛而不专,以致多年来一直在原地踏步,真正有分量的成果寥若晨星,但这个领域所具有的魅力使它一直吸引着学术界和理论批评界的目光。在文化研究领域中,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孰重孰轻一直是学界争论的话题。随着互联网时代和全球化的到来,这两种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大众的影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发展和世界文化交融加速了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的交织共存,创造出了一个多元的现代通俗文化空间。据此,笔者选择以西蒙·杜林的《文化研究评介》中对这两种文化现状的介绍及解读为理论基础,结合当下中国社会现状,来探讨全球化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通俗文化对大众的影响,以及叩问其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可行的发展方向。

一、文本概要

《文化研究评介》的作者西蒙·杜林现为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英文系的教授,曾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任教,出版过大量文化研究相关著作。正如作者在该书导言中所言,不同于大部分文化研究导论,该书不仅囊括了每一个重要的文化研究理论方法的历史发展,还考虑到读者的兴趣,根据不同的主题谈到了诸多文化研究领域的话题,如女性文学、性别差异、多元文化主义、葛兰西思想、流行音乐、酷儿文化等,并结合相应地经典著作对其进行阐释说明。全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对文化研究涉及的理论方法的历史发展以及所探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西方文化研究带有政治倾向性;第二章以时间为主题,探讨了文化研究对过去(历史)、现在(当代)文化的研究分析状况,并据此预测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三章杜林从空间上说明了文化研究既以全球化的思维对文化进行研究,又以不同的思维对地方、国家、全球文化形成的差异三角进行了分析。

第四章谈到了媒体和公共领域,分别说明了文化研究在电视、流行音乐、互联网和技术文化三个方面的研究状况,并在最后着重强调了网络在现在及未来对于建构社会和文化关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第五章讨论的主题是身份,作者认为“身份不是根据个体的整体特点(如性别)定义的,而是由他们所特有的个人特质所定义”

(During, p145),随后两小节中分别探讨了文化研究在多元文化主义和种族方面的研究;第六章谈到了最容易激起讨论的性相和性别话题,首先简单说到了女性主义,而后讨论了对当今性别以及酷儿文化的研究,最后坦言,即使学者们在酷儿文化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突破性成果,但在酷儿文化研究热已退潮的现在和将来,要有新的进展甚为困难;最后一章作者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解释了“价值”的含义,区分了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花了不少笔墨阐述了介于两种文化之间的通俗文化的特点,并说明了文化的性质。对于文化研究的未来的方向,杜林在结论中如是说道:“我可以在此轻易列举出一堆值得研究的主题……但是我认为与其在如今尚未确定的主题上空折腾,倒不如等待即将进入文学研究界的同仁告诉我,未来我需要了解哪些东西,以及一直以来,我真正应该了解的东西是什么

(During, p215)。”

二、现代中国的通俗文化

的确,文化研究可以涉及的主题非常广泛,可以说,任何一个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都可以纳入研究范畴。初拿起这本书时,翻开目录看到众多熟悉的研究主题,笔者发现书中提到的研究对象就在身边,俯拾皆是。而这众多主题中,最能引起共鸣和深思的是最后一章的第一个主题——高雅文化(High Culture)和低俗文化(Low Culture)。虽然杜林以此为小节标题,但真正提到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的地方不多,所有的讨论都是围绕通俗文化(Popular Culture)展开。

究其原因,想必是为了方便读者讨论,毕竟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的受众只是少数人,通俗文化才是主流。而引人深思的是,这种对通俗文化的讨论,又可以拓展到对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的反思。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书中所讨论的虽是西方通俗文化,但是由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现在的中国的通俗文化中也包含很多西方国家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的文化,因此杜林在书中提到的大部分观点也同样适用于中国社会,但有一些还有待商榷。

在第二段中,作者谈到通俗文化和学术之间的争论,他认为“对通俗文化进行学术批评是多此一举的,因为在通俗文化自身内部,知识分子的自尊常常受到令人泄气的嘲弄。既然大多数形式的通俗文化都承诺给人带来直接的快乐,它就把严肃性隐藏于娱乐之中” (During, p193)。由此可见,杜林对通俗文化的看法并不苟同于许多其他持批判态度的学者,但是作为通俗文化的参与者,纵观中国近年来通俗文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笔者不禁发问:如今的中国通俗文化,褪去娱乐的外衣还剩下些什么?在中国,通俗文化也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以娱乐为主要目的,但在这娱乐背后,我们却极少看到严肃性。

当然不可否认,有极少数文化产品确实有陶冶情操、引人向善的品质,可大部分都是以利益为驱动,与其说是“娱民”不如说是“愚民”。互联网的发展助长了微博、微信、抖音、快手这些社交平台的兴起,在得到陌生人关注的同时,人们却忘了如何与身边的人交流;欧美风、日韩流在年轻人中颇受追捧,本应审美多元的时代,本应充满个性的年轻一代渐渐不知如何辨别美丑,所谓的”颜值”仿佛只有一种标准来衡量;外表跟风无可厚非,思想似乎也毫无二致,面对不一样的声音,如果心灵鸡汤式的劝导不起作用,便群起而攻之,让其屈服于这”权威”的大多数;电影作为现在大众最为追捧的通俗文化之一,为了圈钱通常挂羊头卖狗肉,打着经典的旗号,内容却空洞庸俗,有些观众可能会意识到自己被欺骗,但大多数观众都只是欣然接受……

这样的通俗文化不胜枚举,不能说这些是低俗的二流文化,因为这是得到大众认可并消化了的文化,但是这些文化给社会带来的负能量不容小觑,它们渗透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足以改变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通俗文化及传统艺术的交融

当然,通俗文化中也包含很多宝贵的民间传统艺术,如京剧、皮影戏等,但这些文化通常难以进入大众视野,只为少数人所传承,因此对人们的影响远不及上面提到的那些。正如杜林所说,这个时代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传承不断减少。 历史之于现代文化,更多地被看作是“娱乐”,这个时代是越来越不被“过去”所负累的时代(During, p57) 。难道通俗文化就完全没有内涵和可取之处吗?当然有,现在很多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相結合,如《红楼梦》,作为文学上的理论文化,通过各种形式加工以电视剧、喜剧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使大众能够以一种更易接受的方式了解经典。不过,引用杜林的话,“高雅文化的经典作品失去了它的某些功能。人们不再要求它维持社会等级制度(对此,社会具有更为有力的手段)或者指导当今文化生产” (During, p196)。

也就是说,大众对文化有了新的定义,以前被用以区别阶层的文化活动,如戏剧、音乐会等在维持社会等级这个阶层方面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一些诸如芭蕾舞剧院这种高雅文化产出平台甚至连生存都难以为继。消费主义文化的流行使得快餐文化成为备受推崇的主流。所以,目前来看,高雅文化,抑或传统文化,和通俗文化交融的可取之处对大众的影响不可虚夸。

另外,随着互联网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通俗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交融不仅受到了消费主义速食文化的冲击,还受到了来自外来文化的阻碍。作者在书中提到,我国有些保守理论家们 “已经求助于需要训练与学识的传统艺术,把它当作抵御美国化或者至少是商业化的大众文化的堡垒” (During, p196), 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抵御文化入侵。

很显然,一些外国通俗文化不仅变成了中国通俗文化的一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侵蚀着中国本土文化。可惜的是,大众身处其中当局者迷,对促进本土文化宣传的政策和产品并不买账,这些努力大多付诸东流,网友们还是选择一边看着美剧韩剧,一边发帖指责政府”闭关锁国”。现代通俗文化的熏陶,让很多人陷入一个误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诚然,发达国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盲目推崇未必是好事,电影院里放映的美国大片除了在视觉上给人以快感,真正触动心灵的品质又有多少呢?外国也有经典,但是这个商业运作、消费文化的时代使这些经典无立锥之地,许多文艺、致敬经典的外国电影在中国遭遇票房惨败,这些都足以看出大众的偏好。以美国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欧美商业片正影响着中国观众的审美,一些诸如“个人英雄主义”这类刻板的价值观也在这些受众中流行开来。个人主义的盛行在互联网上掀起一阵又一阵“个性”风,但是这些“个性”更多地是以“无厘头”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极少有值得深究的价值和内涵。来势汹汹的文化冲击对大众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在通俗文化载体中的体现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现在很多中国电影和好莱坞合作,旨在拍出适合中国人口味的大片,最后特效不尽人意不说,剧情还不如温情小电影,也失去了中国电影的特质,而这些电影的制片人却在一片骂声中赚得盆满钵满。这些“失败”和“成功”与通俗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充分表明通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毫无疑问,这些被杜林称之为“全球流行”(global popular)的大众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大众心中的地位,以及后者对前者的接受和理解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如何维持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及历史在中国现代通俗文化中的平衡是文化研究者和政府相关部门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四、结语

至此,笔者并非一叶障目,一味诟病中国通俗文化,而是想通过我所观察到的现象提醒大众不要“低估趣味能在不同群体间流动的程度”(During, p 206)。毋庸置疑,中国通俗文化中有值得推崇的正能量,但是这些正能量远不能与负能量旗鼓相当。在互联网和全球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中国通俗文化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元素,还未来得及仔细审视。这些文化的强势入侵导致中国本土文化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进则不被接受,退则会助长外来文化的肆虐。如何在这进退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用合理的方式使大众接受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通俗文化是文化研究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根据杜林的观点,通俗文化应该是介于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之间并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于高雅文化的存在,但我国占主流地位的通俗文化却似乎与之相悖。因此,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发现中国通俗文化的症结之所在,让它回到本来的位置上。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出台相关政策来有效平衡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在通俗文化中的比例,以期在为大众提供娱乐的同时,还能提高民众的鉴赏能力和品位水准。

参考文献:

[1]During, Simon. Cultural Studies: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2]曹又亲.通俗文化在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表现[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

[3]吴青青.早期中国电影对通俗文化的依存——通俗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发展之一[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

[4]邹广文.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6.

作者简介:

黄安琪,女,汉族,湖南省岳阳市人,专任教师/助教,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文化。

猜你喜欢

文化研究互联网时代全球化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浅析媒体融合下的“正和博弈”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信息化教育变革探索
科技文化视阈下的文学研究概述
“文化研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理论的终结与新生
避免情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