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大学传统体育教学中“知行合一”理念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探究

2020-09-10任斌郝红梅

体育时空 2020年8期
关键词:传统体育知行合一人文素养

任斌 郝红梅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4-113-02

摘  要;“知行脱节”是当下时弊,在高校传统体育教学中倡导王守仁先生“知行合一”理念,践行反观内省,格物致知的方法,求达“止于至善”的良知,是全面提升中医药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剂良方。

关键词:知行合一;传统体育;人文素养

一、前言

“知行脱节”是当下时弊。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化、网络化、共享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知识大爆炸,微信、微博等信息交流软件的使用,更加丰富了知识信息来源与积累,知与行脱节的问题更加突出,反映在实际问题上大学生们愈发的眼高手低,大都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知行脱节”已经成为时下高校教育中的瓶颈。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年来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说力行”、“力行力改”、“撸起袖子加油干”等话语,这些话语无不反应了他的务实践行,真抓实干的风格与守仁先生知行合一的理念同出一辙,相得益彰。

国内也有学者针对高校教育中存在知行脱节的症结,进行了多方位的分析探讨,提出了可行性方案,比如加强医德教育、构建校园文化平台、实施临床实践教育、职业精神教育等。笔者也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著作,但将传统保健体育作为手段与方法来落实知行合一的理念,提升中医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文章著述却鲜见于笔端与实践,因此有必要进行探讨研究。

二、对当前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知行脱节的审视

人文素养教育是以深厚传统文化作为背景,通过汲取文化精髓,形成具有独立气质、能力的综合能力。目前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现实情境窘迫,考生在报考医学专业时对于医疗等相关专业并不了解,对医学知识模糊,进入大学以后要从职业精神教育、专业知识技能方面加强培养。中医院校学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标准,中医药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还要医者仁心,因此对于他们人文素养的提高就显得犹为重要,再进行传统体育教学时,利用传统体育得天独厚的优势利德树人,就不啻为一剂良方。

(一)知识培养的知先行后

“知先行后”的错误教育方式在教育界普遍存在,在整个求学过程当中获取书本知识与应用实践分前后两个阶段,学生在校只是一味啃书本,所学知识不能转化应用与实践,学生上学的目的也只是为上一所好的大学,为日后找个好工作做铺垫。存在着知先行后的弊端。

(二)道德渗透的重知轻行

时下的道德教育偏重于传授道德知识,而忽视了道德的逻辑判断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就是一种应用能力,根据事件产生的时空背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对高中思想品德课程只是当作知识,而没有充实自己的内心,这也就比较容易解釋有些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随着环境改变,认知发生错误,思想偏激,有的利用专业知识进行犯罪的事例。

(三)知行转化过程割裂

知行合一的过程是正如太极拳一般是螺旋形的弧形运动,从知到行周而复始,无端如环。“灌输”式教育的弊端在于没有使学生投入到知与行二者的相倾相覆的体验中,体验的意义在于学生能够全心投入,促进知与行向更高层次的提升。

三、传统体育教学中践行“知行合一”良知学说对知行脱节的补救

(一)知行合一的内涵

王守仁先生的心学可称为圣学,以“心”为出发点,提出一系列哲学命题。其所提知行合一的概念并非现代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阳明学中重要的概念有几个,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在王守仁看来,知和行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的,阳明学说认为行必须依托知,才是真行,否则就是假行,真知必然真行,否则就是不知。

(二)传统体育内涵与心学相契合

学校体育把学生健康作为前提与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正是通过培养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同时,领悟拳式中所蕴含的深刻人文内涵。行以求知,学创结合,在促进身心健康,达到相应运动负荷的同时,体力与智力合一培养发展良好的人文素养。

四、学校传统体育教学提升人文素养的解决策略

十九大以来我国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一带一路,全球命运共同体等多元价值观的提出使高校对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民族复兴更需要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人才。

(一)传统体育教学中的反观内省

自省是一种修身方法,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反观内省是知行合一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方法。在进行传统体育教学时,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丰富哲理更可以通过行来体现,比如,教授太极拳时,首先要心静用意,要求习练者天人合一,摒弃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动作上要求上下相合,手与中合,肩与膝合,腰与胯合,内要力与气合,气与意合,意与神合,身体形态与精神活动高度统一,这不就是知行合一的最好诠释吗。“吾日三省吾身”并不是要一天当中三次自我省察,而是时时处处内观自己,举手投足之间是否起心动念,时时忏悔自己的过错,“致良知”而处处和谐,在拳式当中体悟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不与对方相争相抗,而舍已从人。人自身没有和谐如何谈及与人与天地的和谐,只有发掘自己的善念,时时自省,像太极拳式螺旋形回形运动一样使身心在动静之间产生冲突矛盾而又复归于平静与和谐,从而使知行合一向着更高层次提升。

(二)传统体育教育的良知观

心学中提及每个人先天地具有良知,但由于私欲的遮蔽,良知往往容易受到阻隔,失去判断善恶的功能。传统保健功法中无为不争的思想是对良知观贴切的体现。无为而无不为,如太极拳式中处处和谐,无过而无不及,不争,这可以从太极拳式中步法中窥见一斑,当对方进攻时,不对抗,而重心后移,脚尖处展,引进落空,待对方进攻势头变弱时,如强弩之末不能破缟,这时才化为弓步,行进攻之法,但因无有私欲,无为而动,又怎会有善恶之别,只需轻舒猿臂便能化干戈为玉帛,但又不失阴阳,此皆因有良知,有善念,如是在习练传统保健功法时人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在知行合一提升。

(三)传统体育教学中倾听内心的声音

心学中“知行合一”强调主体的能动性。学校教育中“听话教育”占有主导地位,听话守规矩就是好孩子,学生是否服从教师是判断好坏学生的标准,没有独立人文精神的大学生如何能成为国之栋梁。听话教育又如何能使学生能倾听内心的声音,实现知行合一的旨趣。

传统保健体育中,太极拳中“反者道之动”最能体现向内倾听声音的妙谛。太极贵以柔克刚,循环往复,有成就者从太极拳中悟得道的运动形式,人们常用惯性思维来考虑问题,常规来说,武术技击追求的是以快致胜,以刚求猛,以强求快,而太极拳展示出与众不同的意境,走反常之道,用的是柔弱之力,行的缓慢之风。讲究用意不力,反道归真,是一种逆向的思维。

在企求知行合一的道路,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大家都在竭尽全力的向前跑,没有人停下来,回头看,往回走,生怕被超越。太极拳式的智慧告诉我们倾听内心的声音,向内求索,格物致知,发挥人内心的能动性,敢做敢为,不委曲求全,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彰显人的主体性精神,这一点上传统保健体育又与心学不谋而合,这也是知行合一的高度体现。

五、人文素养的评价

王守仁先生“立德、立行、立言”的三不朽评价标准是对如今中医药大学生知行合一人文素养的最好印证。中医药大学生享得天独厚优势,能得到民族传统保健体育雨露的滋养,在习练拳法时返朴归真,止于至善,受传统文化的熏修,达知行合一旨趣,能够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吴震.《传习录》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54、114.

[2]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7-88.

[3]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33.

[4]孙海霞.唐君毅道德人格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43.

[5]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6]王宗岳.太极拳全书:太极拳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71.

作者单位:

山西中医药大学体育部

猜你喜欢

传统体育知行合一人文素养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性的研究
江西省高校舞龙运动发展对策研究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浅析甘孜藏区中小学学生体育教育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